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谐波齿轮传动系统传动误差的精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输出刚轮切向综合误差和基节误差等多项重要误差源对传动误差的贡献及其频率,采用按随机过程理论得 到的误差平均因子和单位换算系统,建立统一的较全面反映各种误差因素的单台具有杯形或环形柔轮的谐波齿轮传动 装置的传动误差计算公式,按6σ原则,导出一批谐波齿轮传动装置的传动精度统计公式。它们可分别应用于具有杯形 或环形柔轮的谐波齿轮传动的精度评估,或应用于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中传动误差环节的建模。 相似文献
3.
利用并行工程和图论的相关理论,将齿轮传动系统中各个零部件之间精度设计的关系联系起来,建立了关系模型;以齿轮系统传动性能的要求作为零部件精度设计的主要设计目标,通过将系统各个零部件的误差进行归一化处理,推导出影响齿轮传动性能的齿轮转角误差,并将从输入轴到输出轴上的所有齿轮副及其零部件综合构成的传动链误差作为目标函数,利用模糊理论将各项经验参数进行模糊量化处理,把各精度的限制性条件和加工工艺成本作为约束条件,进行优化设计,获得最佳的零部件精度组合和准确的传动性能参数,指导传动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4.
5.
6.
从保证等接触强度出发,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通过计算,得出各种多级齿轮传动齿数比的分配方法,并提供了有关公式和图表。 相似文献
7.
多级齿轮传动系统分传动比优化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多目标优化方法应用于多级齿轮传动分传动比优化设计,建立齿轮传动分传动比优化设计的模型,把多目标函数转化为单目标函数,寻求出实际设计可能接受的相对优化解。实践证明,这类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机械可靠性优化设计是以机械产品的可靠度作为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运用优化设计方法获得最佳设计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本研究以三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可靠性优化设计为例,以减速器体积最小、传动平稳可靠为目标函数,将强度设计可靠性纳入约束条件,建立多级齿轮传动多目标可靠性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利用MATLAB优化工具箱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多级齿轮传动设计浪费了材料的一部分承载能力,单目标的啮合参数优化方法精确度不够。本文提出用单目标函数进行初步的啮合参数优化,以此为基础再进行一次迭代优化计算。在计算中考虑全部啮合参数对齿轮传动的影响。采用复合形优化方法和智能判别系统可得到更加合理的啮合参数。并用实例论述了这种重复优化的与传统设计和单目标优化的效果对比。 相似文献
10.
11.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6,(1)
为了解决空间多级齿轮传动系统方案求解和优化缺乏统一支撑体系、建模困难的问题,提出了空间多级齿轮传动系统设计的自动化系统架构,结合Visual Basics6.0研制了空间多级齿轮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优化设计集成建模的自动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师仅需输入少许设计需求,系统能自动完成方案设计;并根据确定方案自动完成优化建模和求解,真正实现了空间多级齿轮传动系统设计的自动化。实例结果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是一款建模过程简单,设计质量和效率高的设计工具。 相似文献
12.
13.
由于谐波系统中存在传动误差,结果会使机构无法准确执行预定的传动。为了对谐波齿轮系统的传动误差进行补偿,本文首先对谐波齿轮传动系统进行分析,综合考虑谐波齿轮啮合摩擦、扭转刚度、侧隙、传动误差等多种非线性因素,根据谐波齿轮传动系统的力学模型,建立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微分方程。采用PID控制器对系统进行控制,为补偿误差根据传递函数建立了控制系统方框图。最后通过比较PID控制前后的仿真误差,证明了PID控制对误差补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本文详细讨论了谐波齿轮传动误差各个频牢分量的产生机理。对传动误差的拍频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实验作出了传动误差的功率谱图,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18.
针对运用理论设计的齿轮进行仿真而运用实际生产的齿轮进行滚检验证测试所造成的评价标准不一致的问题,通过NURBS曲面拟合的方法重新构造真实齿轮面,在CATIA软件中进行了三维模型的构造。利用Abaqus软件对真实齿面的准双曲面齿轮传动误差进行分析,对比真实齿面啮合和纯理论齿面啮合的传动误差,验证了真实齿面误差的存在及其对传动误差的消极影响。改变齿轮的安装误差发现,轴交角误差、小轮安装距误差、偏置距误差和大轮安装距误差对传动误差的影响依次减小,通过滚检机实验验证了真实齿面仿真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比较研究齿轮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应用SIMPACK建立一种汽车传动系统的多级行星齿轮机构动力学模型,分析该机构中齿轮动力学建模的关键参数。为了分析这种机构的强迫扭转动力学特性,在输入轴上建立输入通道及其激振器,使之产生振动激励,在输出端建立输出通道,用以绘制扭振响应幅值曲线,最后进行了强迫扭振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