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堡寨聚落是中国古城的原型和要素,是我国古代一种典型的设防聚落形式。而其目前正处于极度衰落之中,且相应研究较少,因此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紧迫而必要。文章旨在通过对其防御性建筑空间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剖析,揭示其形态内涵及空间特性,并由此引申探讨了堡寨建筑空间与社会运作的关联,最后指出其在精神防御方面的规划与营造理念对于启示当今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堡寨聚落的空间防御性通常是在特定时间段内,对区域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具体表现。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逐渐变化,新的村落空间构成摆脱了设防形式,堡寨聚落正处于极度的衰落之中,空间防御体系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对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的研究紧迫而必要。通过对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冷泉古村的分析和实地调查、现场测绘等多种途径,对冷泉古村的空间防御层级构成进行解析,并划定保护区划,提出保护措施。最后,唤起人们对堡寨聚落空间层级的保护意识,以及为堡寨聚落空间的重新塑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高墙厚筑为设防的堡寨聚落,是古代先民抵御外侵为求安全而营建的防御性聚落。它既是中国古城的原型和要素,同时亦有其自身传统聚落层次的发展脉络,由于特殊的生成条件与机制,有着强化防御的个性表现。而堡寨聚落作为我国传统聚落组成中的重要类型,却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在今日城乡大规模建设中,其现存遗构也正处于衰败之危,因此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紧迫而必要。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传统堡寨聚落研究以个体或单一类型居多、缺乏系统整合的局限,提出采用“群系”的研究视角,从考察聚落的“设防”形态及属性入手,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黄河中游山陕地区开展“传统堡寨聚落”的群系研究,整理民防与军防两大体系类型构成,并基于堡寨遗存现状,对特色子系集群的空间分布及特征作以整体性探讨。 相似文献
5.
崖居聚落的防御性特征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先人择岩洞而居来躲避野兽和外族人攻击的传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体系。由于旬邑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京畿要地,周边形势复杂,战争频发,在崖居聚落的形成与设计过程中,除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功能以外,防御性也是其重点考量的设计要素之一。根据调查分析,旬邑古崖居聚落的防御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山水格局、山门与围墙、崖居建筑、人的行为以及精神防御上,是自然与人工结合、防御与生活一体的由外而内、由下至上的层层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6.
着眼于传统民间堡寨外围墙体设防共性下的防御空间个性塑造,选取山西砥洎城与陕西姜氏庄寨进行典型实例分析,旨在阐明堡寨不仅注重物质实体硬防卫,且在精神软防卫方面亦有丰富独到的空间表现。进而,对传统民间堡寨的防御性空间特性作以总结。 相似文献
7.
川西高原是我国地形中由第一台阶向第二台阶过渡的重要区域,历史上不仅是多民族交融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也经常是政权与军事冲突的前线。因此,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川西高原逐渐形成了大量以防御性为主要特征的聚落形式,而其中的木雅藏区由于其人口、文化的特殊性又形成了有别于周边其他防御聚落的特殊防御性特征。本文认为木雅藏区传统聚落防御要素的构成可归纳为地理环境、选址布局和碉楼建筑三类,并以位于木雅地区的康定县甲根坝镇日头村为例,从上述三个层面具体分析其防御体系的构成方式。 相似文献
8.
神垕镇作为钧瓷之都,历史建筑多为典型的前店、中寝、后坊的多宅多进四合院建筑群.文章首先对古镇的总体概况和民居建筑特点作了介绍,然后以古镇民居义兴公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院落特征进行探析,希望能够揭示神垕古镇民居院落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9.
针对于先前大多以“自上而下”视角开展海防研究的局限,以闽东海防典型聚落石兰村为例,通过“自下而上”的视角针对其“防御性”特征开展研究判读。借助古文献阅读、历史地图转译、田野调查等方法,在梳理闽东海防聚落历史背景和防御思想基础上,从“硬”性的空间防御特征和“软”性的精神防御构成两个方面进行层次化解析,揭示了闽东海防聚落营建中的防御智慧。力图通过整体性、层次化的研究路径构建基于“防御”视角下的海防聚落认知与研究方法。在解析其防御空间的深层内涵进而凝聚地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其“防御性”智慧中规划与营建理念对于启示当今安居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镇是拥有独特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的传统聚落。基于古镇开发的现状,适当的旅游转型可以促进其保护与更新,不适当的开发会带来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文中以柳江古镇为例,通过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由实态调研现状追溯到柳江古镇的历史演变,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建成环境等三方面着重分析了柳江古镇的价值、保护过程、活化过程,继而探讨其保护与活化协调发展模式,期望对其他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择水而居,以水为生”是江南传统聚落聚居生活的基本特色。水环境是江南传统聚落发展、演变的核心要素,因此以水环境为切入点,分析江南传统聚落水环境文化内涵,并分析其在聚落中的物化表征,探析水环境对于传统聚落空间的影响机制。以同里古镇为例,运用空间句法,从聚落文化内涵、聚落分布、演变、形态、空间等多个角度,运用量化指标分析水环境对传统商业聚落的影响,为当下乡村精细化建设规划原则的制定提供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体系特征及意义探析——以明清顺德古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三角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按性质不同可分为政治性公共空间、生产性公共空间和生活性公共空间三类。多种多样的公共空间满足了宗教、商业、生活等功能的需要,凸显了地域、文化、形态等方面的特征,蕴涵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在珠江三角洲传统聚落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往往成为聚落的形态中心和精神中心,成为当地群众日常交往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3.
带状空间结构传统聚落规模较小,空间结构多受单一主导因素影响,聚落职能相对单一。在传统聚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带状空间聚落职能定位需在区域旅游发展背景之下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该文选取碛口古镇作为带状空间结构传统聚落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其区位优势与景观特色,在获取其基础数据的基础之上分析聚落空间发展过程与结构类型,对其主要道路与外部空间进行承载力评价,并从区域旅游资源的角度分析其基础设施承载力,指出碛口古镇应主要发挥其旅游基地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即墨金口地区为例,根据区域历史背景引入海商活动这一影响因素,从职能、等级、空间分布、宗族关系、宗教信仰5个方面论述了明清时期传统聚落体系特征,分析传统聚落在生产、运输、销售3种具体海商活动形式影响下的体系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以实地调研和地方志研究为基础,从防御性角度对屯堡聚落和民居进行了历时性分析与梳理,指出防御性是安顺屯堡最显著的地域特征,其发展始终伴随着自上而下的制度影响与自下而上的积极应答:屯堡聚落创立于明朝军屯制度,严密的军事编制和组织,使屯堡聚落网络状分布密集;清以后虽由军转为民,防御性仍然不断地强化、升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龚滩古镇为例,对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现状和建筑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其传统民居的建筑平面及剖面类型,分析其门窗、墙体、艺术装饰等建筑特色,提炼出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普遍艺术特征及形式,并据此归纳了3种审美原则,以促进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为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清朝时期喀喇沁右旗王府地区为例,根据该区域历史引入外部机制的概念,分析清代王府地区聚落的分布与清朝政府对蒙政策的关联,阐明了王府地区传统聚落的起源和发展受到满蒙联姻与移民政策的绝对影响,从空间分布、职能类型2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了聚落的选址与王府、寺庙的联系以及聚落空间格局按照王府空间秩序分布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基础数据,在参考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巫溪宁厂古镇实际情况,提出宁厂可通过"特色挖掘自主创新模式——宁厂古镇文化体验游"提升经济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结论。该研究旨在总结目前国内传统聚落复兴途径,为渝东北盐业古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传统聚落的营建蕴含着古人建立良好人居环境的智慧,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作为中国水乡聚落的典型代表,类型丰富、体系完善,其景观特征是经人工梳理自然水系、堆挖土地而形成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文章从风景园林学角度出发,借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梳理杭嘉湖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并分析二者对当地聚落形成发展的影响。将区域内的聚落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方式,划分出嘉湖区聚落景观空间的4种典型模式:湖溇圩田型聚落、湖荡圩田型聚落、水网平田型聚落和三角洲平田型聚落,从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解析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我国水网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成因与特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传统聚落景观保护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