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本文在"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就如何利用乡村节日节庆去活化岭南传统乡村公共空间价值,形成研究探讨。本文分别以岭南乡村现状、岭南乡村活化基础理论、岭南乡村节日节庆事象和岭南乡村公共空间特征为基础,为岭南乡村节日公共空间提供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肖竞  吴国玉  吕妍  曹珂 《风景园林》2023,30(8):111-118
[目的]探索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构成要素与识别、保护尺度,能为公共园林遗产的价值识别与保护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公共文化和城园统筹视角梳理城市历史公园的4项遗产价值(公共历史见证、公共关系建构、公共生活容载、公共审美育化)及遗产价值识别、保护的四重空间尺度(城区、地段、园区、园景);建构出以营城脉络梳理、单元协同分析、场所层积解译、风貌特征考据为识别手段和以关联遗产串联、公共空间组构、记忆场景活化、审美逻辑呈显为保护措施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识别、保护方法。[结果]以重庆市北碚公园为证例,识别出:1)城区尺度公园不同时期见证的公共历史事件与关联遗产对象;2)地段尺度公园与周边邻近空间单元社会组织关系和空间结构特征的变化过程;3)园区尺度公园自身场所空间结构与历史场景记忆的演变过程;4)园景尺度公园不同时期的标志性景观要素及其风貌特征与审美逻辑。[结论]城市历史公园具有场所公域性和价值公共性,基于公共文化视角的历史公园遗产价值多尺度识别与统筹保护,有助于突破针对公园空间本体与园艺艺术价值研究的视野局限,从公园与城市整体关联的角度拓展其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活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考虑到居民对公共空间要求的提高,村镇往往选择公共建筑进行改造重塑,以实现村庄公共空间的有效活化及整村风貌的有机统一。以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海星村的乡村振兴为样本,深入研究乡村振兴建设,通过长达2年的跟踪研究,将村庄公共建筑的在地化重塑作为导控和研究重点,贯彻"此时此地"的设计方针,借由公共建筑的"在地化重塑"策略挖掘乡村记忆、延续地域文化、活化公共空间、提升乡村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乡镇地带存在大量闲置用房需活化利用,以儒岙镇综合农贸市场为例,针对其结构保存较好、蕴含历史记忆、居民认知度高等优势,以及空间封闭、功能单一、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将保存和再生理念相结合,延续原有集市的场所精神和空间逻辑,保留原有建筑的主体结构,并对建筑空间进行重构、更新,激发空间活力,将其打造成集市民客厅、公共服务、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乡村共富驿站。以此为大量乡村存量建筑和公共空间的活化更新提供一种思路参考和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5.
揭示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介绍社区营造参与活化的方式及成果,为工业遗产活化思路提供借鉴。以台湾高雄桥仔头糖厂作为案例,分析其内在价值、空间再利用方式及地方组织参与营运模式,进而总结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活化策略:建构地方价值认同,灵活置换闲置空间,鼓励民间参与公共建设,并指出社区营造中建筑师的专业职责和桥梁作用,反思社区营造过程的局限性。社区营造介入工业遗产活化的根本前提是建立起地方认同。政府、 企业、民间及专家共同努力进行可持续的开发经营,将有助于推动工业遗产实体的保存与精神价值的传递。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引导下,针对乡村建成遗产的活化再利用成为趋势。然而,以传统民居为主体的乡土建成遗产,其活化利用却受到自身空间特点与相关保护政策的制约。因此,本文以福建省泰宁县尚书第改造成的博物馆为研究案例,运用空间句法分析其展览流线的设置,并且通过对比研究给出修改策略。本文试图为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提出可量化的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村镇作为重要的活态遗产,其保护与利用必须基于活态的整体观、演变观和发展观。文章基于活态遗产观,梳理了尧坝古镇的遗产界定,价值特色的深入挖掘和阐释,完善和充实了活态遗产的构成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维护古镇空间,保留当地居民,活化遗产价值和拓展辅助功能的活态遗产可持续保护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8.
胡斌  邹一玮  马若诗 《风景园林》2021,28(9):109-114
遗产资源综合调查和价值评价是乡村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的第一步。从重庆地区乡村文化景观遗产资源基础调查项目的总结入手,探讨应用跨学科、多维度调查评价技术对乡村遗产资源进行“深读”的工作程序和内容。整体研究以构建资源综合调查框架与遗产评价体系为前提,通过实际应用,强化乡村文化景观遗产资源专项统计和保护管理意识,突出保护利用过程中多方协同参与的重要性,从根本上为解决乡村文化景观遗产传承缺失问题提供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延续传承的活态遗产,是城市文化和区域特色的深刻烙印。快速城市化促使历史街区面临失活困境。文章以闽江流域的历史街区——朱紫坊为例,基于城市更新转型期存量提升的背景,借鉴有机更新理论,以活化街区文脉为重点,梳理街区特质、总结失落原因、构建活化策略,以期在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实现物质空间存量盘活、历史文化创新延续、非遗业态重构活化,为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改造设计为研究案例,对建筑馆从一期至三期的变迁和历时性改造过程做了简要说明,通过对回应具体问题的策略论述,从功能重构、空间演绎和环境共生三个方面探讨既有建筑改造设计再生策略的"不确定"属性;指出建筑师运用"平实"的方式动态调整功能布局,持续优化空间体验,不断创造环境融合,从而阐释对工业遗产再生的态度与思考,强调从静态保护向弹性利用的转变,以期为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认知与评判、再生策略的选择与操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逆工业化潮流的大气候和城市更新的小背景下,如何在城市滨水工业区改造中,最大化发挥工业遗产的本征价值和功利价值,是工业遗产利用与滨水空间重构的综合课题。以杭州市热电厂地块城市设计为例,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探讨滨水工业遗产地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发展,并提出工业遗产的保留条件及利用模式。力图探索一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工业遗产利用策略,打破滨水工业遗产地与城市相对孤立的局面,同时保护在长期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浓厚产业特色的建筑、空间与环境,使其在改造中得以延续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陶茂峰  何依 《华中建筑》2015,(1):133-138
该文以宁波工业发展脉络的梳理和甬江北岸生产流程的分析为基础,探讨甬江北岸工业遗产的时间特征与空间特征,以当下遗存现状为载体,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中持续关注工业遗产特征的延续,注重遗产特征的价值转换。探讨场景转换、场所重构和基础设施利用三个设计问题,记录历史,融入未来,塑造旧要素与新空间共生的城市景观,为振兴衰败地区注入新的活力。并为工业遗产在现代城市空间的重构提供多元规划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3.
彭长歆  孙婧 《新建筑》2023,(2):11-17
乡村建筑遗产是历史文化的传承空间,也是展现乡村活力与品质的精神场所。随着广东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遗产空间满足现代化生活、生产水平要求的愿望也愈加强烈。文章通过观察广东地区乡村建筑遗产工作现状与制度建立情况,阐述当下乡村建筑遗产保育与活化的主要工作方法与路径。以具有典型性案例的实施策略和成效为支撑,总结其特点与经验,期望为乡村建筑遗产的保育与活化工作带来实操性启示,激发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遗产相关工作理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要工业建筑遗产是城市在进行工业生产活动中,随着历史演变逐渐形成的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该文以柳州第三棉纺织厂改造为工业博物馆项目为例,从遗产活化的视角下分别从园区遗产价值、建筑本体功能、历史文化要素及外部空间活化四个方面对其改造策略进行研究,提出科学重构空间秩序、合理确定功能业态、有效升级建筑形象、全面激活场地活力等工业建筑改造启示,以期为工业建筑改造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台湾松山文创区在空间活化利用中的整体规划、建筑改造与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上的分析,归纳出城市复兴进程中工业遗产活化的基本六要素,尝试建立了初步的活化解析模型。结合当前大陆工业遗产在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商业发展与文化特征相融合、城市回馈机制、建构文化聚落的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化线路以其整体性、连续性、动态性对于遗产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多维度、多尺度发展文化线路视野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从城市尺度出发,将传统区域尺度的文化线路内涵活化引入老城空间,强化历史遗产保护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总结凝练出整体价值、连接廊道、动态视角三大关联特征,为老城更新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围绕"要素识别调查-适宜评价分析-空间规划布局-分类营建策略"的基本框架展开文化线路视野下的老城复兴路径探讨。并以陵川老城为研究案例,提出以空间线路为载体,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生态修复、社区营建及城市公共空间整治的老城整体性复兴策略,形成了一套综合且翔实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7.
建筑遗产的价值被公众广泛理解并得以持续传承,需要依赖有效的阐释,阐释已成为当代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叙事视角的引入为建筑遗产阐释开辟了新的路径。它不仅可以拓展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表征空间,提升建筑遗产的可读性,也有助于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提升公众对遗产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度,承担起建筑遗产保护中的精神传递使命。提出并探讨了"叙事性阐释"的概念、特征及策略,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传递遗产价值的方式。"叙事性事件"是一种基于遗产场所感营造的利用性阐释策略,能够为建筑遗产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建筑遗产的价值被公众广泛理解并得以持续传承,需要依赖有效的阐释,阐释已成为当代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叙事视角的引入为建筑遗产阐释开辟了新的路径。它不仅可以拓展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表征空间,提升建筑遗产的可读性,也有助于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提升公众对遗产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度,承担起建筑遗产保护中的精神传递使命。提出并探讨了"叙事性阐释"的概念、特征及策略,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传递遗产价值的方式。"叙事性事件"是一种基于遗产场所感营造的利用性阐释策略,能够为建筑遗产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何依  陶茂峰  孙亮 《新建筑》2014,(4):30-35
以宁波市甬江港北岸工业基地的规划实践为例,提出了工业遗产空间的概念,并分别以公共物品、生产单元、特色景观为导向,从点、线、面三种不同的空间形式,研究工业遗产空间结构的转变逻辑,探讨工业遗产空间重构的基本方法.在我国城市由于产业转型而面临大规模更新的背景下,研究结果将为历史要素如何在新的城市空间中以整体的方式延续提供不同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20.
南粤古驿道是构成我国线性遗产网络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视角研究并真实再现和活化利用古驿道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古驿道沿线地区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国内线性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及实践。以梅州市境内的南粤古驿道为研究对象,提出打造集传承古色、绿色、红色于一体的古驿道线性遗产空间,并采取以线串点、连线成片的"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空间组织策略和"规划策划-发展建设-推广宣传"的全过程活化利用方式,推动沿线地区保护传统村落、提升人居环境、发展综合旅游,实现古驿道历史、文化、生态多元价值,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可推广的广东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