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铀矿冶》2021,(2)
对ISL采铀的环境影响认识不足,研究投入不够;再加上地下水修复技术成熟度低、治理周期长、修复效果具有不确定性等因素,为开展地浸铀矿山地下水修复工作带来一定影响。为了消除或缓解ISL采铀对饮用水源或邻近地下水的潜在影响,一些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并针对不同的地浸工艺和地质环境条件,分别采取自然衰减、抽水处理回注、生物修复等地下水修复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笔者对部分国外地浸铀矿山地下水修复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中国地浸铀矿山地下水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浸采铀是我国天然铀生产的主要工艺,生产过程中向含矿含水层中注入了一定量的化学试剂,矿床终采后的残余溶液不可避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存在严重环境隐患,因此,地浸终采后开展地下水修复十分必要。针对地浸采铀地下水修复存在的若干问题,总结了我国地浸采铀矿山终采区地下水源项特征,对比了酸法地浸和中性地浸地下水污染物的种类和水平,调研了国外地浸矿山地下水修复目标值,提出了我国地浸采铀地下水修复目标值的确定方法,探讨了地浸采铀地下水修复主流工艺的优缺点及应用情况,总结了国外地浸矿山地下水修复周期,讨论了地浸采铀地下水修复的时机。基于地浸采铀地下水修复涉及的问题提出了见解,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我国地浸地下水修复技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浸采铀新工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国大量的疏松砂岩铀资源的特点,为了经济回收及利用铀资源,铀矿冶积极开发地浸采铀新工艺、新技术。近年来,我国在低渗透、低品位、高碳酸矿石、高矿化度地下水等复杂砂岩型铀矿床地浸开采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重点总结和归纳了我国地浸采铀技术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目前地浸采铀矿山监测井水样采集方法存在的不足;指出现行规范中地下水样品采集方法在地浸采铀矿山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浸采铀过程产生的地下水污染物的特征,提出了一种适合地浸采铀矿山地下水环境监测的样品采集技术。  相似文献   

5.
为了将电动原地浸出(EK-ISL)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低渗透性铀矿开采,提高低渗透性铀矿的浸出效率,需要借助数值模拟技术对其进行研究。从地浸采铀过程的物理化学行为出发,介绍了数值模拟技术对地浸采铀的推动作用,总结了地浸采铀模型的基本方程和求解方法,结合电动修复领域的相关数值模型分析了EK-ISL模型需要描述的关键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步的电动原地浸出采铀数值模型。  相似文献   

6.
温吉利 《铀矿冶》2017,(2):84-87
地浸采铀抽注液流量的比例直接影响采铀成本,控制着铀矿开采区域的环境污染范围及程度。本文对冻结技术应用于地浸采铀领域的可行性进行了简要分析,说明冻结技术可以使地浸采铀过程不受抽注液流量比例的限制,减小环境污染,并对冻结技术在地浸采铀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DNB和SRB治理地浸采铀矿山污染地下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简述了地浸采铀工艺的特点,分析了地浸采铀矿山退役井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成分,强调了治理地浸采铀矿山退役井场污染地下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分别介绍DNB和SRB治理污染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原理、影响因素等的基础上,综述了用DNB和SRB分别处理矿山废水的研究现状及进展.针对地浸采铀退役井场污染地下水成分特点,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采用反硝化细菌(DNB)和硫酸盐还原菌(SRB)联合治理地浸采铀矿山退役井场污染地下水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铀矿冶》2015,(3)
我国已查明超深(埋深600m)砂岩型铀矿资源储量达数万t,如何有效开发利用这些铀资源将是我国地浸采铀技术重要研究方向。结合我国现有地浸采铀工艺技术,对超深砂岩型铀矿地浸开采可能面临的钻孔施工工艺、成井完井技术及井场控制与浸出技术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国内采用原地浸出采铀技术开采的砂岩型铀矿床矿体产状多数发育较平缓,矿体倾角一般小于10°。如何针对矿体倾角较大(大于15°)的砂岩型铀矿体进行原地浸出开采是地浸采铀技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结合内蒙古钱家店铀矿床大倾角地浸砂岩型铀矿体开采实际,从井型布置、钻孔过滤器设计、生产运行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对大倾角砂岩型铀矿地浸开采建议。  相似文献   

10.
《铀矿冶》2021,(3)
在某铀煤矿区,铀矿体位于煤层之上,适宜采用地浸方法开采。对铀煤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表明,铀矿开采需要的地下水正是煤矿开采需排出的地下水。根据煤矿的排水计划,通过解析法和数值法预测了煤矿排水对铀矿地下水位的影响,并提出了对铀矿影响最小的煤矿开采方案。  相似文献   

11.
随着地浸开采工艺在砂岩型铀矿中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开采过程中发现抽液孔流量逐步下降,导致经济效益降低,其主要原因是开采过程中随着水岩作用的加剧,地下水矿化度逐步增高,导致部分离子在迁移过程中由饱和状态向着过饱和状态演化,出现沉淀堵塞现象,导致矿层渗透系数降低。总结了地浸系统的酸法浸出、碱法浸出及CO2+O2中性浸出三种浸出方式,分析其沉淀产生类型,并针对堵塞形式提出解决方案,为现场地浸开采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结合地浸采铀生产现状,提出了二维码识别技术在地浸采铀矿山设备管理中的应用途径,探讨了其在信息覆盖、专人管控、监督检查等方面的优势。现场应用表明,二维码识别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地浸采铀矿山的设备管理效率,增强设备信息共享能力,使其网络化功能更加实用。该技术为地浸采铀矿山设备出入库、日常巡查、维护保养工作带来了便捷,同时在消防应急管理、安全隐患整改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浸采铀工艺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对我国地浸采铀工艺技术发展做了全面的回顾,重点介绍了我国砂岩型铀资源的分布特点与生产现状,对我国地浸采铀技术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通过我国地浸采铀技术与国外技术的比较,结合我国地浸铀资源的特点,指出了我国地浸采铀工艺技术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某铀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并根据其矿体赋存条件和矿岩物理力学性质,研究提出了原地破碎浸出开采技术。详细论述了该技术的采矿方案、爆破筑堆和布液浸出等工艺,形成了完整的原地破碎浸出开采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开采成本的技术经济分析,为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安全稳定的铀资源供应,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促进核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低渗透性砂岩型铀矿在地浸开采中渗透性低、浸出困难的技术难题,提出了低渗砂岩型铀矿液态CO2相 变致裂增透高效开采技术模式,即采用液态CO2相变致裂技术,在地浸采铀抽、注液孔之间产生大量的联通裂隙,提高低渗透铀矿的渗流能力。采用理论方法计算了液态CO2相变致裂影响半径,建立了液态CO2相变致裂 增透地浸开采流程,系统进行了低渗砂岩型铀矿液态CO2相变致裂增透高效开采技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低渗砂岩型铀矿液态CO2相变致裂增透技术影响半径为6.53 m,该技术能够实现三维应力条件下岩体致裂破坏 ,能够有效增加岩体损伤裂隙网络分布,具有破岩致裂增透、降低化学沉淀及经济可行性。研究结果为有效解决低渗透性造成的砂岩型铀矿地浸开采“难注、难采、低回收率”等难题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原地破碎浸铀的地质条件、认为不同地质因素都影响原地破碎浸铀技术的实施。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工艺矿物学特征,但以前铀矿床的勘探和地质条件的评价是基于传统的开采方法来评定,为了采用原地破碎浸出采矿法来开采矿床,有必要对以前勘探的矿床进行开采前的重新评价工作,或在新勘探这类矿床时按原地破碎浸出采矿法所需的地质条件来评价。  相似文献   

17.
我国铀矿开采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英和  李开文 《铀矿冶》1994,13(3):145-148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铀矿开采技术的发展情况。为了提高铀矿开采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除对部分老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外,重点研究了堆浸及原地浸出的采铀技术。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具有工艺简单、经济效益好、作业条件好等优点,是今后我国发展铀矿开采业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铀矿开采技术成就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原地浸出开采、原地爆破浸出开采、无轨开采、“三下”开采、露天开采和铀矿辐射防护等方面,总结了我国50年来铀矿开采取得的技术成就.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加大铀资源勘查力度、提升国内天然铀产能、提高采矿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做好辐射防护、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安全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周磊  徐乐昌  高洁 《铀矿冶》2022,(1):73-77
利用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SRB)的生物法可以有效去除酸法地浸采铀地下水中的硫酸根和重金属离子,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酸法地浸采铀地下水修复技术。酸法地浸采铀地下水中的有机物含量较低,无法满足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代谢,需要向其提供充足的碳源。通过复合碳源筛选试验,发现混合比为10∶1的玉米芯和牛粪混合发酵液能够满足SRB生长代谢的需要,且该复合碳源能被SRB充分利用而不增加处理后酸法地浸采铀地下水的COD,可以作为生物法修复酸法地浸采铀地下水的SRB碳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