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针对发达地区乡村公共空间供需不平衡导致的设施不足与闲置并存的矛盾现象,以芹川古村为例,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定量探究“空间供给-社会需求”的关系。按照“指标建立-网络建构-匹配追因-策略提出”的技术路线,依据“点-线”语义搭建客观公共空间网络模型、村民主观行为网络模型、游客主观行为网络模型,进行“村域-片区-单点”的多尺度解析与主客观网络匹配追因,由此提出乡村公共空间布点、节点筛选等精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热门选项.本文以红山村公共空间为主体,深入分析针对游客和村民群体的活动特征及对红山村的满意度评价,基于调查结果总结归纳红山村现状建设存在的公共空间布局不够合理、传统文化衰退、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旅游型乡村中村民和游客对空间利用的兼容与互斥问题,通过“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观察主客的聚集或停留行为,归纳空间偏好的特征与异同点,探究兼容与互斥空间的形成机制。发现兼容空间受到功能定位、经营主体、文化观念、设施配备和社交距离的影响,形成同时混用、分时利用、同类异点利用三种模式;互斥空间则因隐私需求、功能商业化、共享失效和利益分配不均形成公私边界型、功能占用型、共享失效型和心理互斥型四种类型。为提高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主客共享程度提供优化兼容空间、限定或转化互斥空间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4.
宋丽美  徐峰  袁正 《新建筑》2022,(3):122-127
乡村产业转型带动的就地城镇化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然而,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空间低效”“空间风貌”和“风貌破坏”问题明显。本研究以湖南地区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为对象,重点调查不同产业转型模式下的乡村社区尺度的空间形态变化特征与潜在问题。通过调研获取了乡村社区居住主体、经营主体、游客等不同人群的空间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社区生活空间的适宜性营建策略。研究成果为我国中部地区不同类型乡村社区空间营建提供了实用性建议与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上海乡村受城市经济文化影响较大,农居点具有外来人口多、居住密度大、就地翻建房屋多等特点,导致农居点公共空间出现杂乱无序、活力丧失、主体缺失等问题。农居点公共空间作为村民发生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空间设计需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上海农居点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文章以人本为导向,从环境、功能、机制3个层面提出空间重构策略,以满足村民不同层次的需求。环境层面,通过厘清权属边界、优化布局体系、营造安全尺度,打造舒适有序的空间环境,满足村民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功能层面,通过融入多元需求、再生传统文化、创建精神文明,形成丰富包容的空间功能,满足村民的社会需求;机制层面,通过赋权决策监督、明责共建共治、实现互利激励,构建主体参与的空间机制,满足村民的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相似文献   

6.
乡村公共空间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间一蹴而就的建设模式,它是在村民漫长的生活过程中,通过对环境的适应性表达自发建设形成的。文章通过对仙娘溪村活动人群的行为调研,引入环境行为学的概念,对特定环境下的人群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回溯原始乡村公共空间自发性建设的特点,从人群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两个层面,对乡村公共空间环境内交通空间的安全可达性、公共空间的设施丰富性、服务空间的功能丰富性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特大城市在空间规划中对社区公共空间提出了更高的量化指标要求。然而,在传统的社区生活圈规划中,服务人群通常被视为无差别的抽象个体,尚未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特征进行精准评估与差异化设计,在社区更新实践中由于缺乏整体评估和使用人群预判,导致空间同质化和使用效率低。四标四实空间系统为社区更新提供了精细量化评价的数据底座,本文以广州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为例,针对老人、育龄妇女、幼儿三类使用率高、弱势主体在整体覆盖、步行便利等方面进行测度分析,以数据构建公共空间的人群画像和活动图谱,为公平与包容的社区更新提供评价方法和设计应对。  相似文献   

8.
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动力机制为主线,对建国后不同时期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原因。经过研究认为,计划经济以来,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国家力量呈现"全面渗透→退场→弱化→回归"的转向,乡村公共空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异化",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走向"复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趋"衰亡",新时期乡村建设中对村民需求的忽视以及乡村文化的丢失,导致乡村公共空间的"迷失"。最后,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建的主要对象之一,也逐渐吸引了各行各业的目光。文章以北竹园村为例,叙述了古树、古泉眼、桥、宅前空间、街巷、河道空间、村委会内部以及卫生所等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通过问卷和面谈方式对于村民基本信息、活动特征、对现有空间满意度以及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目前公共空间的使用对象主要是老人,宅前空间的使用频率最高;超过一半的村民对于目前的公共空间表示不满意;不同年龄段对于公共空间有不同的需求。基于此,我们从围绕历史遗存,建立公共空间、结合自然特色,塑造滨水休闲、基于村民需求,细化生活空间三个方面提出更新策略,希望可以更好地满足村民的需求,提高村民的幸福感,也为其他的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乡村发展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的引入已证实了乡村旅游成为了提升乡村生活水平的有效方式,但对乡村进行无效的旅游开发不仅会造成乡土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对村民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如何使具有地域特点的乡土文化和现代旅游有机结合,避免低效用地、浪费资金和破坏风貌等问题的出现,最终实现乡村的振兴与发展是乡村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旧关村为例,把旅游发展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前后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为线索,从村民和游客需求、用地功能、土地限制等方面阐述旅游对公共空间带来的影响,有效地对各类公共空间进行更新设计,以期得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公共空间户外活动场地地形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丹  裘鸿菲 《华中建筑》2010,28(11):78-80
该文通过对当下社会中公共空间户外活动场地特征的理解,分别从使用人群需求、安全性需求、观看与交流需求、私密性需求等对户外活动场地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公共空间中不同活动、不同年龄层对于地形的不同需求,分别从活动场地的空间划分、空间的衔接、坡度、材质小品等方面探讨了地形设计在同一场地中如何满足不同活动的场地需求。  相似文献   

12.
以幸福村的幸福田园为调查对象,通过行为观察法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乡村旅游环境中游客和村民的行为活动特征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对性别、年龄、行为活动类型和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游客和村民的行为活动类型可以分为生产生活型、商业服务型、游憩娱乐型。村民各类行为活动单一且固定,但与游客一样对游憩娱乐型行为活动需求大;(2)游客和村民的出行选择与行为活动的开展受到年龄、性别、时间、距离的影响,其中儿童、青少年、中青年行为活动受时间和活动设施设置影响更大;(3)一天之中村民出行的时间与游客相比,有错峰出行特征,主要集中在早上和傍晚时间;(4)村民多聚集于居住组团旁的小空间和儿童游乐空间,游客多聚集于开敞的游憩空间和儿童游乐空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村民的行为特征和场所依恋的概念内涵与维度构成进行深入剖析,探究村民依恋情感与乡村公共空间建设的关联性和作用机制,进而归纳分析出空间中诱发依恋情感产生的因素,以此作为提升的切入点,为平舆县余楼村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规划指引.  相似文献   

14.
景区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其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纽带,营造公共空间活力能让游客产生共鸣,进而提高景区的社会经济效用。运用环境行为分析方法,开展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实证分析,立足于人、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人的行为和需求为本,解析得出游客的时空特征与行为需求,针对不同的行为类型,分别从空间设计与活动内容上提出增强空间活力的优化策略。为完善景区公共空间设计、提升景区活力和整体形象与品质,提供决策依据和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5.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了大型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布局限,对于服务社区、街区有明显优势。内厝澳片区作为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一部分,需要不同类型的小微公共空间满足游客和居民的需求。该文以鼓浪屿内厝澳片区为例,通过空间特征、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形态类型解析、使用特征与评价对内厝澳小微公共空间解析;针对其小微公共空间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历史国际社区保护、社区小微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提供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很大一部分是希望形成"和美"的乡村生活风貌,而这种风貌的载体为公共空间上村民的日常活动。因此,本文选取舟山群岛典型农村为例,研究公共空间与村民行为的复合特征,进而寻找空间行为机制,指导乡村振兴的规划与建设行为。  相似文献   

17.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的理论和方法[1]。应用depthmap软件分析明月湾街巷空间的整合度,再通过观察明月湾游客与村民之间在街巷空间中的行为差异,记录不同节点游客与村民的逗留量,结合depthmap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街巷空间整合度值进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行为差异,并找出内因,试图为古村落街巷空间在整治方面提供改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健  李俊毅  吕元  李梦 《建筑学报》2022,(S1):131-135
地铁站域公共空间功能空间和使用需求复杂多元,以往研究缺少对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和使用人群需求行为的统筹考虑,造成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服务品质较低。Kano模型是对使用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效工具,能充分体现复杂多元的用户需求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本文结合Kano模型和BetterWorse满意度系数分析法,针对地铁站域公共空间功能构成、人群类别、场地环境的复杂性,量化解析地铁站域公共空间需求行为的类型和优先级,提出地铁站域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不仅可供村民们日常生产生活所用,而且还是外来游客观光休闲的行为空间。作为主客共享的重要场所,乡村公共空间愈发受到学界的重视。文章基于乡村主客共享公共空间概念的界定与用地类型的梳理,从旅游发展视角出发,以徐州市汉王村和南京市傅家边村作为研究案例地,通过网络数据搜集、实地考察调研和空间数据解译的方法,对两地拥有的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类型及其时空演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两村的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类型丰富,表现各有千秋;(2)乡村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的规模在两村均有所增加,并且旅游介入背景下汉王村的表现更为突出;(3)汉王村和傅家边村的耕地和居住用地面积占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随之增加的是公共用地。文章在乡村公共空间分类体系中提出“主客共享公共空间”概念及其分类标准,旨在丰富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乡村公共空间则是村民集体活动的重要实物载体,却未能利用其优势承担文化展示责任。该文针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造设计方法,选择三组案例进行分析,从建筑形式、材料知觉感受、建造技艺角度分析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展示方式,总结建筑师在乡村公共空间中文化展示的多种倾向,从建构角度为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展示设计提供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