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弹性曲弯网壳的建造模式比较特殊,能适应相对复杂的网壳形态,是一种建筑师喜欢设计而结构工程师未必愿意配合的空间结构形式。分析了弹性曲弯网壳的建造特征,探讨了这种体系中建筑与结构相互关系的演变过程,在具体计算模式方面提出并验证了用SAP2000软件的施工模拟功能对弹性曲弯网壳进行从顶升到承载各阶段受力分析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王思宁 《新建筑》2021,(1):89-93
随着数字建筑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如何实现设计需求、物质建构与数据协同的耦合,是数字建筑学当下重要的议题.文章从影响建筑方案形成的定性设计需求入手,通过引入模糊逻辑理论,联系数字化设计,将人的语言描述和主观判断转译为数学关系,进而辅助设计决策;并以非标准化弹性网壳设计实验为例,基于曼达尼模糊逻辑运算构建设...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老年设施在服务内容、运营团队和资金保障等方面暴露出共性问题。文章以安徽省安庆市W村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营建为例,在问题诊断、方案设计阶段展开参与式行动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生活服务、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为服务内容,以妇女群体、老屋后代和乡村能人为运营团队的营建方案,指出参与式行动研究是生产并实施该方法的有效路径,也是突破乡村老年设施发展困境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筑设计科研项目为例,结合高校建筑学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整合行业精品资源,探讨建筑学专业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方向,优化高校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推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建筑设计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一般建筑设计所应该具有的在特定地形地块里的合理布置、功能完善及与周边环境的有机对话,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创造一个作为教书育人的宜人空间,以师生的教、学活动及休憩活动为本源,使教者尽心,学者愉悦。本文以大新路小学教学综合楼建筑设计为例,力图探讨师生为本,教学相宜的教育建筑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依托信息技术开展的在线教学正向新常态转变。面对当下教育改革的新常态,如何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策略,把握真实学情,在探索与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逐渐成为教学实践活动新的关注点。建筑设计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高的特点。文章以校园建筑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相关理论,结合建筑设计教学特点与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依托优质网络教学平台从课程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开展在线多元混合建筑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实践成效分析表明,多元混合理念下在线课程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系统性建筑学学科知识建构和创新设计思维能力提升,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建筑设计或其他设计类学科的在线教学设计提供实践经验,对建筑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电影与建筑都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创新性地将电影建筑学引入本科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第一个作业“初看建筑”,通过小组合作拍摄“建筑与我”电影视频短片的方式,让初学者身历其境地感受建筑的时空特征,培养初学者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良好的从业习惯。文章选取2020级本科生“初看建筑”的优秀教学案例《故事丰盈建筑,建筑见证人事》,对其电影主题、情节编排、时间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建筑与电影故事的关联性,强调空间的电影性。最后,通过对优秀教学案例的点评和思考,指出电影建筑学较好地将建筑的空间和时间特征,以及建筑背后的情境内涵呈现出来,在本科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具有创新性意义,还有很大的发展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8.
《安徽建筑》2020,(1):226-229
在地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大背景下,建筑技术已成为各领域关注的重要理论。为探索建筑技术理论在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嵌入,南京工程学院进行了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两类理论的"嵌入式"教学模式改革,将技术理念贯穿到整个建筑学专业培养中。通过构建平台和设计教学中多学科互动,利用时空的理论学习、移动课堂(素描写生、认知实习和测绘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嵌入式"教学途径实现建筑技术在设计理论教学过程中的融合重构,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载体发挥学生、教师、课堂和课外实践平台的有效性,促进各教学载体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升建筑学教学效率与质量,实现建筑学专业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为其他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参与式教学是我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专业污染源调查实习课程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是一次有益的教学探索。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过程由分析阶段、方案形成阶段、方案执行监控阶段和方案评价反馈阶段组成。尽管参与式教学面临教学环境、实习内容、学生差异性和教师灵活性等诸多挑战,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比如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  相似文献   

10.
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中的中间环节,它后续于专业初步、规划思维、以及城市规划管理下的建筑设计课程——城市规划管理下的建筑设计与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启蒙教学的两大核心,而在本课程之后,将进入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设计强化教学阶段。本文将介绍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探讨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安徽建筑》2020,(2):70-71
文章以中庭的发展为切入点,重点提出商业建筑的中庭空间,简述其空间效果,再进一步探索中庭结构中的单层网壳结构,并以湖南省长沙市中海环宇城为例,通过对其中不同商业空间所产生的中庭给顾客带来的不同体验进行分析,简述单层网壳结构的在商业空间中体现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二年级建筑教学在整个建筑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二年级社区活动中心为例,通过"调研—分析—设计"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切入点思考建筑、设计建筑,并关注影响建筑的环境、城市、社会人文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4)
ATN·CDIO是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学专业结合国际先进的工程教学理念、学校办学特色、建筑学学科特点而创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建筑设计课为例,总结了ATN·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和具体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4.
在跨文化视域下研究国内外相关办学模式,分析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索该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国内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谢晖  吴锋  杨蕊 《建筑与文化》2009,(11):74-75
空间的建造都需要有结构的支持,建筑结构形式的选择对建筑空间、形式产生着重要影响:对建筑结构知识的把握、对结构与建筑设计关系的理解,对学生学习建筑设计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系对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大纲作了全面的改革,形成了一个以职业性学位为最终目标的一体化教 学大纲。设计教学的组织方式为建立起以专题设计工作室为基础的设计教学新体系。本文将对这个教学改革的内容作一 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及学研产相结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实践教学中推行专题设计和"导师制",将实践教学与设计教学相融合,探索"教学、研究、实践"三者相结合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有助于实现专业能力拓展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城乡协作,但目前乡村建设仍是以“自上而下”为主,易造成资源配置不当、村民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文章基于参与式行动研究,以传统村落L村为例,运用问卷、访谈及图绘等方法,分析了乡村更新过程中参与主体的角色转换、工作内容、参与方式及相互作用。文章指出,研究团队转变为更新过程的组织者、协调者;村民不是被动接受方案,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议者,研究团队与村民相互支持形成较均衡的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建筑设计四》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培养建筑设计及相关行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探讨该课程如何树立为人民做好设计的专业价值观与思政建设目标,提出在课程中引入工匠精神、责任意识、生态文明、审美素养等思政元素,以OBE理念组织教学。以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优秀设计案例及专业知识实际工程应用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识工程问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采用翻转课堂、案例式、竞赛嵌入式、线上线下辅导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保证支撑毕业要求的所有指标点落到实处,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学的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20.
翟宇琦  吕宁 《住宅科技》2020,(12):69-74
社区治理实践通过针对社区发展环境的动态评估,依赖地方支持,随时调整社区发展策略。目前,商业改良区(BID)模式是在西方国家较为广泛实践的社区治理模式之一。该模式在应对不同的地方属性时,衍生出适应性的治理规模、机构结构及运作模式,并在20世纪90年代触发多个城市内城复兴。文章选取案例数量大、发展时间长的纽约市作为样本对象,基于前人的分类研究,讨论各类型BID在治理规模、运营机构与运作方案方面的结构框架,解读该社区治理模式支持地方性动态实践的核心机制;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反思该模式对于我国整合传统公共政策、市场投资与地方性资源,开启城市公共政策由管理向治理转型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