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为探讨游离SO_2对葡萄酒氧化褐变的影响及建立葡萄酒氧化褐变的快速预警策略,利用加速氧化的方法,通过分析2种葡萄酒氧化褐变过程中褐变程度、游离SO_2、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研究游离SO_2与葡萄酒氧化褐变及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加速氧化过程中,葡萄酒的游离SO_2快速下降,褐变程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加速上升;游离SO_2对葡萄酒氧化褐变具有抑制作用,当游离SO_2含量低于3. 92 mg/L时其抗氧化作用较弱。葡萄酒中游离SO_2与氧化还原电位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以利用实时检测氧化还原电位的方法来监测游离SO_2的含量,并对葡萄酒的氧化褐变提供快速预警。  相似文献   

2.
马荣山  邢艳芳  王清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8):318-321,325
在不影响雪莲果果酒发酵过程和品质的前提下,通过添加抗坏血酸、柠檬酸、蜂蜜、菠萝汁等抗褐变剂来解决雪莲果果酒生产中的褐变问题,得到营养成分损失少、风味佳、色泽鲜亮的雪莲果果酒。结果表明,抑制雪莲果褐变程度的先后顺序为柠檬酸>抗坏血酸>菠萝汁雪莲混合比,蜂蜜在雪莲果酒陈酿期会产生深色物质,不适宜作为雪莲果果酒的抗褐变剂。影响感官的顺序分别为菠萝汁雪莲混合比>抗坏血酸>柠檬酸,最后得出抑制雪莲果酒褐变的最佳组合为抗坏血酸的添加量1.00%,柠檬酸的添加量0.75%,菠萝雪莲混合比为1:4。  相似文献   

3.
玫瑰香干白葡萄酒在贮存过程中因氧化作用而发生色泽加深、香气变质等现象,其褐变主要是由于酒中酚类化合物发生氧化所致,香气的消失也是由于香味物质的氧化所致.单一使用SO2不能很好地防止葡萄酒的氧化,采用抗坏血酸钠与SO2结合防止玫瑰香干白葡萄酒的氧化的效果很好.D-异抗坏血酸钠的适宜添加量为150 mg/L,在装瓶前加入D-异抗坏血酸钠,可提高玫瑰香干白葡萄酒的瓶贮品质,其货架寿命可延长至2年以上.如果使用PVPP除去大部分的酚类物质,再结合SO2,D-异抗坏血酸钠使用效果会更好.(孙悟)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谷胱甘肽酵母衍生物制剂对干白葡萄酒品质的提升效应,优化酿酒工艺,以‘维欧尼’葡萄为试材,分别向葡萄汁中添加3种不同含量谷胱甘肽的酵母衍生物制剂,以添加SO_2为对照。陈酿4个月后测定葡萄酒基本理化指标、褐变指数、CIELab参数、香气成分、抗氧化性(ABTS·清除率、DPPH·清除率和总还原力),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显示:富含谷胱甘肽的酵母衍生制剂均能够显著增加葡萄酒中酯类与萜烯类物质含量,显著提升干白葡萄酒香气品质,但对干白葡萄酒颜色褐变未表现出抑制效果;添加10%谷胱甘肽的酵母抽取物制剂和2%谷胱甘肽的非活性干酵母制剂能够使干白葡萄酒褐变程度增加,酒体亮度降低,黄色色调增加,绿色色调减弱;添加了3种谷胱甘肽酵母衍生制剂的酒样其抗氧化性低于SO_2处理酒样。  相似文献   

5.
百香果汁褐变抑制剂的选取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不同褐变抑制剂对热带水果百香果汁褐变抑制的效果,以百香果为研究对象,选取VbNa、植酸、NaCl、CaCl2、抗坏血酸及异抗坏血酸钠作为褐变抑制剂,分别进行单因素和正交抗褐变实验.单因素实验中,抗褐变效果依次为:Vb-Na>植酸>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钠,而NaCl及CaCl2对百香果汁基本不起抗褐变作用.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抗坏血酸、Vb-Na、植酸浓度分别为0.029%、0.06%、0.02%时,具有最优的褐变抑制效果,添加该配比褐变抑制剂的百香果汁加热5h后吸光度可低至0.165,仅为市售百香果汁经相同处理后的吸光度0.369的44.72%.  相似文献   

6.
目的抑制紫薯酒的褐变,提高果酒的品质。方法以紫薯1号为原料,研究紫薯酒加工过程中褐变抑制剂对果酒褐变的抑制效果。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L_9(3~4)正交试验优化抗坏血酸、柠檬酸、蜂蜜和壳聚糖的最佳添加量。结果影响紫薯酒褐变度的因素依次为:柠檬酸添加量(B)壳聚糖添加量(D)抗坏血酸添加量(A)蜂蜜添加量(C),最佳褐变抑制剂条件为抗坏血酸添加量0.8%,柠檬酸添加量0.5%,蜂蜜添加量12%,壳聚糖添加量0.06%。结论发酵前添加一定剂量的褐变抑制剂有利于抑制紫薯酒的褐变现象。  相似文献   

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12):222-226
酸菜贮藏期间的褐变严重影响了感官品质。实验针对酸菜贮藏期间的褐变机理进行探讨。测定酸菜在褐变前后还原糖、氨基酸、还原性抗坏血酸、总酚、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酸菜在发生褐变后还原性抗坏血酸、总酚、还原糖的含量发生显著性下降,氨基酸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性增高。实验证明,酸菜褐变包括抗坏血酸氧化、酚类化学氧化,不排除美拉德褐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第一节葡萄酒的发酵一葡萄汁的处理葡萄汁本身会自然进行正常的酒精发酵,除添加二氧化硫之外,任何其他对葡萄汁的改进,都认为是不必要的,甚而是法律上不许可的;只要让葡萄汁和存在于周围的酵母接触,发酵就开始了。酿造红葡萄酒,梗子、果皮和籽都留在葡萄汁里,让皮上色素溶解,直到发酵结束,才用淋酒或压榨将皮糟除去。关于白葡萄酒,过去认为趁早除去果梗、皮和籽,可以减少涩味并防止褐变;近年来又有若干新的改革,将在下面加以说明。葡萄汁和葡萄酒容易氧化褐变,酿造白葡萄酒时,尤其非常明显,但对红葡萄酒发  相似文献   

9.
张妍  王可兴  潘思轶 《食品科学》2006,27(11):74-77
对冰糖橙汁中的主要成分(抗坏血酸、还原糖、酚类化合物、金属离子和游离氨基酸等)进行了定量分析;选择L(+)抗坏血酸、葡萄糖、果糖、Fe2+、Cu2+与Fe3+作为外源因子添加到橙汁中,比较其对贮藏橙汁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添加的外源成分对贮藏橙汁色泽的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抗坏血酸影响最为显著,果糖和葡萄糖的影响相对较小;铁离子、铜离子均具有促进橙汁非酶褐变反应的作用,Fe3+和Cu2+的促褐变活性强于Fe2+。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不同褐变抑制剂对热带水果百香果汁褐变抑制的效果,以百香果为研究对象,选取Vb-Na、植酸、NaC1、CaCl2、抗坏血酸及异抗坏血酸钠作为褐变抑制剂,分别进行单因素和正交抗褐变试验.单因素试验中,抗褐变效果依次为:Vb-Na>植酸>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钠,而NaCl及CaCl2对百香果汁基本不起抗褐变作用.正交试...  相似文献   

11.
复合蛋白酶法制备玉米胚蛋白多肽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复合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1∶1)酶解玉米胚蛋白制备蛋白多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以蛋白多肽的还原力为检测指标,优化酶解条件。确定玉米胚蛋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加酶量9 200 IU/g,底物浓度11%,酶解时间188 min,在此条件下测定的还原力为0.229。将玉米胚蛋白多肽添加到面条中,考察其在面条中的抗氧化防褐变能力,并与抗坏血酸的添加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玉米胚蛋白多肽粉添加到面条中具有防褐变的作用,添加量为0.9%时对鲜面条褐变速率的抑制作用最强,与添加抗坏血酸的效果相当。此外质构仪分析(TPA)实验结果表明,在面条中添加0.9%的玉米胚蛋白多肽粉,对面条的硬度、弹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将甘露聚糖、谷胱甘肽加入瓶装葡萄酒中,检测不同处理后白葡萄酒在储存期间颜色、酚类化合物和香气的变化,并通过感官品评来评估抗氧化剂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0 mg/L甘露聚糖能有效抑制白葡萄酒颜色褐变,降低白葡萄酒的黄、绿色调及色差,提升酒体明亮度;显著延缓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氧化速率(高于对照组61.9%、39.7%),提高没食子酸的浓度(56.91%),但总酚含量总体呈递减趋势,表明抗氧化剂选择性保护了部分酚类物质;有效降低辛酸乙酯,乙酸异戊酯等酯类物质的水解(高于对照组2.97~5.77倍),保护了葡萄酒的花香味;并减少辛酸、己酸和正葵酸等酸性化合物的含量(低于对照组59%、70.07%和91.24%),降低了葡萄酒的奶酪腐败味;添加20 mg/L甘露聚糖白葡萄酒感官评分最高,为81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监测南果梨果汁在不同温度贮藏过程中非酶促褐变反应的褐变指数(browning index,BI)及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总酚、抗坏血酸、游离氨基酸、还原糖的含量,探究其非酶促褐变反应的主要反应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动力学方程表达各反应进行的情况和主次关系,结果表明,南果梨果汁非酶促褐变的主要反应机制是美拉德反应和抗坏血酸氧化分解反应,多元酚氧化缩合反应和焦糖化反应在南果梨果汁非酶促褐变反应体系中影响较小。在不同的贮藏温度下,5-HMF和抗坏血酸的含量变化规律均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南果梨果汁的非酶促褐变反应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4.
以石榴为原料,生产石榴果酒,并对石榴酒褐变进行研究和控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方案对石榴果酒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最佳发酵工艺为:果胶酶添加量为40mg/kg,发酵温度为24℃,二氧化硫添加量50mg/kg,酵母接种量为5%.其中发酵温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性.石榴酒的褐变原因主要是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其中氧化过程是主要因素.通过减少氧化褐变底物能有效抑制褐变,最佳澄清剂为硅藻土,用量为0.10%.所得石榴果酒澄清透明,酸甜适中,香味纯正,具有石榴水果的独特风味.  相似文献   

15.
枇杷果酒的护色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枇杷果酒加工过程中的护色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发酵前添加抗坏血酸和柠檬酸,结合一定温度和一定时间的热处理等工艺,有利于枇杷果酒的护色,防止褐变。结果表明,抗坏血酸添加量为0.7g,kg,热处理温度为80℃,热处理时间为20min,柠檬酸添加量为0.5g/kg,能有效解决枇杷果酒生产过程中色泽加深问题。  相似文献   

16.
橙汁非酶褐变机制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了橙汁非酶褐变的机制——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的氧化分解和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缩合反应。通过对杀菌方式,贮藏方式,褐变剂抑制剂的添加及加工中吸附树脂使用的分析,重点综述了在橙汁加工储藏过程中控制非酶褐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苏霞  吴厚玖 《饮料工业》2012,15(3):16-19
阐述了橙汁非酶褐变的机制: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的氧化分解和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缩合反应。通过对橙汁原料选择、杀菌方式、贮藏方式、褐变抑制剂添加及加工中吸附树脂使用的分析,重点综述了在橙汁加工储藏过程中控制非酶褐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了解红葡萄酒的氧化机制,利用加速氧化的方法,通过分析2种南方山葡萄酒氧化褐变过程中,褐变程度、红色色调、游离SO2、氧化还原电位以及氧化前、后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南方山葡萄酒的氧化褐变动力学、主要影响因素及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南方山葡萄酒的氧化褐变动力学符合0级动力学模型方程,桂葡1号葡萄酒耐氧化能力高于刺葡萄酒,然而其红色色调的保持力要低于刺葡萄酒。在加速氧化过程中,葡萄酒的游离SO2快速下降,氧化-还原电位加速上升,且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加速氧化30 d后,2种葡萄酒的总酸、挥发酸升高,其pH值和主要的抗氧化物质(原花青素、游离花色苷、总酚)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四平头”辣椒作为新疆特色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在其长期贮藏过程中的颜色变化研究鲜见。为探究不同贮藏条件下干辣椒颜色劣变主要途径及反应类型,将干辣椒置于25 ℃避光、37 ℃避光、37 ℃光照、45 ℃避光4 种条件下贮藏70 d,分析褐变度、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类胡萝卜素、总酚、抗坏血酸、还原糖含量等指标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贮藏条件下褐变度与其他指标呈极显著相关(P<0.01),褐变是类胡萝卜素降解、美拉德反应、抗坏血酸自降解及多酚自氧化反应共同作用导致,通径分析结果表明,25 ℃避光条件下,抗坏血酸含量对褐变度有最大直接作用,氨基酸含量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交互作用是褐变度的首要决定因素;37 ℃避光、37 ℃光照、45 ℃避光贮藏条件下,5-HMF 含量均对褐变度有最大直接作用,3 种贮藏条件的褐变度首要决定因素分别为5-HMF 含量、氨基酸含量和5-HMF 含量的交互作用及5-HMF 含量。  相似文献   

20.
酸菜货架期的褐变严重影响产品感官。试验针对酸菜货架期的褐变机理进行探讨,测定不同贮藏期酸菜色差、抗坏血酸、p H、总酚、多酚氧化酶活性、还原糖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酸菜在货架期阶段的红度和黄度逐渐增加,亮度逐渐降低,发生明显褐变;在货架期初始阶段的抗坏血酸、多酚氧化酶和还原糖含量为0,不同货架期阶段p H最大值为4.18,总酚含量褐变前后无明显变化。试验证明酸菜在货架期阶段的褐变可能是由美拉德反应引起的,排除酶促褐变、酚类化学氧化、抗坏血酸降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