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子单元级冗余的VLSI成品率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最优化思想描述子单元级冗余的最优分配模型,用遗传算法给了全局最优解。该模型中考虑了影响成品率的两个因素:缺陷的平均密度和支撑电路的面积占单元总面积的比率δ,通过实例分析得到,在D保持不变时最优冗余分配数随δ的增加在减少,单元的成品率随δ的增加在下降;在δ保持不变时最优冗余分配数随D的增加而增加,单元的成品率随D的增加在下降。  相似文献   

2.
星载数据处理单元的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比较常用的星载数据处理单元冗余模型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确定了双机冷备份结构的集中控制的一体化冗余数据处理单元系统结构,并对其可靠性进行了计算分析,概述了提高可靠性应采取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安全保护系统担负着生产过程中发现、识别、确认生产事故隐患,作出必要的反应、保障生产安全的任务。安全保护系统冗余配置是石油化工生产系统安全保护的常见形式。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单元或冗余配置安全系统的可用度和故障率计算模型。以此模型对实践中的单元和冗余配置系统进行的比较和分析,认为系统冗余配置时,无论是并联组合还是串联组合,安全系统的可用度都是增加的,但同时显性故障有所增加,隐性故障大大减少;同时,从安全上考虑,采用ESD与DCS串联方式的系统将使安全保护的范围相应增加,同时安全系统的可用度有所上升,生产过程的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因此注意补充安全保护功能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其功能,这对提高系统的整体安全效果将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双机热冗余可修复容错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尔可夫过程,对双机热冗余可修复容错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有关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冗余可修系统这一类广泛配置于各种关键应用中的高可靠系统,定义简单的冗余可修系统可靠性描述模型--冗余可修门.该模型能够有效地集成于动态故障树分析工具中,用以刻画冗余可修系统的可靠性行为,基于离散事件仿真方法给出通用的冗余可修门可靠性模拟方法.基于随机过程理论,证明了共享维修系统状态演变对应的随机过程是马尔科夫再生过程,推导了有效的可靠性分析公式.基于系统的同构性和负指数分布的无记忆性,证明了独立维修系统的失效转移性质,结合马尔科夫再生过程理论推导了有效的可靠性分析公式.通过实例说明了给出的冗余可修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由单个保护单元在两个独立元件构成的串联系统中的最优分配问题以及由单个保护单元在两个独立元件构成的并联系统中的最优分配问题,并给出了证明.  相似文献   

7.
根据化工系统的特点和可靠性分析设计的需要,定义了化工单元功能系数为:单元承担的功能与系统总功能的比值.以化工串联系统、温贮备系统.反馈系统为例,介绍了这一新概念的具体应用以及在化工系统可靠性分折与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两不同型部件的冗余系统。通过建立两不同型部件冗余系统的数学模型,在考虑维修率和故障覆盖率的条件下,利用可靠性数学,Laplace变换法,模糊可靠性数学的原理和方法,推导出两不同型部件冗余系统的一些可靠性指标和模糊可靠性指标。用Matlab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考虑维修率和故障覆盖率的系统可靠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具有位移和体系可靠性约束的随机桁架结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利用基于随机因子的有限元法对结构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由于优化中处理结构体系可靠性约束较困难。提出了一种通过可靠度分配和再分配的方法。将给定体系失效概率依据结构敏度信息分解成为各杆件单元失效概率之和。解决了基于体系可靠性优化中关于可靠性求解的难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定义一种可靠性混合冗余模型,以提高 C3 I 系统的可靠性. 方法 该模型结合双机单热备份模型和功能替代模型的技术特点,推导出此模型的可靠度和可用度计算公式. 结果与结论 通过把本模型的结果和目前已有的几种可靠性模型的分析数据比较可知,此模型对 C3 I 系统可靠度的提高有明显作用,同时它的效费比很高,此模型可用于 C3 I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评估和验收中. 仅需追加少量的建设成本即可以使 C3 I系统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用于冗余惯性参考系统可靠性研究的新的组合方式,并将其应用到星载惯性姿态参考基准上。通过理论分析可知,冷贮备系统的可靠度要比K/K[G]系统的可靠度高,但K/K[G]系统由于可以提供冗余的测量数据而使系统能够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讨论了K/K[G]系统与冷贮备系统的混合型系统:后备-冷贮备系统和后备-K/K[G]系统。从分析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后备-冷贮备系统的可靠性趋于冷贮备系统,而后备-K/K[G]系统的可靠性趋于K/K[G]系统。依照这些特殊冗余方案来设计惯性姿态参考基准的四陀螺安装方案,为工程实现既具有高可靠性,又具有较好的导航性能作了理论上的装备。  相似文献   

12.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reliability models and methods are presented to analyze the system relia- bility of complex condition monitoring systems.The methods include a method analyzing failure modes of a type of redundant con- dition monitoring systems (RCMS) by invoking failure tree model,Markov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system reliability of RCMS,and methods for estimating Markov model parameters.Furthermore,a computing case is investigated and many conclu- sions upon this case are summarized.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proposed here is practical and valuable for designing condition monitoring systems and their maintenance.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故障树分析软件系统(fault tree analysis software system,简称FATS)的总体结构、功能及其实现,FTAS以图形方式建立故障树,供用户选择,通过对FTAS作定性分析得系统的最小割集,用定量分析得失效率、基本事件的三个重要度,FTAS可考虑多因素影响;它可处理各种类型的故障树,而且运行速度快。  相似文献   

14.
应用随机过程的理论 ,针对不能“修复如新”这一条件 ,给出了 3个不相同部件串 -并联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其中有两部件寿命和修理时间服从指数分布 ,且能“修复如新” ,另一个部件修理时间的分布函数不是指数函数 ,不能“修复如新” ,系统只有一个修理工的三部件串 -并联系统的可靠性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 ,利用几何过程和补充变量法及其Laplace变换得出模型的可靠度、可用度等一系列可靠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法求得超静定构架结构元件的内力,并用结构刚度矩阵的奇异性来判定结构是否失效.提出了系统地形成结构失效模式中确认主要失效模式的一种新方法,然后根据确认的主要失效模式求得超静定构架结构失效概率的上下限.数值例题表明,方法相当有效.这种方法为需要大量进行可靠性分析的基于可靠性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相关失效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并以曲柄连杆机构为例,进行了从属失效分析及共模失效分析;在定量分析中,采用了整合部分法(unified partial method,UPM)对β因子进行估计,并利用扩展故障树对系统可靠度进行了计算.将相关失效分析与传统的可靠性分析相结合,为其他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水电厂监控系统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LC控制系统中分析了用软件编程的方法实现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可靠性控制,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了阐述及说明。  相似文献   

18.
大型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综合评定一直是可靠性技术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应用最新的可靠性分析理论、系统综合评定技术及采用混合语言编程,建立了基于Windows98以上版本的软件平台.平台系统由故障树分析、可靠性建模与自动评估、模型确认、单元评估、系统综合与评估、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共6个模块组成.对航天员系统装船产品的可靠性分析和系统综合评估应用表明,该系统可靠、实用,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大大提高了评估效率和精度.该平台软件具有通用性,可望在更多领域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可靠度分析的“JC”法,介绍了一种典型的土坡稳定分析模型的极限状态方程,编写了一套完整的计算程序,并结合算例,对该法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