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气候的原因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发生在海洋中的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出现异常的增温现象。由于在热带海洋地区比其他区域接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因此海水温度也相应较高。热带太平洋海域由于受赤道偏东信风的牵引,赤道洋流队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不断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堆积,成为全球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暖池),其海表温度达29℃以上。相反,在东赤道东太平洋海水的温度却较低,一般为23~24℃,最高不超过26oC。由于海温场的这种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使热带酉太平洋呈现出气流上升,气压…  相似文献   

2.
去年我国关内大部地区降水偏少,一些地厶区出现了夏、秋、冬连旱。冬季温度显著偏高,是少有的暖冬年份。今春,冷暖空气都比较活跃,降水过程增加,多强对流(龙卷、冰雹、雷暴、大风)天气。广东3月15日降暴雨,比常年约早一个月。江西3月24日降大雪,亦为春季异常气候的一种反映。去年秋季以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今春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据预报,今年是太阳黑子低值年(去年太阳黑子数是11.7,今年预报为7)。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自去秋以来即  相似文献   

3.
对近47年以来出现的14次ENSO事件分析,发现1991年~1997年厄尔尼诺赤道增暖首先出现位置和增暖开始的时间,与一般认为的“上半年发生的厄尔尼诺,海温正距平具有自东向西传播的特征,而下半年发生的厄尔尼诺,海温正距平具有自西向东传播的特征”不一致;并分析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对应初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位置偏南,与我省夏季降雨多、夏旱轻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知识窗     
“拉尼那”紧追“厄尔尼诺”科学家认为,同一海域表面海水温度相对平均温度的降低,是修正气候失衡的一种自然方式。美国大气科学家们预言,在打乱世界气候模式的厄尔尼诺现象刚刚过去之后,人们又将经历与之相反的拉尼那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太平洋东赤道海域表面海水温度升高而引起,而拉尼那现象则是由于同一海域表面海水的温度低于平均温度所造成的。沿赤道近5000km长的一带海域表面海水温度,从5月初到6月初的仅一个月时间就下降了8.3℃,温度降低速度之快是过去所从未见过的。美国科学家麦克法登说,通常厄尔尼诺现象过去之后就…  相似文献   

5.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对我国气候影响:北方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东亚经向环流异常,而东南暖湿气流  相似文献   

6.
卢丽 《北京水务》2001,(3):26-26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不间断地异常增温现象,拉尼娜现象是与之相反的海水降温现象,发生周期一般为2~7年,平均周期约3~4年.1980年以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频率达到每两年1次,每次持续12~18个月.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繁发生,导致全球大旱大涝等灾害相应增加.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1997年~1998年,热带、亚热带地区、南太平洋东部地区和南美洲的中部都受到严重影响,全球大部分地区降雨明显异常,这使得厄尔尼诺现象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7.
厄尔尼诺与气候异常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音译,是“圣婴”的意思,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其持续时间可达1~2年。 一般情况下,厄尔尼诺中心区的海温可比正常情况高出3~4℃(1982年月12月~1983年1月,南美沿岸曾高出正常情况9℃)。增温区山南美沿岸沿赤道向西达到或越过日界线。根据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发展特点,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  相似文献   

8.
《湖南水利水电》2006,(4):50-50
厄尔尼诺是指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特别是冷水域中,秘鲁洋流水温异常增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因为这种现象一般出现于圣诞节(圣子耶稣诞辰)的前后,而厄尔尼诺在西班牙文中为圣子之意,所以称这种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也有称“圣婴”的。厄尔尼诺对湖南气候的影响:湖南属亚热  相似文献   

9.
基于黄河流域24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资料等,分析2018年7月黄河流域降水异常特征和大尺度环流特征,并进一步探讨海温对降水和环流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8年7月,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41.5%,为2000年以来第二多,其中兰州至托克托区间、山陕区间、泾渭河、汾河偏多明显。(2)2018年7月,欧亚地区大气环流出现明显异常,南亚高压异常加强东伸,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偏北,东亚中高纬环流呈现“西低东高”的形势,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一带受低压槽控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北,中高纬不断分裂南下的冷空气与副高西北侧的暖湿气流在黄河流域交汇,造成流域降水整体偏多。(3)前期春季异常偏冷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以及持续偏暖的中纬度北太平洋海温是造成大气环流以及黄河流域降水异常的重要外强迫因子。  相似文献   

10.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吉林省防汛办公室主任会议上了解到:连续五年干旱少雨的吉林省,根据今年1—6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的气候特点,气象、水文和防汛专家结合北半球大气环流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场和太阳黑子相对数迅速下降等综合分析,提出:2004年吉林省出现气候异常的可能性较大.发生较大洪水、大早急转大涝的机率正在增加,因此,  相似文献   

11.
前言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的一种异常增温现象。近年来;关于海表温度的变化对大气环流及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已有了许多的研究。有文献指出,长江流域梅雨与厄尔尼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统计相关,长江中下游6月份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呈负相关;有的学者还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在湖南有着明显的滞后现象,湖南的降水异常现象是厄尔尼诺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及脊线位置而造成的,副高的强弱和进退是决定季风的关键。最近几年来,湘西自治州连年遭灾,洪旱灾害不断发生。研究厄尔尼诺与湘西自治州汛…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1951年以来历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后黄河流域各区间汛期降水的主要特征,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与黄河流域降雨洪水的关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在厄尔尼诺次年,黄河流域各区间汛期降水量偏多的几率较非厄尔尼诺次年要大,没有出现距平≤-50%的特少年份;②黄河中游以及兰州至托克托区间厄尔尼诺次年的汛期降雨总量偏多20%以上的几率明显大于气候概率,特别是晋陕区间偏多20%以上的年份占到46.7%;③花园口洪峰流量超过10 000 m3/s的大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当年或次年;④厄尔尼诺次年黄河下游汛期降雨量正常的年份很少。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河南省1956—2008年的降水量资料及NEEP的500 hPa高度场和850 hPa风场资料,分析了河南省春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同时从短期气候预测角度对春季干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河南省春季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及年代际变化,降水量随年代呈减少趋势,4月份的减少趋势最为明显;②前期太平洋海温与之后的河南省春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特别是秋、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和下年河南省春季的降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③旱年不利于暖湿气流北上,中高纬度少冷空气活动;④在旱年,我国东南部为弱的偏北气流,在涝年,南海海面有明显的东风距平,蒙古低压加强了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极易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14.
正《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最新研究表明,全球任意地区平均可在12d内达到其年降雨量的一半。基于1999~2014年间全球185个气象站的日降水量数据,研究人员分析了受厄尔尼诺现象以及短期气候周期变化影响的降水量年际变化,还使用赤道平面50°范围内部分气象站的卫星数据进行了验证,以扩大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5.
大范围海气相互作用,在特写下垫面影响下形成区域洪水。通过大范围海温异常特征和不同区域海温特征与嫩江洪水关系的分析,表明副热带高压的活动与太平洋热状况有密切的联系,提示了下垫面能量的储存对长期洪水变化的主要作用。利用前期太平洋关键区稳定的海温指标作嫩江长期洪水预报,找到了一条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许浒 《治淮》1998,(6):35-36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过渡带,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853mm,淮河水系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83mm;降水量在区域分布上极不均衡,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的地区变幅为600~1400mm,丰水年和枯水年相差4~5倍以上,且60%以上的降水产生在6~9月份,洪、涝、渍、旱等灾害频繁地连续和交替出现。据《全国近500年旱涝等级资料》统计,1470~1978年发生全流域洪涝灾年份占66%,旱涝渍并有的年份占24%,连涝连旱年份也常有发生,无灾正常年份仅占5%左右。1949~1992年全流域年年都有水旱灾害发生,其中5年平均的变化见图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中国326个气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温特征,并以2018年为例,初步揭示了2018年前期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年,仅嘉陵江和岷沱江会表现出局部偏涝,全国为典型的Ⅰ类雨型,多雨区位于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前期冬季赤道太平洋表现出类拉尼娜的东冷西暖分布,同时黑潮区海温偏低,西风漂流区海温偏暖。受多海域协同作用,同期欧亚环流场上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三极型分布,东亚地区为自北向南“-+-”的EAP负位相。长江流域典型涝年,全国多为典型的Ⅱ类和Ⅲ类雨型,环流及海温呈现出相反特征。(2) 2018年为典型的长江中下游偏旱年,仅在岷沱江降水偏多近3成,为历史第4多,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主模态正位相类似,解释方差达24%。(3) 2018年前冬出现弱拉尼娜、春末夏初西风漂流区异常偏暖、NAT异常正位相,三者共同作用,使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北,东亚沿岸出现EAP负位相,大陆热低压明显偏...  相似文献   

18.
主要研究了东亚冬、夏季风不同长度的年代际振荡特点及其对夏季百太平洋副高和贵州降水的影响。分析表明:冬季风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存在着大体一致的约30年左右年代际振荡,70年代末发生突变;夏季风与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存在着大体一致的约20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60年代末和80年代末发生突变。由于冬、夏季风不同长度的年代际振荡,它们同位相增阶段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容易偏北,贵州降水偏少;它们同位相减弱阶段夏季西太平洋副高易偏南,贵州降水偏多;但它们反位相组合时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偏南的机会及贵州降水偏少、偏多几乎均等。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55~2010年梅州站的月降水气温等资料,使用修正的Palmer干旱公式计算干旱指数(PDSI)值,然后对梅州PDSI的气候特征、环流背景及与西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6年中梅州干旱月居多,但极端干旱发生概率较小,PDSI年平均变化有明显的年变化及年代际变化,降水与PDSI有比较好的正相关。干旱年200 hPa华南上空冬春两季西风带偏弱,秋季偏强,夏季反气旋环流偏弱;850 hPa春夏两季由孟加拉湾到华南偏东南气流偏弱;500 hPa夏季副高偏弱略偏北,冬季东亚大槽偏西;贝加尔湖西侧冷高压中心在春季偏弱,冬季其东侧强度偏低,西侧偏高。西北太平洋,赤道中东太平洋及西太平洋暖池年平均及秋季的海温与梅州PDSI滞后一年的较好的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芦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地处天津市宁河县境内,东距唐山55km,西距天津65km,西北距北京160km,隶属唐山市管辖。1.水资源一是降水资源。开发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7.5mm,年平均最大降水量为967mm,出现在1969年;年平均最小降水量为270.3mm,出现在1968年,20%、50%、75%、95%年份降水量值分别为703.7、550.5、442.6、317.8mm。二是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