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解决大庆焦化柴油和重油催化轻柴油产品的安定性和对加氢装置扩能的需要,进行了FH-98型催化剂用于大庆焦化柴油和重油催化轻柴油混合油加氢精制工艺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H-98型催化剂对大庆焦化和重油催化混合柴油进行加氢精制,可以生产出0#一等品柴油,能满足加氢装置扩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我国轻柴油产品质量泛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我国轻柴油产品的标准和质量现状,并与国外产品的主要质量指标做了对比,指出了差距,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轻柴油产品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Ⅲ车用柴油技术质量要求与分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萍  王志强 《河南化工》2010,27(23):49-52
讨论了国Ⅲ车用柴油与现行轻柴油质量指标的不同,具体探讨了分析测试方法的原理和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马秋宁 《当代化工》2002,31(4):233-235
轻柴油新国际的实施,使氧化安定性总不溶物分析成为柴油产品的重要质量指标,由于方法操作难度较大,测定结果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本文对产生误差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选用理化性能稳定的滤膜及严格按照方法规定的试验步骤操作,分析误差可以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轻柴油新国标的实施,使氧化安定性总不溶物分析成为柴油产品的重要质量指标,由于方法操作难度较大,测定结果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本文对产生误差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选用理化性能稳定的滤膜及严格按照方法规定的试验步骤操作,分析误差就可以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轻柴油的应用极为普遍,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轻柴油的质量问题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基于此,本文以《浅析轻柴油质量检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问题,首先对轻柴油质量检验意义进行了概述;其次对轻柴油质量检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析;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旨在加强与同行的业务交流,确保提高轻柴油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实行了白土吸附、碱洗、酸洗并且使用石油大学研发的RS剂精制于重油催化裂化轻柴油之中,继而讨论催化裂化柴油里面的不稳定的成分。从结果可以看出来,一般的脱硫、脱氮方式精制得出的结果不大显著或者为工艺不适合用于工业的应用。对实验的加深研究,另外了解,除硫、氮杂原子化合物之外,催化裂化柴油之中并且包含很大数量的酚类物质,总量大概是柴油的0.1%~0.5%(质量分数),此类的酚类都是引发柴油不稳定的核心的化合物,可以相当显著的增大柴油的不稳定性。于不脱除硫、氮的条件之下,只是脱除此类酚类物质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柴油的安定性。研发的RS精制剂可以很大程度上脱除柴油之中的酚类物质,继而明显提升催化裂化柴油的安定性。  相似文献   

8.
大庆牌汽柴油系列产品是省、部优质产品 ,2 0 0 0年通过ISO90 0 0质量体系认证。2 0 0 1年 2月 ,85 0 0t大庆牌优级品 - 0 # 轻柴油被发往大连港口 ,转港销往上海等南方城市 ,这是东北地区炼化企业首批绿色优质轻质柴油进入市场。公司将进一步增加投资力度和科研力量 ,加大绿色环保产品的生产能力 ,形成拳头产品优势 ,在逐步占领北京、上海、广州等三个执行环保排放标准试点城市市场的基础上 ,力争拓宽销售领域。2 0 0 1年将有 10 0万t大庆牌绿色优质轻柴油投放市场 ,不仅可缓解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 ,还能极大地减少汽车污染 ,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9.
由于柴油市场持续低迷,压减催化柴油是炼厂主要的优化方向。采用催化柴油加氢-催化组合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技术,将催化柴油转化为汽油,以减少催化柴油产量,降低催化柴汽比,使炼厂效益最大化。利用由Petro-SIM建立的炼油装置全流程优化模型,在操作条件和原料稳定的情况下,分别将催化裂化产出的轻柴油和重柴油返回渣油加氢装置,通过加氢饱和催化柴油芳环后返回催化裂化作为原料,经催化裂化增产汽油。Petro-SIM测算数据显示重柴油模式的液化气和汽油收率要高于轻柴油模式,根据当前产品价格体系测算效益,重柴油模式也优于轻柴油模式。为了验证模型测算的结论,对2种模式分别通过工业试验进行对比,结果验证了模型测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徐辉  刘坤 《山东化工》1997,(4):28-30
以轻柴油机为原料,采用先进的二塔串联分子筛脱附工艺生产300^#液体石蜡,在高筛油比条件下,液蜡收率达30%。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中国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因此,汽车使用液化石油气(LPG)代替石油或柴油是重要途径。文章结合具体建设项目,介绍了汽车加气站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评价重点,重点探讨了加气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加气站建设的环境风险事故后果进行了分桥,并指出此类项目的危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生物柴油研究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03,自引:0,他引:103  
可替代柴油的生物柴油在国内外研究及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生物柴油的优势及生物柴油制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发展生物柴油产业对我国石油安全、国民经济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并展望了该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些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能源匮乏、环境污染、安全三大问题。汽车节能、环保、安全既是国际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要求,玻璃钢复合材料是汽车工业发展的理想材料。本文介绍了车用玻璃钢复合材料的开发应用前景、国内外玻璃钢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状况和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对玻璃钢复合材料的需求;同时指出了玻璃钢复合材料在我国汽车工业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刘学龙 《化工科技》2001,9(2):53-56
从环保的角度着重探讨了汽车尾气对人类带来的危害,提醒人们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加强环保意识。利用现有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资源,生产清洁汽车燃料,为汽车工业提供新的能源,发展清洁汽车工业。对我国的天然气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看法,并对吉化炼油厂的车用汽油及液化石油气产品的开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海源 《当代化工》2016,(2):412-415
随着柴油质量标准的不断升级,催化裂化柴油因十六烷值低、芳烃含量高等特点,加工难度日趋增大。研究学者针对提高催化裂化柴油十六烷值开发出加氢改质、加氢转化、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加氢裂化掺炼催化柴油等技术,各类技术在产品结构、产品质量、改造难度等方面各具特色。炼油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适宜的技术,以实现柴油质量升级。某企业在应用了加氢裂化掺炼催化柴油技术、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技术后,柴油十六烷值有所提升,车用柴油比例由60%提升至94%,在每月加工1万t外购催化柴油的情况下,车用柴油比例仍维持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白颐 《化学工业》2013,31(6):1-8
分析了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现状,指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业质量升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了几个子行业产业质量升级的重点和措施。结合近年我国化工园区(或企业)发展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从产业质量、安全环保、系统化工程等方面如何进行自我诊断和评价做了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17.
2017年,在经济回暖拉动下,成品油消费有所改善,尤其是柴油消费增速由负转正.国内炼油能力增长主要来自于央企.炼油产业参与主体更为多元,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地方炼厂在进口原油使用权放开的政策利好下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油价回升、环保加严,天然气汽车、新能源汽车、煤制油和燃料乙醇等石油替代品发展均明显加快.同时,成品油市场化步伐稳步推进.展望2018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加之汽车行业新政变化,不利于成品油市场需求增长.产能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于大型地方炼厂.在国家深化成品油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地方石油公司成立,原油政策保持宽松,成品油市场竞争加剧.  相似文献   

18.
Waste cooking oils (WCO), which contain large amounts of free fatty acids produced in restaurants, are collect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in the main cities of China and should be disposed in a suitable way. Biodiesel production from WCO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reaction conditions such as methanol/oil molar ratio, alkaline catalyst amount, reaction time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which are deemed to have main impact on reaction conversion efficiency. Experiment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this transesterification process by orthogonal analysis of parameters in a four-factor and three-level test. The optimum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hich were obtained from the orthogonal test, were methanol/oil molar ratio 9:1, with 1.0 wt.% sodium hydroxide, temperature of 50 °C and 90 min. Verified experiments showed methanol/oil molar ratio 6:1 was more suitable in the process, and under that condition WCO conversion efficiency led to 89.8% an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biodiesel sample satisfied the requirement of relevant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fter the analysis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biodiese sample, the impact of biodiesel/diesel blend fuels on an YC6M220G turbo-charge diesel engine exhaust emissions was evaluated compared with 0# diesel. The testing results show without any modification to diesel engine, under all conditions dynamical performance kept normal, and the B20, B50 blend fuels (include 20%, 50% crude biodiesel respectively) led to unsatisfactory emissions whilst the B′20 blend fuel (include 20% refined biodiesel) reduced significantly particles, HC and CO etc. emissions. For example CO, HC and particles were reduced by 18.6%, 26.7% and 20.58%,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9.
Results of performance, emission and tribological evaluations of palm oil methyl ester and its blends with conventional diesel in an automobile diesel engine test bed are presented. Polymerization and carbon deposits on the fuel injector were monitored. CO, CO2, O2, combustion efficiency and temperature of exhaust gases were also measured. Palm oil methyl ester and its blends have great potential as alternative diesel fuel. Performance and exhaust gas emission for palm oil methyl ester and its blends with conventional diesel are comparable with those of conventional diesel fuel. Palm oil methyl ester does not pose a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blem and will not deteriorate engine and bearing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20.
润滑油工艺发展及加氢润滑油基础油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润滑油工艺的发展对润滑油基础的影响,指出发展高档、环保、长效润滑油基础油是世界润滑油基础油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