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教育设施规划探索--以温州市城市教育设施规划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武  张静 《规划师》2005,21(7):45-46
为解决城市教育设施的空间布局难落实与建设标准难确定的问题,温州市城市教育设施规划修编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将城市教育设施分成基础教育设施和非基础教育设施,并根据其特点与布局原则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策略,建立指标控制体系,构建“二层六系”的规划框架。  相似文献   

2.
结合上海市长宁区的规划实践,针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特点,探讨了在上海中心城以建成区为主的地区,编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技术要点和重点内容,以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常规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指出邻里中心作为社区公共交往的载体,需要保证其公共开放程度,以达到交往促进和社区融合的效果.本文选取了分布在上海市徐汇区的5处"邻里汇"为研究对象,以公共性的3个维度,即可达性、包容性以及功能可见性,对其进行对比评估,进而归纳社区邻里中心公共性设计与运营管理上的经验,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家庭结构的变革,不断增长的社区养老需求与社区养老设施配置不够健全的矛盾日益凸显。文章借鉴"城市人"理论,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展开实证,运用社会调查、回归分析等方法,识别出老年人、设施提供者双方匹配的配置半径为:综合服务类和生活照料类设施为300~500m,文化休闲类设施为500~700m,提取出影响养老设施满意度的人居要素为道路密度、周边环境和设施质量,最终从"点、量、质"3方面提出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杨路  吴磊  卢倩 《城市建筑》2023,(17):143-146
社区邻里中心是对城市公共配套功能的补充完善,加强人与人之间对话互动关系的空间场所。不仅在功能特性上需要满足城市居住者的功能需求,在建筑布局和形式上也需要顺应城市空间且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研究以延安市延安新区北区社区邻里中心为例,通过对该类建筑的特性和使用需求进行分析,并从城市空间关系、公共场所营建、功能空间组织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提供一个实验性建筑探讨案例,为城市新区服务性建筑设计实践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社区活动空间要素之一,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在社区向人性化的、邻里活跃的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当前苏州美之苑社区的调查研究,以公共服务设施为着眼点,对美之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提高社区活动空间活力,提出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多样性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董心悦  崔国 《住区》2022,(1):11-20
城市更新于规划中越来越强调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当前城市更新逐渐由公私合营(PPP)模式向“公-私-社区及三方”(PPCt)合作模式转变。社区成为第三方,拥有了更高的话语权。但落实这一模式,不仅依靠规划权力的下放和对公众参与的强调,社区能否有自己足够的能力承接放权之后所得到的话语权,将成为是否能够有效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的另一决定因素。英国在规划权力下放的地方主义背景下,邻里规划制度作为多元主体参与的具体执行方式在运行十年后已经相对成熟,但依旧存在城市地区社区发展差异问题。本文对英格兰大都市地区邻里论坛领导的邻里规划项目的各项社区能力在规划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参照Beckley等人提出的社区能力在时间维度上的反馈模式,增加了对社区在邻里规划过程中的能力的动态变化情况的讨论。研究发现,在新一轮城市治理的创新中,社区的社会历史经济情况以及社区能力是社区能够真正形成PPCt模式中“社区方”的基础。同时资金支持、各政府规划部门的协作能促进社区的内生能力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总结英国邻里规划中社区的构成特点,本文弥补中国城市更新模式转型中对社区这一利益方讨论的不足,并为国内明确社区角色、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南苑邻里服务中心项目设计案例为切入点,总结邻里中心项目规划设计中的经验和创新点,以期形成江北新区邻里中心发展的样板,在后续项目中进行复刻和模式化推广,加速构建江北新区邻里中心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社会学的视角切入,对武汉市城市社区的分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状况进行了大量调查分析,在把握中国城市社区发展总体规律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内外典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研究和规划经验,研究提出了武汉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构成、配置标准,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空间尺度分析的角度入手,追溯我国住区公共设施规划演变,并审视邻里中心模式的内涵:邻里中心是邻里交往、公共生活的中心,而非单纯的公共设施集中布局的用地,其规划不仅仅要关注公共设施功能配置,也要加强对规模尺度及空间布局的重视。以珠海市邻里中心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为例,提出调整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的思路和建议:体系上,简化分级,以在邻里住区单元强化生活中心为主,构建层级体系为辅;尺度上,以400~500m半径的步行尺度而非设施尺度构建邻里住区单元;功能上,形成公益性设施和经营性设施并重的功能组成;空间上,以组织公共生活为原则构建公共设施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2.
胡峰 《建筑与环境》2009,3(4):44-45
城市邻避性设施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在物权法、城乡规划法相继出台的背景下,如何达到管理与建设的需要,是目前该类规划编制值得思考的重要命题。本文以广州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布局规划为例.探讨了该类专项规划编制的思路,进行了该类规划编制的总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背景下,标准化配置的社区养老设施往往忽略了供需的精准匹配。立足于供需视角,聚焦不同人群特征对需求进行差异化探讨,运用安德森模型和Kano模型展开调研,判断被测群体需求层次和需求程度,通过需求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和基于需求层次的聚类分析划分人群特征,提取典型群体,分析需求情况。结果表明,人群特征差异和功能空间差异均对需求有显著影响。基于此,分别建立了整体人群和典型人群功能空间配置模型,提出功能独立型社区养老设施配置模式,给出了一套可精准识别需求并合理配置功能空间的方法,为未来社区养老设施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游晓琴  王方 《安徽建筑》2011,18(6):46-47,55
在辨析邻里中心的理念基础上,结合宿州韩池子片区的现状解析,对其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存在的优势进行深入剖析,并分别从结构构成、功能分区、文脉延续、交通组织、景观营造五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住区规划设计的对策,并对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践探索,实践证明该对策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规划及实施是城市建设和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梳理了各种社区发展规划理念和居住政策导向后,从基础数据葺的实证调查和统计分析入手,重点考察了武汉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现状和居民对其的需求现状,参照建设部、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规范,着重研究了武汉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项目、标准和实施单元,提出了具有一般意义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和实施单元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观的指导下,宜居生活圈的规划更关注居民在新时代背景下需求特征的变化;在开发区自身的发展要求中,公共服务设施有效合理配置是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是否充分考虑了居民对设施的需求特征,直接决定了产城融合、宜居建设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文章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片区为例,分析了其人口的社会构成特征,并从人口地域结构、年龄结构和社会阶层三个视角出发,详细剖析了不同社会群体在设施方面的差异化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更为科学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希望能有效地促进产城和谐发展,构建宜居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以邻里中心为研究对象,探讨产业新城背景下的金湾区邻里中心发展模式,通过总结新加坡和英国的实践案例,利用SWOT分析法研究产城融合下的航空城邻里中心模式,分析航空城邻里中心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张静 《住宅产业》2022,(7):45-48+102
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受到多方关注,对我国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基于日常生活圈视角,以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及合肥地区邻里中心为例,通过对案例邻里中心的特色定位、空间组织特征及功能面积配比的对比研究,结合现状问题分析,分别从功能维度和空间维度提出邻里中心模式优化策略,为今后邻里中心规划设计提供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作为构建城市形态的细胞核——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直接影响了城市文化的品质和城市活力.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衡量城市的综合实力已不再是以经济为第一指标,城市文化作为软实力指标已登上历史舞台.艺术从博物馆走向了大众,继而有了公共艺术走向大众的生发土壤.在国民精神文化需求与文化艺术发展的双重语境下,研究公共艺术的表达方式,以公共艺术在杭州新老社区中的表现为例,探讨公共艺术与人的交互关系和情感表达,论证公共艺术进社区可以增加居民互动,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发展,使居民对社区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讨论加强邻里规划的重要性,它不仅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将促进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减少新的社会分异,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对象是90年代以来的宁波市。文章第二部分对宁波市的发展做了简要回顾,重点集中在近年来的人口变化方面。人口统计数据的动态变化主要表现在来自全国外来人口的净迁入量上,其社会政策影响在第三部分中有所分析。接下来的两部分对邻里治理的新系统,即社区居民委员会进行了评述,作者认为这种新的地方自治基础设施对于解决上述生态可持续性、社会融合以及邻里尺度上的生活质量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机会。文章最后还探讨了邻里规划者如何依循这些方法致力于地方倡导,并论及这种新方法对于规划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