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技术往往被视为建筑设计的新工具和新手段,其美学方面的意义易被忽视.本文从社会学意义上的建筑美、物质形态的建筑美、理想中的建筑美三个层面阐述数字技术给建筑美学带来的影响.社会意义方面,探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设计(互动美学),数字技术将对建筑私密性、领域感、安全性等重新诠释,机器感知、远程控制等拓展了人的“感觉”,促成建筑与人互动;物质形态方面,探讨理性控制替代主观想象的设计(过程美学),虚拟现实技术将引入时间、质感、声音等诸多要素,体现四维之美;理想形态方面,探讨综合性而非还原性的设计(整体之美).数字技术有助于实现建筑形式的跃迁.  相似文献   

2.
王贝 《河南建材》2009,(6):147-148
古往今来,建筑师们都在为建筑的创作不断的尝试与革新,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建筑技术的改进,不断推进建筑技术向更新更完善的方向发展.纵观建筑发展的历程,一切建筑创作活动都是随着历史的物质水平不断地进步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在砖石结构的技术条件下从梁板结构,发展到拱,发展到穹隆,到高直建筑的砖石框架结构.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劳动人民,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创造出了诸如会字塔,斗兽场,雅典卫城这样气势宏伟的伟大建筑他们的智慧在万神殿的穹顶,在巴黎圣母院的飞扶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3.
可移动建筑将会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之一.赋予建筑可移动性是一项涉及到建筑功能、形式、技术等诸多方面的设计创新活动.该文从可移动建筑的基本概念、分类形式出发,对国外可移动建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从可移动建筑的功能与造型的多元化设计、专业化的设计、多样化的移动方式,设计制造使用一体化、与新兴技术结合、多样...  相似文献   

4.
秦笛  倪震宇 《山西建筑》2009,35(13):19-20
从宏观角度对可移动建筑的发展进行了回溯,对“新游牧主义”建筑、临时性场馆建筑的不同建筑学问题进行了分类总结,并指出技术推动、社会意义的表述以及建构的诗学表达也是可移动建筑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建筑有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存在,可移动建筑是其中一个类型,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既可拆卸重组,对场地的要求也比较灵活。文章分析了可移动建筑的概念与发展、商业活动的适用性,以及在商业活动中的设计策略,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可移动建筑在商业活动中的多样应用,为此类建筑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促进可移动建筑在商业活动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我国房地产开发和建筑设计领域,暴发户思维和由此而衍生的现象,颇为盛行。豪华居家,住宅套建筑面积越大越好。追求高技术,科技含量越高越好。进入小区、楼栋  相似文献   

7.
余俊骅  刘煜  马庆龙 《华中建筑》2010,28(9):189-192
该文以秦岭山区环境为例,对山地建筑的便捷式组装及空间灵活性进行研究。文章在分析秦岭山区的特殊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并提出了适应多变空间需要的"活动墙体"设计、以及适应便捷组装需要的灵活搭接构件设计等一系列便于灵活建造的可移动式设计策略,希望对山地科考站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全流程研发、产品集成研发团队、产品信息管理平台三个方面阐释了可移动铝合金建筑产品的研发策略,介绍了可移动铝合金建筑产品的系统组成、原型系列以及建造设计,指出可移动铝合金建筑产品研发初步实现了设计与建造模式向制造业方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
本文就如何设计与制作出赏心悦目的建筑模型问题,分别从影响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中的几个美学要素:形态、比例要素,材质肌理要素,色彩要素,技艺、环境要素及形式美要素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云意茹 《门窗》2012,(10):173+176
建筑是一种大地营造,借用梁思成先生的一句话:"建筑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展示于广阔地平线上的空间文化形态。是人类按照一定目的,运用一定材料,把握一定技术和美学智慧的大地营造。"一个好的作品不能只看外观是否漂亮,设计是否前卫、独特,而是建筑可以使所在区域乃至整个城市变得更有机,人们愿意身处其中,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与艺术文化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诺 《华中建筑》1997,15(3):24-25
建筑与艺术文化与美学曹诺1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在一般人看来,“建筑”与“艺术”一个是工程学科,一个是艺术学科,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由于“建筑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专业特点,又产生了“建筑艺术”“建筑美学”“建筑文化”等等这些学科交叉融合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浅析建筑美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史丽 《山西建筑》2009,35(18):47-48
阐述了建筑美学的产生、建筑美学的划分及其定义,研究了建筑美学的意义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并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原则和特征进行说明,以期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建筑美学。  相似文献   

13.
建筑须人创造,环境须人改造。完美成功的建筑必须与环境、人物相结合,融洽得生动自然。这就是建筑、环境、人物的有机结合或叫做建筑、环境、人物的统一观。一、建筑建筑物以其庞大的外表、室内外空间的变幻、交融、渗透以及装饰博得人们的欢心与赞赏,建筑形象及其内外空间的好丑是评定建筑优劣的根据。我国古建筑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文化、艺术,大屋顶、飞檐翘角是其主要的特征。自汉唐以来,西方文化的输入,也溶进了印度、阿拉伯等地域的建筑特征,近代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国建筑形象趋向“洋化”,建筑师们正探索着中国建筑发展的方向。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认为中国建筑应走“中而新”的道路。迄  相似文献   

14.
王辉 《世界建筑》2010,(10):120-123
建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及影响因素都在不断扩展,形成了一个大的系统。在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指引下,有关建筑美学的研究也拉开了新的篇章。本文在人居环境理念下开展建筑美学研究,从建筑美与"学"(学科形态)、辩证学与思(切入视角)、空间形与意(二元范畴)、特色古与新(研究意义)这4个方面展开论述,尝试提炼出以新视角切入的建筑美学辩证法,希望能对新形势下建筑美学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建筑哲学领域对于建筑美学的探讨总有层出不穷的观念,也就是这种百家争鸣的现象,促进了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新的建筑视点。文章基于建筑伦理内涵的理解,提出建筑审美当中的美学精神即建筑的伦理美德,之后从精神栖居之美、中道和谐之美、真实无欺之美和功能实用之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建筑美学的伦理内涵,旨在深入理解建筑美学与建筑伦理的关系,引导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张琳娜 《建筑细部》2007,5(1):120-121
36届芬兰建筑、建材展览会在北部城市奥卢举行。芬欧汇川集团用WISA木质产品为2005建筑、建材展览会建了一个小的教堂。这个小教堂是建筑系学生的设计大赛的莸胜作品。它是一个暂时的、可以移动的教堂,为参观者在繁忙的展示区提供了安静和适合冥想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孔明 《工业建筑》2014,(Z1):94-97
随着近些年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新型材料的出现,以及建筑结构技术的进步,工业建筑不再是仅仅用来存放设备,满足生产需要的容纳体,它也需要注入新的生命。在工业建筑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建筑的坚固性和实用性,更要努力做到美观性。  相似文献   

18.
《浙江建筑》2009,26(1)
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创建于1955年,直属浙江省建设厅。建筑设计院是建设部核定的建筑工程甲级资质设计单位。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建筑美学的重要性,从建筑教育历史发展不足及建筑美学取向多元化两个角度论述了建筑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高校建筑美学教育理论变革的途径,以提高人类生存环境的优美性。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我国房地产开发和建筑设计领域,暴发户思维和由此而衍生的现象,颇为盛行。豪华居家,住宅套建筑面积越大越好。追求高技术,科技含量越高越好。进入小区、楼栋和电梯都要刷卡,安全防范和监控犹如国防部;住宅室内恒温恒湿恒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