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原油调合过程中存在非线性控制指标,传统的线性优化技术难以计算出原油加工的最优配比。文中基于原油基本性质和常减压侧线控制指标,采用粒子群算法实现原油加工配方的优化。实例验证了该方案优化出的原油加工配方,使得调合后的原油总价格最低,实现了经济指标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目前原油调度方案多采用人工经验或数学规划方法进行编制,存在难以匹配原油在线调合技术以及求解规模过大等问题。针对炼油行业典型原油管输调度工艺,设计了在线调合的原油管输滚动调度方法,将全时段调度周期切割为若干个等长的短周期,使用混合整数规划法建模,采用滚动优化方法将原油调合需求纳入原油调度模型的目标函数及约束中,求解模型得到全时段调度方案。结果表明,对于在原油调合配方变化背景下调度周期为168 h的原油管输调度问题,采用该方法可使原油调度与调合更加匹配,且能快速找到适应原油调合变化的最优原油调度方案,有利于提升炼油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高宇 《炼油与化工》2007,18(3):53-55
汽油在线自动调合系统是以调合数学模型为基础(数学模型是依据整体非线性和区域性线性化处理方法建立的),由优化、质量反馈控制、调合监控软件和硬件组成的系统.再应用基于作用系数的校正方法来预测相关指标,把质量高于规格要求的情况减少到最少(也就是所说的卡边操作),尽可能减少重调次数.  相似文献   

4.
汽油管道调合工艺在国内各炼厂已被广泛使用,而配方优化控制技术的出现让汽油调合得到升华,详细论述了配方优化控制的过程,并讨论了在我公司应用的实例。根据我公司制定的优化目标,在各调合组分库存和价格的约束下,用非线性多目标优化算法在每个周期内计算出调合配方,在确定最终调合产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实现高价格组分的节约和质量卡边控制。在线优化技术的关键是近红外光谱模型和非线性多目标优化算法。  相似文献   

5.
钱坤 《石化技术》2013,20(2):17-19
介绍了NIR805AG型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分析仪的光学结构、特点以及在成品油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将NIR805AG型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分析仪在线检测的数据与原油基础模型库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利用分析软件测算出各调合组分油的成分。将测算结果作为优化控制参数,利用汽油在线优化调合控制系统对组分油的调合比例和流量进行调整,从而生产出高品质的成品油。应用结果表明:该分析仪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为汽油在线优化调合控制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我国炼油化工企业加工的原油品种多、性质波动大,原油调合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了确保原油调合的效果,关键要解决原油性质预测的问题。文中阐述了原油快速评价系统的应用,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时准确的获取原油性质,为优化原油配方提供依据,确保调合后原油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7.
着重探讨了油品在线调合技术的控制模式和优化方案,对于进一步理解油品在线调合技术,指导软件应用和调合流程的配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汽油在线优化调合系统的工业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油在线优化调合系统利用先进的优化调合软件保证优化控制成品油质量指标合格,系统的在线近红外分析仪(NIR)具有分析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分析计算每一组分的参数,并与目标给定值比较,反馈系统对偏差进行调节,调合精度较高。中国石化股份天津分公司和北京中自诚毅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汽油在线调合项目的调合组分包括催化汽油、重整汽油、MTBE、MMT、烷基化油等,目前主要调合90#和93#成品汽油,系统运行平稳,一次调合成功率达到100%,辛烷值富裕量均能控制在0.3 以内,其他指标检测和控制精度均达到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张广建 《石化技术》2006,13(3):19-22
介绍了汽油在线调合系统的功能及其在汽油生产中的工业应用。通过在线调合技术工业调合试验.针对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和优化技术模型,提高了汽油一次调合的成功率和调合精确度,减少了质量过剩。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原油品种和来源越来越复杂、性质波动大,人工调合已很难满足常减压蒸馏装置对原油进料性质稳定的要求。文中设计了原油调合优化控制系统,可快速评价分析原油性质,以调合后性质偏差最小(或经济最优)为目标,获取最优调合配方,实现原油自动调合。  相似文献   

11.
我国清洁汽油在线优化调合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了汽油调合模型发展历史,对国内外清洁汽油在线优化调合系统发展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我国应建立适合国内汽油特点的在线优化调合模型,强调了在线调合规则的核心地位,它是整个在线调合系统准确运行的根本保障。同时提出,必须从全厂设备、原料、运行的实际出发,使在线优化调合系统模块与其他优化模块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炼油企业整体集成优化。  相似文献   

12.
《石油炼制与化工》2004,35(3):73-73
调合属性控制(BPC)是专为在线优化调合而设计的。它通过优化调合过程,有效地调合各种组分油,使产品满足要求。通过与Honeywell的BRC模块之间的接口,将基本组分的比率控制和质量的优化控制完全集成在一起。BPC使用一种非线性优化算法(MTNOSTM) ,根据分析仪表的反馈,在每个控制周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十多年汽柴油在线优化调合技术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围绕该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了炼油厂在实践中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该技术的应用效果提出建议,指出今后推广柴油在线优化调合技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线调合系统的项目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保证汽油调合辛烷值的准确性,在减少辛烷值浪费的同时避免因辛烷值低于标准值而造成质量事故.笔者参考国内外汽油在线优化调合的各种技术方案,设计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汽油在线优化调合控制系统.该系统在中石化天津炼油厂和洛阳炼油厂的实际应用中很好地解决了调合过程的辛烷值控制及优化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原油评价是石油炼制科研、设计、生产必须的基础研究工作,但传统评价方法耗费试验油样多且分析时间长,无法满足方案制定、生产调整与优化等工作的需要,快速分析技术应运而生。近红外光谱(NIR)、中红外光谱(MIR)和核磁共振波普(NMR)技术分析数据及时、准确、可靠且操作简便、一次能够检测多个指标,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原油基础性质数据,可用于原油快速检测、在线调合、先进控制等方面。分析了NIR,MIR和NMR技术在原油快速评价应用中的原理、流程、系统结构、区别和效果,并介绍NIR,MIR的评价技术如多元校正技术、拓扑技术、数据库识别和定量技术,也讨论了两种光谱技术的异同、技术选择的建议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锦西石化分公司炼油厂将汽油调合由原来的罐-罐调合工艺改为管道在线调合工艺.该项目应用国外公司先进的汽油调合优化控制软件--离线多牌号多周期调合优化软件(MBO)及在线多流路调合优化控制软件(Blend),采用化验室分析数据,并结合该厂汽油调合的现状,对原调合流程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在线分析仪、调合头、流量测量仪表和控制阀等,开发出适合锦西石化公司的汽油在线调合系统.该系统投用后,可将产品汽油辛烷值过剩降至0.1~0.2,同时减少了调合泵的动力消耗,提高了储罐的利用率,其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炼油企业级PIMS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三家大型炼油企业PIMS模型的深人开发和试应用,形成企业简捷原油数据库和常减压切割工具,采用机理模型和回归技术建立Delta-Base结构,建立非线性调合、全厂硫分布、多周期模型结构,开发灵活适用的报表系统,形成完整的技术模板和实施规范流程,为中国石化进一步深化原油资源优化项目应用和该技术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汽油在线优化调合控制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准确地掌握汽油产品的调合辛烷值,开发了汽油在线优化调合控制系统。该系统在兰州炼油化工总厂的实际应用中较好地解决了汽油在线调合过程的辛烷值控制及优化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国家对汽油使用性能指标越来越严格,汽油质量升级、扩大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要求迫在眉睫。离线配方优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成为炼油厂挖潜增效的关键手段。随着数学规划理论的日益完善,在先进的全局优化技术和相应的算法支持下,运用数学规划对离线配方优化过程建立模型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目前汽油调合配方优化过程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数学规划自身的优缺点,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调合配方优化过程中建立数学规划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工业应用现状,分析并对比了主要数学模型所解决的调合问题特点、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强调了数学规划发挥的重要作用,凸显了离线配方优化替代人工经验调合的优势,为在线调合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郑友 《齐鲁石油化工》2008,36(2):109-112
齐鲁分公司胜利炼油厂新上汽油在线优化调合系统,采用先进的在线优化调合软件,近红外分析仪、总硫分析仪等在线分析仪表,DCS先进控制系统。投用后,提高了一次调合合格率,降低了能耗,减少了重整汽油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消耗,增加了企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