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代萌萌  王薇  胡春 《住宅科技》2023,(3):44-50+56
PM2.5是当前影响城市街区空气质量的一种重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不利的影响。街区中的PM2.5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性,而街区形态要素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文章以安徽省合肥市滨湖街区为研究对象,将滨湖街区的建筑布局方式分为条式、行列式、错列式、错落式、点-围合式和混合式共6种类型。通过GIS分析商住混合区的微气候与PM2.5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实测与ENVI-met模拟结合的方法,对简化的街区形态进行比较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环境特征下的PM2.5、PM10质量浓度变化呈N型波动;在不同的建筑布局下,随着建筑高度的升高,PM2.5质量浓度会随之降低。因此,优先推荐建筑布局形式的顺序为:错列式>混合式>行列式>错落式>条式>点-围合式。  相似文献   

2.
选取哈尔滨市4条典型步行街列植行道树为研究对象,对其夏季日间微气候效应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并结合雷曼模型拟合出其热舒适度PET值,比较了不同行道树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最后分析了树木形态特征对微气候的调节机理。结果表明:在夏季里,行道树树木对微气候具有显著的调节能力,可调节温度范围约为0.3~2.5℃,最大可增湿约8.45%,降低太阳辐射强度最高可达91.39%,并对风速具有明显的衰减作用。最后通过SPS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树木形态特征与微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即树木形态特征(树高、树冠距地高度、冠幅、冠层密度)对微气候因子、人体热舒适度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颗粒物浓度分布对居民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研究多集中在中宏观尺度,且不同季节背景对城市形态与颗粒物浓度之间定量关系的影响尚存争议。基于2021年济南市主城区6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2.5和PM10浓度实时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下城市街区形态对颗粒物浓度(PM2.5和PM10)的影响。结果表明:(1)颗粒物浓度呈双峰型日变化,且具有显著的U形逐月变化规律,PM2.5呈冬季高夏季低、春秋两季居中,PM10呈春季高夏季低、秋冬两季居中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呈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高污染区域集中于交通和建筑密集区域,低污染区域主要分布于大型城市绿地旁。(2)城市街区形态对颗粒物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异性。PM2.5与绿色空间指标在4个季节的相关性均十分显著,与绿地覆盖率(GCR)、绿地斑块形状指数(MSI)和绿地最大斑块指数(LPI)呈负相关性,与绿地斑块密度(PD)呈正相关,并且PM  相似文献   

4.
为缓解目前城市严峻的雾霾这一环境问题,采用实地调研、选点测试与CFD仿真模拟的方法,选取已建成的西安市庭院式居住组团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角度,提炼具备可比性的各类庭院式居住组团平面布局物理模型,运用实地测试以及CFD模拟建立合理的数值模型,进而对不同庭院式居住组团平面形态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组团内部及外部空间空气品质的差异分析,定量研究不同平面形态对大气污染物稀释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垂直方向的湍流特征以及微气候影响下的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在庭院式组团平面布局中节点式组团空间内部的PM2.5细颗粒扩散最差,最有利的形式为U字式组团,可用的形式为风车式组团和散立式组团。  相似文献   

5.
面对当前微气候变化引起的城市街区外部空间环境质量的恶化,本文有针对性地将胶东滨海城市街区形态的和谐循环发展与微气候的制约因素结合在一起,总结胶东滨海城市街区的微气候环境特征,挖掘和提炼胶东滨海城市街区的地形特征、空间结构、建筑布局及开放空间等空间形态要素与微气候风环境的关联因子,并加以分类、梳理、分析、归纳。在尊重、顺应、改善、优化微气候的前提下研究城市滨海街区空间形态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6.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处于城市形象的五大要素之首。道路绿化诞生之初即源于人们对道路环境的需求,道路绿化是改善道路微气候条件的重要策略。因而,合理地进行道路绿地规划设计,使其生态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以城市道路空间微气候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选取1.5 m人行高度的温度、相对湿度、PM2.5浓度作为微气候指标要素,模拟不同道路绿地率、道路绿带断面形式对道路空间微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增加道路绿地率能改善城市道路微气候效应,起到降温增湿、消减人行道PM2.5浓度的作用;第二,相同绿地率情况下,道路绿带断面设计的绿带数越多,道路绿化降温增湿效果越好。40%绿地率的四板五带式效果最佳,对比无绿化道路温度降低率约为11%,湿度增长率约43%;第三,道路绿带断面设计形式影响了PM2.5浓度在道路空间的分布,导致机动车道PM2.5浓度增加,人行道PM2.5浓度减少,40%绿地率的两板三带式对人行道PM2.5浓度消减效果最佳,对比无绿化道路增减率最大提高了27%。  相似文献   

7.
在苏州创意产业园对景观空间内部小气候要素进行冬季实地调查与观测,探究不同景观空间微气候要素的变化规律与差异,分析人体舒适度与景观空间单元形态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明确景观空间形态结构对调节小气候和改善人体舒适度的作用,从而指导城市创意产业园景观空间的微气候适应性设计。  相似文献   

8.
提升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微气候舒适度对于刺激城市居民户外活动,提高城市活力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湿热气候区城市的夏季。本文以湿热气候区的典型城市成都市的公共游憩区百花潭公园为例,选取景观的物质形体要素:水体、植物、建筑,通过实测夏季温度、风速、湿度、太阳辐射照度,量化分析景观要素对微气候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热地区城市露天开放空间夏季改善微气候舒适度的关键是通风和遮阴,而顺应风向的水体景观对改善城市微气候舒适度效果最明显。研究结果为湿热气候区城市露天开放性空间景观规划提供初步的研究思路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办公建筑室内外细颗粒污染物(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于2019年9月~2020年7月对甘肃省兰州市某办公建筑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温湿度、风速进行了连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水平相关性显著,冬季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水平高于春季和夏季;春、夏季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日小时均值为...  相似文献   

10.
空间形态会影响热舒适性,同时也和环境行为有密切的关联。对于城市街区而言,室外热环境不仅受到区域大气候的影响,也会受到属地微气候的作用,而影响微气候的主要因素是街区形态~([1])。从另一方面看,街区形态包括主次街布局、道路密度、节点形态等特征,这些因素也会对个体的行为判断产生影响,所以,街区形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为活动的分布~([2])。从人体热舒适性和空间行为的相互关联角度出发,结合街区式商业综合体这一典型的城市街区类型,通过"街区原型设计+计算机数值模拟"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空间叠图"的研究方法,评价室外空间热舒适性和空间行为的相关性。最后分析不同街区形态要素对关联度的影响,讨论如何改变特定形态要素来促进关联度,从而提升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室外空间的环境绩效。  相似文献   

11.
商业街区是城市区域内,室外人流汇集较大的空间。商业街区城市热岛现象明显,其内部热环境对于使用者来说至关重要。街区空间形态要素与城市微气候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通过对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哈尔滨的商业街区实测研究,发现街区形态要素是导致区域内温度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研究半径内,街区形态要素对于温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建筑覆盖率,植被绿化率,下垫面百分比,天空开阔因子以及建筑墙体面积是影响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论文通过对各街区形态要素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了哈尔滨商业街区形态要素对温度的影响范围。同时,构建的相关性方程能够说明各街区形态要素对于温度的影响程度,旨在将城市设计与气候设计进行整合,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城市微气候的形成除了受到宏观的气候因素影响外,也受到城市空间中热传递之差异的影响,二者具有不同的形成机理。街区形态要素对城市空间中的热传递产生直接影响,因而成为城市微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微气候状况,有效调节城市微气候,需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薛思寒  马悦  王琨 《建筑科学》2021,37(6):86-95
面对当前严峻的全球性空气污染问题,如何改善住区空气质量成为住区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寒冷地区郑州市分散式、片状集中式和带状集中式3类典型绿地布局的住区为研究对象,借助微气候观测,描述住区内PM25时空变化特征.进而采用相关性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和回归分析,逐步剖析空间形态参数与住区内PM2.5的关联,探究建筑和绿地布局对PM2.5浓度的综合影响,为住区冬季室外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与优化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建筑视图因子(BVF)、天空开阔度(SVF)与植物视图因子(TVF)对PM2.5浓度影响权重排序:TVF >BVF >SVF.TVF每增加10%,PM2.5浓度上升约20 μg/m3;2)BVF对PM2.5浓度的直接效应最强;SVF主要以相对湿度间接影响PM2.5浓度;3)分散式绿地布局空气环境均质稳定性最好,带状集中式次之,片状集中式最差.  相似文献   

14.
城市街区是城市肌理、空间形态、功能管理与城市健康环境建设的基本单元,应对以PM_(10)、PM_(2.5)为主要污染物的大气颗粒物污染,具有较高的实操性。基于城市街区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与分布的要素、作用路径,以及国外城市应对大气污染的空间规划策略的经验总结,从控源、引流、集汇三方面提出基于大气颗粒物污染改善的街区空间环境优化设计方法与规划指引内容。旨在为我国普遍的城市街区提出空间形态优化策略,塑造生态健康的城市基本单元。  相似文献   

15.
山地高密度空间是城市热环境研究中一类特殊的空间形态,具有空间建设密度高、地域条件复杂、社会活动强度高等特征。对城市热环境评价方法进行梳理与回顾,从城市微气候、空间形态、山地地形地貌、社会活动强度四个方面对山地高密度城市热环境的影响机制进行讨论,提出通过增设通风廊道、营造山水化蓝绿空间和强化高密度合理开发等设计策略协调作用,提升山地高密度城市热环境品质,营造舒适的山地城市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各类城市街区的下垫面构成发生改变,形态特征逐渐变为高密度、高容积率和低绿化率,引起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人体舒适度体验。文章选择城市校园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市校园街区绿地的小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寻城市校园街区绿地空间单元与风景园林小气候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进而在城市校园街区内,通过建构绿地生境网络来调节小气候,并且针对各类型生境斑块和生境廊道提出具体的小气候调节途径。  相似文献   

17.
街道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之一。改善街道环境空气质量,增强居民室外活动的舒适度,有利于居民身体健康。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以武汉市中山大道街区为例,考虑三条城市道路污染源及不同季节的风环境,模拟分析中山大道街区尾气扩散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街道1.7m高度处污染物浓度非常高,污染物呈连续性线状分布特征。城市阴角空间、交叉口人行空间、街道迎风面空间受污染相对较轻,而街道步行空间受污染严重。针对以上研究,从临街建筑功能、建筑平面形态、建筑立面形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形态多样,分布密度高,是历史街区更新保护的关键。青岛特殊的山地、丘陵型自然环境使得山地型历史街区成为青岛城市空间形态的一大特色。本文通过对青岛市典型山地型历史街区街道空间、院落空间和过渡空间三种类型的开放空间的分析,归纳总结青岛山地型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尺度特征,并提出山地型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进程中在空间尺度方面应遵循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城市街道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共户外空间,良好的物理环境是提高室外行人舒适度的前提条件.以广州4条不同等级和朝向的街道作为模拟对象,利用微气候软件ENVI-met对街道微气候进行模拟计算,发现街谷易形成局部高温区域,优化建筑界面形态可提高街谷风环境.通过提高街谷高宽比、优化建筑界面、增加通风廊道、加强路面透水性、提高绿化遮阳效率等多项城市设计策略协同作用,可以全面地提升街谷及附近街区的环境品质,改善街区整体微气候.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化快速进程的背景下,城市 街区PM2.5污染日益严重,本文选取哈尔滨 在不同季节的典型街谷空间,对以叶面积密 度(LA D)、叶面积指数(LAI)为实测要素 的绿色界面指数以及PM2.5浓度进行实测对 比研究。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最 终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典型街谷空间PM2.5 时段浓度呈现上午比下午平均高37.75%,冬 季比夏季高4.7倍的特征;其次,街谷空间的 灌木界面对PM2.5浓度场平均积极贡献率为 18.62%;最后,对PM2.5的衰减率与实测街 谷绿色界面的叶面积密度(LAD)与叶面积 指数(LA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街谷 绿色界面对PM2.5浓度的衰减作用与叶面积 密度(LAD)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叶面积指 数(LAI)的相关性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