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介华 《华中建筑》1997,15(4):30-34,41
鄂州西山灵泉寺本名资福寺,东晋慧远创建,距今已有600多年,历经沧桑,寺貌非昔,该寺系中国佛都净土宗的发源地,净土宗和灵泉寺在中国佛教史具肯重要地位,该“规划”设计“含增建,重建,重修及环境改造,在规划中完善了佛教寺院建筑群的基本系列,总体布忆中特重依山就势和内外空间的渗透贯通,中轴线长达322.5m,层次分明,起落有致,在单体设计中着眼于溯古创新,规划实施后的灵泉寺,将成为鄂州市最具文化内涵蔚主  相似文献   

2.
李德喜 《华中建筑》2000,18(3):55-56
湖北鄂州西山灵泉寺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晋孝武太元年间。文章阐释了在重建山门,钟鼓楼及天王殿的设计构思时充分注意到寺内建筑的延续慎重 ,时代精神和内涵的体现。结合湖北传统建筑之形式,透出地方建筑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沈阳市内最有代表性的"四塔四寺"为例,对沈阳藏传寺院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佛寺空间布局、主要建筑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将"四塔四寺"与沈阳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及其他地区的藏传佛寺进行比较,寻找沈阳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空间与内外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中,佛教寺院作为物质载体,展现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双重魅力。该文选取安徽滁州琅琊山佛教寺院琅琊寺为研究对象,琅琊寺是安徽地区能够反映传统建筑特点的重要历史遗存,从寺院选址、空间布局、接地方式、平面形制、立面构图、装饰艺术六个方面分别展开研究。在挖掘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琅琊山佛教建筑特征,并探究琅琊寺的建筑之美响应在群山、流水、殿落与亭廊之间,展示了空间组合所赋予的和谐与韵味,研究琅琊寺的建筑特征对于认识地区文化内涵和研究安徽地区历史进程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伟昊  张卫 《中国园林》2023,39(10):138-144
唐长安城佛寺曾以优美的内部环境、平川式的寺院园林闻名于世,然而其实际景象已经在历史变迁中成为陈迹。以260篇唐长安城佛寺游览诗为研究材料,试图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探究唐长安城佛寺景观意象、佛寺游憩活动内容及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唐长安城佛寺中的云霞、佛殿、树木、山体等风景最容易被文人所感知,唐长安城佛寺具备庄严的佛殿形象以及优美的山林风貌特点,营造出佛教崇尚的理想环境。佛寺包含了围绕佛寺入口、佛殿、内院、寺外产生的4类景观意象,以及文人常在佛寺中进行的5类游憩活动。依据佛寺景观意象、游憩活动特点,及其分别在城中的空间分布特点,所得结论可为地域佛寺艺术创作与博物馆主题陈列提供理论借鉴,为西安城中佛寺的景观更新及游憩活动安排提出相应建议。本研究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在对古诗文本中的景观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以及空间分析中具有优势,对佛寺景观及文化塑造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灵泉寺 ,座落于山西省柳林县西北百余里孟门镇南山之腹 ,故又称南山寺。登其寺院 ,东眺山隅 ,西瞰黄河 ,寺周环境非常优雅。寺之西侧为唐代至清代比丘塔林遗址 ,为弘扬民族文化 ,开发旅游事业 ,县政府及文物管理部门非常重视灵泉寺的保护及开发工作 ,并争得了省级领导的支持 ,预以批准立项复建。于 1999年 4月设计完毕 ,同年 9月付诸实施。  一、寺之沿革及寺院布局考寺内现存之碑 ,对该寺建造及规模记载较详细的碑有两通。其一 ,为乾隆甲寅年 ( 1794年 )离石庞若士所撰《乾隆甲寅南山灵泉寺重修起造募缘序》碑 ,碑中载有 :“癸已秋 ,余偕…  相似文献   

7.
义县奉国寺,大约创建于辽开泰年间,是最重要的辽代木结构建筑遗存之一。当前的研究者多认为奉国寺的创建与辽代皇室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即认为奉国寺为辽代皇家寺院。文章从奉国寺内现存碑刻资料、建筑特点、相关文献和碑刻资料入手,分析奉国寺的创建与辽代皇室之间的联系,指出其作为辽代皇家寺院的可能性不大,以此深化对辽代佛教、辽代佛寺发展情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佛教的寺院建筑是中国佛教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在当今还有社会的需求。随着新时代的出现,佛教寺院在设计上也突破了传统的表达形式,开始了新的探索。本文将从现代建筑设计内涵切入,对现代佛寺建筑设计的新理念进行探讨。"水月禅寺"作为中国内地第一也是唯一一座"非宫殿式"现代建筑风格的佛寺,是宗教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通过对其空间、技术、材料及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佛寺现代化设计的一些手法,为今后中国的佛教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以塔/浮图为中心的佛教寺院原型传入中国之后,经过“舍宅为寺”的汉化发展过程,在南北朝的后期进入了形态发展的高峰。以永宁寺和日本法隆寺等几个寺庙作为这一时期形态配置的例证看来,由于对佛像崇拜的宗教需求,金堂的地位日益重要,寺院开始将金堂与塔的位置,作或左右、或前后地并置。这种形态学上的多样发展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在金堂的地位日渐巩固后,才确立了在中轴线上以山门、金堂和法堂为主体建筑的寺庙配置。从初唐开始,塔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配置上开始将塔列入别院;同时,汉化的建筑元素如钟楼和楼阁也配合着中轴线的组成逐渐成为寺院配置的重要组成。这一系列佛寺配置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这段时期各种佛教思想的产生与变迁以及寺院使用模式的本土化,从而导致的建筑形制的改变。   本文试图从形态发展的角度,就中国及东亚的实例与文献记载,包括敦煌壁画、《洛阳伽蓝记》及《法苑珠林》等诸多文献中出现的佛寺描绘,以及近年来永宁寺,青龙寺等考古资料的发现,将文字记载、考古发掘与现存的实例进行图面的排比,作为寺院形态演化的推测。这个图面排比的研究,以时间为主轴探讨从东汉至南北朝一路到晚唐和五代,佛教寺院配置的可能形式发展轨迹;并就金堂、法堂、寺塔与大殿或楼阁等的形制关系,提出一些初步的观察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元大都大承华普庆寺复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东成 《建筑师》2007,(2):68-72
本文通过史料与实地踏勘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大承华普庆寺基址范围,并对照文献材料对寺院平面进行复原,发现其与元大都其余敕建佛寺建筑模式明显不同:大承华普庆寺一改敕建佛寺习见的蒙、藏、汉建筑风格杂糅的特点,寺院格局更接近汉地佛寺,藏传佛教的特点仅体现在幡杆、角楼以及所供奉的经文、塑像上。本文进一步从仁宗文化素养、成长经历、政治理念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今日北京旧城改造中如何改造和保护元代胡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林源  魏颀 《中国园林》2022,38(5):127-132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佛寺园林极少有形象资料可为研究佐证。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南朝双观音造像碑》碑阴清晰描绘了一处佛寺园林,提供了此时期佛寺园林的重要图像资料。通过对这一图像的分析与复原研究,可探知南北朝佛寺园林的空间格局与山、池渠、植物等组成内容的营造特征,如寺院入口的渠池-桥-莲花模式,主体建筑集中于前院,以乔木、灌木组合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并以孤植、蕉石组合等方式创造景观焦点;寺院后部筑山植树,营造自然山林之意趣。该图像反映出佛寺园林的组成、格局和造景特征受到皇家苑囿和士人园林的影响,同时为满足佛教活动的需求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张东旭  张嘉琳  孔春晓  陈雷 《建筑科学》2021,37(10):75-80,88
本文分别选取辽宁及周边地区汉传和藏传佛教的4座代表性寺院,通过录制寺院内声音分析其物理和心理声学参数,实测佛寺声场找出室外院落及大雄宝殿室内的声场特征,发放调查问卷找出人对两类寺院内声环境评价规律,从声音、声场和声环境评价3个方面来对比汉传和藏传佛教寺院声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在声音方面藏传佛教诵经声起伏变化较大,汉传佛教法器声更加平稳和缓;在声场方面城市型汉传佛寺平常日的院落声级全天变化幅度较小;在寺院声环境评价方面,受访者对藏传佛寺的声环境满意度更高,且山林型佛寺的满意度优于城市型.  相似文献   

13.
张奕  李审笑 《华中建筑》2022,(11):129-134
云水堂作为寺院中接待云游僧人的重要建筑,虽不是寺院中的主要殿堂,但作为游方参学体系的空间载体,在寺院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该文以佛教传记、经论、寺志、地方志为主要文献材料,梳理云水堂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其在寺院布局中的特点,进而发掘其背后寺院管理的智慧和教育方法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佛寺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类型,自西汉末年传入,与中国文化交融,演化成中国式的佛教建筑.文中通过阐述佛教在我国及四川的发展概况,以成都市现存佛教寺院为例,总结了川西清代佛教建筑的总体布局,为今后修复或新建类似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湖北佛寺的时空分布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历史上中国化过程中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关系。同时,儒家"为生民立命"的思想与大乘佛教"济世利民"精神相契相合,使寺院建设呈现"社区化",从而使区域人口、经济和地理等条件成为推动佛教发展的主要作用力。该文以明清时期的湖北寺院为研究对象,采用宗教地理学方法,通过湖北地方志等资料的爬梳整理,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湖北寺院的时空分布进行特征分析,并初步探讨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华中建筑》2021,39(4)
剑川县石宝山佛寺园林的佛教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并且佛寺均选址于山地环境中,特殊的山地环境条件使佛寺园林空间特征独具特色。该文以石宝山的宝相寺、石钟寺、海云居等三处具有代表性的佛寺园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对石宝山佛寺园林的园林选址、总体布局及空间组成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其园林空间特征,认为石宝山佛寺园林空间具有依山而建、主轴明确、前导空间曲折丰富、院落式的空间组合以及内外空间相互融合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牛婷婷  谢丹 《华中建筑》2021,(1):123-127
佛教寺院建筑作为佛教传播与发展的物质载体,展现了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的双重魅力.该文选取九华山现存的重点佛教寺院建筑为研究对象,从群体布局、方位朝向、接地方式、平面形制、立面形制五个方面整理分类,并挖掘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总结九华山佛教寺院建筑的普遍性特征及地域性特征,旨在把握该区佛教寺院建筑特征的规律,为相关研究提供...  相似文献   

18.
佛寺建筑在国内已形成中国自己的佛教寺院建筑。生态佛寺建筑是佛学思想与生态学思想契合的结果。生态佛寺建筑设计,需要一个设计目标。在设计内容中,需要研究佛寺建筑的文化属性和传承以及文化的相融和共生;研究佛寺建筑与人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和内容;研究适宜的经济建设和运营方式;研究技术的适宜性、经济性和可行性;整体协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来瑞鹏  张东旭  陈沈 《建筑科学》2020,36(2):113-118
本文以吉林省内6座典型汉传佛教寺院声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该地区汉传佛教寺院的历史和分布概况,然后采用问卷调研和现场测量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了佛寺的声环境现状,并分析了声场评价与声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最后使用ODEON软件建立佛寺庭院声学模型,分析了空间要素对庭院声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摩崖佛寺是佛教石窟寺的晚期形态,是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本土文化及建筑体系的影响下其空间形态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敞的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从石窟建筑空间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追溯了摩崖佛寺这一类型建筑的产生过程;结合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论述了巴蜀地区摩崖造像的历史源流及摩崖佛寺的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