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层热流体活动与有机质成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层热流体是一个完全的地质概念 ,它主要是盆地内温度与压力的函数。在地层热流体层段 ,主要研究热流体在地层局部产生的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异常 ,从而考虑它对有机质演化的影响。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提出了地层热流体对有机质成烃有促进作用之外 ,还存在抑止作用 相似文献
2.
齐振国;卢政环;姜福杰;宋泽章;陈迪;张宇琦;郭婧;房舟;王夕榕;刘一琳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24,(4):777-792
福山凹陷是一个“小而肥”的富油气凹陷,是北部湾盆地和南海的油气成藏研究的借鉴和参考.福山凹陷油气分布具有“东气西油”、“深气浅油”、“中、东富集”的特点,但油气运聚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尚不明确,制约着勘探方向的选择.本文在原油和烃源岩色谱-质谱分析、包裹体荧光观察及均一温度测定等实验基础上,结合盆地数值模拟开展了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的分析,重点从源、汇、聚3个关键方面总结了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和规律.结果表明:受东部火成岩侵入的影响,白莲次凹流二段烃源岩成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生烃能力更强;流一段、流三段砂体厚度大、物性好,断层在涠洲组沉积时期活动速率高,与砂体共同构成了油气输导体系,控制油气运汇的过程和方向,但断层泥质含量南北有较大差异,导致现今断层封闭能力不同;受源、汇、聚3个成藏关键要素控制,皇桐次凹油气主要向北(永安)、东南(红光、花场)、西(朝阳、美台)汇聚,白莲次凹油气主要向北(北部海域)、东南(金凤)、西南(花场)汇聚,与油气运移地化指标示踪结果一致.总体上具有“热促生烃、两凹供烃、断-砂输导、高位聚集、凹早凸晚、深浅分隔、复式成藏”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不同大陆边缘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演化特征差异明显:北部边缘以拉张裂陷为主,形成了具典型断拗双层结构的断陷裂谷盆地;南部则属拗曲-伸展与挤压多因素混合成因的复合叠置型边缘,形成了拗曲-伸展与挤压复合盆地;西部为走滑伸展型边缘,形成走滑伸展型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的差异决定了沉积盆地的类型及性质,进而控制了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及其展布特点,因此,区域地质背景与油气运聚成藏存在成因联系与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是揭示烃类流体从源岩到圈闭的地质过程和历史,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时期和演化历史,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为这项研究开辟了新方法和新思路。通过流体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激光拉曼及荧光光谱特征的研究,结合精细时—温埋藏史恢复的盆地模拟技术,可有效确定油气成藏期和时间以及含油气系统和成藏的演化历史,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
6.
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是揭示烃类流体从源岩到圈闭的地质过程和历史,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时期和演化历史,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为这项研究开辟了新方法和新思路。通过流体包裹本类型,均一温度、激光拉曼及荧光光谱特征的研究,结合精细时-温埋藏史恢复的盆地模拟技术,可有效确定油气成藏期和时间以及含油气系统和成藏的演化历史,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和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结合典型油气田勘探实例,对研究区盐下层系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碳酸盐岩台地和斜坡区发育的礁滩相储层为大型油气田的形成提供了有效储集空间,巴什基尔末期的构造抬升运动造成的风化淋滤作用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性能,不整合面和断裂构成了良好的运气运移通道。北部-西北部断阶带KT-2储集层段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开江地区总体构造特征,讨论了开江地区构造演化史.研究认为,开江地区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以及喜山期等构造运动,结合开江地区石炭系气藏的生排烃史,将石炭系油气成藏模式分为印支期-燕山期聚集成藏模式、印支-燕山期聚集喜山期成藏模式和喜山期聚集成藏模式3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应用三维模拟技术,强化油气成藏体系动态演化过程,采用正反演结合的思路,探讨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体系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过程分五步:通过成藏要素研究构建地质模型;通过正演烃源岩生烃过程与时空演化,分阶段计算生烃量;通过输导体系研究来调整油气最终的分布;应用油气组分追踪技术分析不同烃源岩层贡献比例;根据三维模拟结果动态分析资源空间分布及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开辟后备油气基地,选取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内典型地震剖面进行构造演化分析,并结合成藏要素和成藏条件分析构造演化对二叠系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演化控制了二叠系油气成藏过程,使研究区东部和中西部发育不同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南部坳陷晚古生代以来共经历了4期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区东部二叠系烃源岩仅发生过1次生烃,中西部可能存在2次生烃;油气主要通过断裂和不整合面向周围圈闭运移;古近纪Ed—Es阶段构造活动剧烈,是圈闭的最终定型期,也是早期所形成油气藏的强烈改造时期;主要存在3种有利油气成藏模式.受构造演化和古地温梯度综合控制,研究区东部应重点寻找二叠系自生自储油气藏,而中西部应将二叠系生-中生界储、二叠系生-新生界储以及二叠系自生自储油气藏作为有利类型. 相似文献
11.
通过油气成藏条件、成藏动力以及储层差异性等因素研究莫北地区油气成藏机理.莫北地区紧邻生油凹陷,油源条件优越,生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时空配备;该地区断裂的封堵性较好,对油气的保存起到主控作用,应力集中部位储层得到改善,可形成规模较大的油气藏;该地区储层差异可造成不同断块之间油藏特征差异.研究其成藏模式发现,该地区烃源区为盆1井西凹陷,从西南方向注入,且为两期成藏,第一期为早白垩世,第二期为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12.
李旭红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6):1-4,11
应用储集层岩石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涠西南凹陷W12-1涠洲组油藏和W11-1N、W11-4N流一段油藏进行了重建成藏流体历史的尝试,结合构造的发育史、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等,探讨W12-1涠洲组油藏、W11-1N流一段油藏和W11-4N涠洲组与一段油藏形成过程中油气的运移相态、运移路径、油气来源以及成藏时间。研究结果表明,W12-1涠洲组油藏主要发生三次的油气运移充注,其中中块的油气充注最多,北块次之,南块最少。W11-1N流一段油藏主要有二期的油气充注,早期充注的是比较低熟的油,晚期充注的流体包含大量的气体和少量油。W11-4N油藏共有三期的油气充注,前二期主要充注来自同一源岩的未熟~低成熟的油,第三期的包裹体均一温度比前两期高一个台阶,主要为油气包裹体,经分析研究认为:它应来自不同源岩的高成熟油和少量气体,其运移路径与前二期相同。 相似文献
13.
地层抬升剥蚀过程对于油气成藏的影响不仅表现为破坏性,还有建设性作用。研究认为地层抬升剥蚀过程中温度降低、砂体回弹及不均衡剥蚀造成的区域性水流等因素形成的异常低压,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了动力;剥蚀卸载过程中的砂体回弹可为油气聚集提供更多的空间,实验表明:天然岩芯的回弹量最大可达1%;地层抬升剥蚀将地层暴露至地表,在风化剥蚀及地表水的淋滤作用下,其储集性能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研究了地层抬升剥蚀与油气成藏的匹配关系,认为地层抬升剥蚀很可能是油气成藏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dynamic simulation of the 3-D structure the sedimentary modeling, the unit entity roodel has been adopted to transfer the heterogeneous complex passage system into limited simple homogeneous entity, and then the traditional dynamic simulation has be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phase and the drive forces of the hydrocarbon , and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resolve such problems as the direction, velocity and quantity of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mong the unit entities. Through simulating of petroleu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Zhu Ⅲ depression,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has been opened out.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造格局研究、沉积相及储集特征研究、储集层预测评价、储集层分布发育特点、油气水分布聚集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吉格森构造带面向生油洼槽,良好的沉积砂体、发育的构造图闭与之相匹配,使之成为额仁淖尔凹陷的主要油气聚集带。据此指导油田滚动勘探开发,寻找出数百万吨地质储量,使构造带成为千万吨级大油田。 相似文献
16.
泌阳凹陷斜坡带断裂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泌阳凹陷斜坡带断层发育、断裂系统复杂.通过对斜坡带断裂体系特征及其控油规律研究,指出主控断层的发育规模、连续性及与砂体、鼻状构造走向的交切关系控制油气的运移、聚集模式和油气藏类型及丰度.以此指导该区二次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7.
南堡凹陷断裂封闭性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香兰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3):1-4,8
断层的开启与封闭性对油气的运聚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南堡凹陷内主要断层的主活动期统计分析,发现东营末期和明化镇中期是断裂的主要活动时期。采用模糊定量统计方法,运用构造主应力方向与断裂走向的线性关系计算了各断裂在不同时期的封闭系数,综合分析断裂封闭性与油气运聚的关系,指出NE、NNE向断裂在东营末期,有利于油气聚集;NW-SE向断裂、近WE向在明化镇期,有利于油气聚集。滩海F2、F4、F7、F9断裂是今后评价油气聚集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18.
黄中歌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26(5):13-16,20
八面河地区孔店组成藏条件良好,但勘探及认识程度较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探。分析该区孔店组的构造、地层、沉积、储层等基本地质特征,解剖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成藏控制因素,总结油气分布特征。发现古地貌格局、不整合面、断裂、砂体、鼻状背景为孔店组油气成藏的五大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洼隆相间的古地貌特征控制沉积、储层的展布及圈闭的发育类型,不整合面、断层及砂体的有效组合控制孔店组的油气运移,鼻状背景、断裂展布控制油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19.
尖顶山和南翼山是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的两个相邻构造,尖顶山浅层获得工业油气流,但深层一直没有大的突破,而南翼山构造深浅层都发现较大油气储量,因此解剖该地区的油源及成藏特征对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用原油轻重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判识油源,指出尖顶山油田N22储层原油主要来自N1成熟源岩.在成藏过程中,有沿途或浅层低-未成熟油的混入,深层储层抽提物来自E23源岩.分析认为储层原油属于成熟阶段的产物且是就近捕获,不是从南部源岩长距离运移而来.结合源岩生烃史与构造演化吏,建立了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0.
吴孔友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9,31(5)
乌夏地区在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3个层系的10个层组发现了油气,依据成因和遮挡条件,将油气藏分为背斜型、断块型、不整合型、稠油封堵型、岩性尖灭型和断层-岩性型6种类型.多期的构造运动,在该区形成了多期断裂体系、多个不整合及多套连通砂体,构成了立体网状输导体系.其中,中、下三叠统砂体发育广泛,连通性最好;侏罗系底部不整合分层结构明显,是油气运聚的良好场所;印支期断层活动与烃源岩排烃相匹配,构成垂向运移通道,印支期后活动减弱,油气被阻挡在断裂下盘成藏.根据油气来源、运移通道与方向、成藏期次等,将乌夏地区划分为"一"字型成藏模式、"Y"字型成藏模式、"Z"字型成藏模式和"多"字型成藏模式4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