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去年5月,和几个朋友外出旅游,回来的时候经过服务区,其他人都去买嘉兴粽子,唯独我坐在车子里。朋友很好奇:"马上端午了,不买点?"我说,我母亲每年会包粽子,让我去拿。朋友大骇,因为朋友都知道我母亲已经是92岁的耄耋老人了,一个92岁的老人,还能包粽子,这在不少人看来简直是奇迹。母亲很能干,包粽子对她来说是雕虫小技。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包粽子是在1958年。那时的端午节气氛很浓,父亲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幸福     
赖广昌 《饮食科学》2013,(12):37-37
母亲年近花甲,在农田中劳碌了大半辈子,如今那点田地都给我姐姐种了,平时在家除了吃喝等生活琐事,就没什么事可做了。闲下来的母亲每天看看电视,尤其喜欢看饮食类节目。看完以后,母亲更是在厨房里依样画葫芦。现在,母亲在厨房的方寸之间用油盐酱醋烹制出每一天的三餐——这也成了母亲唯一的嗜好。  相似文献   

3.
打败汉堡包     
经常在外国电影电视中看到汉堡包,好像就是在两片面包中间夹上一片香肠、洋葱、西红柿和奶油什么的。看着那些外国人有滋有味地吃着,总觉得汉堡包一定是一种美味的食品。后来,我在超市里买过一次汉堡包,吃起来感觉怪怪的,又酸又腻,根本谈不上好吃。为什么外国人可以吃得津津有味,而我却咽不下去呢?我当时认为一定是我们中国人的做法不太纯正,没有做出汉堡包的真正滋味。去年夏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美国看望姐姐,又吃了一次汉堡包。吃之前我想,这是在美国.做法一定会很纯正,味道自然错不了。可是刚咬了一口,我就知道自己错了…  相似文献   

4.
我戴眼镜是一种缘分。一部分人近视是因为遗传,而我不是;父母亲眼力好,如今母亲80多岁了,还能穿针引线;哥哥姐姐也不戴眼镜,一个哥哥戴是因为他在上小学时,一只限让同学误伤而视力下降,并非因近视。  相似文献   

5.
给饺子打针     
法良 《烹调知识》2003,(9):44-44
恐怕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爱吃饺子,我亦是崇拜者之一。不过我自己不会包,小时候是吃母亲包的饺子,成家后是吃妻子包的饺子,我自己包饺子平生只有一次,回想起来令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6.
田文 《饮食科学》2012,(4):32-33
孔子曰:五十知天命。对我来说,50岁是人生的一道“坎儿”。 我刚过完50岁生日,78岁的母亲查出了肺癌晚期,母亲就像她风风火火的性格一样,21天就离开了人世;更想不到的是,一个月后,53岁的姐姐又查出了肝癌晚期,100多天后也走了;52岁时,我离岗退养,工资从1800多元,一下子变成了500多元,想起当年从军时爬冰卧雪,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面酱     
晋卿 《美食》2003,(3):52-52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做面酱了,后来从中学到参加工作,每次离家时,临行前,母亲少不了往我包中塞进一罐头东西,不用看那准是母亲精心制作的“天然面酱”母亲做的面酱吃起来浓香扑鼻,沁人心脾,街上买的面酱远不及母亲制作的“原晒面酱”地道正宗。用母亲制作的面酱调汤或烹菜时妥上一匙,顿觉  相似文献   

8.
饺子的滋味     
正早上太太去她的姐姐家学包水饺手艺,下午便去市场买了水饺皮、高丽菜、猪肉,要我和她一起包水饺。此刻正是冷气团来袭的日子,屋外天寒地冻,冷雨飘飞,在家里包水饺,既是生活情趣,也能够从中体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哲理。太太教我包饺子的方法,馅要放多少,边要怎么捏紧,我全神贯注地看,聚精会神地听,然后回应太太:"这有什么问题,小事一桩!",可是看  相似文献   

9.
给饺子打针     
恐怕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爱吃饺子,我亦是其中之一。不过我自己可不会包,小时候是吃母亲包的饺子,成家后是吃妻子包的。我自己包饺子平生只有一次,而那次包饺子时发生的趣事,现在回想起来仍令人忍俊不禁。那年,我参加一条大公路的建设,指挥部设在一个叫望家冲的山村里。我的工作是编写《工地简报》,大家都谑称我“张记者”。一日工休,我和杨医生、李会计、沈保管、宋保卫等几个在一块儿会计包饺子吃。大伙儿从一里开外的粮站、食品店买来了三斤面粉、二斤瘦肉。我自告奋勇和面,杨医生剁肉馅。和面时,开始我水兑多了,越揉越稀,不断…  相似文献   

10.
给饺子打针     
恐怕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爱吃饺子,我亦是饺子族之一。不过我自己不会包,小时候是吃母亲包的饺子,成家后是吃妻子包的饺子,我自己包饺子平生只有一次,回想起来令人忍俊不禁。有一年,我参加修一条大公路,指挥部设在一个叫望家冲的山村里。一日工休,我和杨医生、李会计、沈保管、宋保卫几个人馋虫发作,合计包饺子吃。从一里开外的粮站、食品所买来三斤面粉、二斤瘦肉。我自告奋勇和面,杨医生剁肉馅。和面时,开始我水兑多了越揉越稀,不断地加面粉,面粉加多了,又嫌太干,擀不动,又兑水,水又兑多了,擀不成,这时,盆里的面粉没有了…  相似文献   

11.
柳哲 《四川烹饪》2010,(5):77-77
月初,我又收到了母亲从家乡寄来的一大包香椿干,足有一公斤重,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我的家乡在浙江兰溪,那里属于丘陵地区,气候很适合香椿的生长.在我家老屋的门前,就长有两棵老香椿树.  相似文献   

12.
正春节,和爱人回了一趟娘家,外兄设宴。宴后,外侄拿出两包麻辣鸭脖子送我。回家之后,我把它放入冰箱冷藏着。某天客去人散,闲来无事,取了出来,泡上一壶闽南青茶。边啃着鸭脖子,边喝着浓烫的茶水,感觉人生就有那么惬意。本来,这鸭脖子的事与制茶无关,却偏偏让我想起小的时候在姐姐家,看着乡民制茶的场景。闽南青茶的制法,有种特殊  相似文献   

13.
烧饼情结     
明天我就要动身回部队了。吃过晚饭,母亲围着炉子又开始为我忙着做路上的干粮了。在老家,这种被叫做烧饼的干粮很是好吃,圆圆的,外面在鏊子(可以放在炉火上,中间略高于周围的圆形铁板)上被烤得焦黄,里面松软,包着糖或小茴香等调料,咬一口,香气四溢。烧饼做起来比较费工,要经过发面、擀面、包调料、上炉烘烤等工序。现在什么都有卖的,我不想让年迈的母亲为我再费劲了,母亲却说,自家做的,好吃又耐饥,在路上吃这个踏实。炉火映着母亲饱经风霜满是皱纹的面颊,佝偻的身子在灯下忙个不停。我要帮忙,母亲不让,疼爱地说,你感觉好吃妈就高兴,看来我在…  相似文献   

14.
正一毛二分钱,一两粮票。是我人生吃的第一碗馄饨的价钱。1980年深秋,我五岁,在乡下姥姥家长大的我被父母接回了城市。我对鲁中的这个城市很陌生。对五年来很少见到的父母和哥哥姐姐也很陌生。我的口音对于这个城市很陌生,我的孤单对于这个家庭也很陌生。我总是小心翼翼地,不敢太亲近他们。有一天,母亲带着我去育红班,经过小城那家国营的馄饨铺  相似文献   

15.
柳哲 《饮食科学》2010,(10):31-31
今天收到了母亲从家乡寄来的一大包香椿干,足足有二斤,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我的家乡在浙江的兰溪,多半是丘陵,气候也不错.  相似文献   

16.
正室内设计是我的生命,生而为之。每天醒来做着喜爱的事情,倍感幸运。童年时,我想成为一名演员,同时我又深深地觉悟到生命前方有着创造性的工作等待着我。母亲经常讲小时候的我如何拿着粉笔画房子,如何玩耍姐姐的娃娃房子,那时我才两三岁,时光如此遥远。当我长大一些,我就能在伦敦的市场上买卖一些装饰性的物件和古董,以此来偿付表演学校的学费。这些经验教会了我关于风格、年代、作者以及所有装饰教育的重要课程,通过它们,我成为了一名室内设计师。孩童时期,我也同父母四处旅行。这些经历让年幼的自己见识了众多地域,体验到大量的异域文化及色彩的应用。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允许我能在纷繁的国度里见识到多样的建筑与装饰风格。直到今天,旅行仍然是我最大  相似文献   

17.
鸳鸯苞米豆     
姐姐下乡的时候,我还在念初中.姐姐下乡的地方距城区一百多里,那时青年点生活很苦,她就经常回家来“改善”一顿。有一年夏大,姐姐回家,从乡下带回来几穗青苞米,还有一书包青毛豆。姐姐喜滋滋地对我说:“俺青年点儿发明了一种新东西,可以靠它改善生活,姐姐马上做给你吃。”姐姐很麻利地剥开青苞米,将苞米粒搓掉,又叫我剥毛豆。她将苞米粒和毛豆粒混在一起,选出颗粒匀称的(太小的和瘪的淘汰掉),估摸有一盘,说:“好了,姐姐炒给你吃。”那时,豆油很缺,定量供应。姐姐就用荤油爆锅,待油烧开后,将苞米粒和豆粒放进去翻炒,…  相似文献   

18.
每当我从家乡探亲准备返回成都时,母亲都会给我带一包她亲手做的农家豆豉.在我小时候,由于家境不好,豆豉就成了我们家餐桌上的主菜.母亲每次做豆豉时,都是先将干黄豆在水盆里泡涨,待入笼蒸熟取出来后,再加川盐、白酒等拌匀,最后才放进没有上釉的土坛里密封发酵.大约一个月后,土豆豉就做好了.这种土豆豉呈淡淡的棕黄色,不但盐味不重,而且味道还特别香.  相似文献   

19.
正韭菜为四季蔬菜,尤以春韭为佳。俗话说"一月葱,二月韭",春韭叶似翡翠、根如白玉,质地柔嫩、清新,香气四溢,最宜食用,可单独成菜,也可做荤素配料。在国内时我经常吃清炒韭菜、韭菜炒蛋这些春季时令佳肴,母亲最爱包的就是韭菜饺子,吃上一口母亲包的韭菜饺子,唇齿留香。韭菜富含维生素A,有明目润肺、降血脂、散瘀活血的功效,又因其所含的粗纤维不但可预防习惯性便秘和肠癌,还可将消化道中的某些杂物包裹起来随大便排出体外,所以在民间还被称为"洗肠草"。前不久我来到英国港口城市利物浦工作。英国人不会吃是世界有名的,初来英国我第一次踏进圣乔治大楼附近的一家超市,看到货架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蔬菜,全然不比国内市场上蔬菜瓜果琳琅满目,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我所钟情的韭菜在这里没有半点踪影。郁闷了好几天,终于有一天我在利物浦当地的一个中国留学生网站  相似文献   

20.
晓晓 《饮食科学》2014,(11):41-41
母亲托人从乡下捎来一包苦丁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抓出一小撮苍青的片叶,酽酽地泡上一杯,慢慢啜饮。品尝茶味,也是在品尝一段和茶一样有滋有味的生活。 小时候我跟母亲住在乡下。山里人自给自足,日常所需大都自己生产。平时饮用和待客的茶都是自己所种。平日田地里劳动,体力消耗大,出汗多,水喝得多,所以泡茶用的都是大瓦缸,大把大把地往缸里放茶叶,烧一锅开水,泡一大缸凉着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