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强春云 《四川烹饪》2003,(10):33-33
我的老家在黔西北乌蒙山麓的大方。这里盛产优质黄豆,可能是水质有些特别吧,用黄豆做成的臭豆干、豆豉粑、豆棒等豆制品很是有些名气。可是,在林林总总品种繁多的豆类食品中,最让我眷念的,却是那菜豆腐。小时候,由于家境不好,一年到头我们家的餐桌上很难见到荤腥。好在乡下的亲朋好友进县城时,常常带些黄豆之类的杂粮送给我们,于是,母亲便常常做些菜豆腐给我们吃。菜豆腐便宜又营养,母亲每次做一大锅,便够我们家吃上好几天。那时,用作蘸水的辣椒汁也难得用油来调制,只是把豆豉粑切两片,用火烤得喷香后,再放在木碗里,与烧煳的辣椒一起捣碎,然…  相似文献   

2.
馋人的茄子     
茄子,为茄科植物,又称“落苏”、“酪酥”,“昆味”、“昆仑瓜”、“草鳖甲”。原产印度,我国普遍栽培。嫩果入蔬,是夏季主要蔬菜之一。宜拌、炒、烧、烩、煮、蒸、炸、烤等多种烹调方法,适于多种调味。  相似文献   

3.
小鱼儿是一个快乐而美丽的小女人。 小鱼儿不姓余也不姓于,甚至“小鱼儿”也不是她的乳名,只有那个宠她的男人在私下才用这个名字,唤她叫“我的小鱼儿”,她于是在自己的文字里说:小鱼的自在是因为大河的胸怀。 小鱼儿的家乡是全国闻名的醋乡,那里盛产全世界最香醇的醋,更以出产美女而著称。小鱼儿的一张  相似文献   

4.
崔戈 《四川烹饪》2003,(5):17-18
(一)我说的“怪味胡豆”,不是指山城庆那种可当零食吃的风味小食品,是指一个人的绰号。这位老兄因为时脾气古怪,思维处事又总是异于人,于是有人便给他送了这么一个有几分调侃的雅号。这“怪味胡豆”的真实姓名叫章,年龄四十不到。要说他这雅号的历,那还得从十年前说起。当年的味胡豆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天,他与几位师兄在厨房里搬嘴,争论的是炒菜不用锅行不行?当比他年长的师兄有些嘲笑地说:不锅炒菜?难道像俗话中说的那样,手板心上煎鱼不成?章翔听了便答:在手板心上煎鱼我办不到,但我以不用锅照样让你们吃到鲜鱼汤。人听了他的话没一…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拉面     
进日本餐馆吃饭,价格很贵。相比之下,拉面倒显得价廉物美些,因此拉面便成了日本大众饮食中的宠儿。拉面馆在日本极为普遍,可以说到处都有。而在拉面馆内,常常挤满了各种各样的上班族,他们或坐或立,人手一碗拉面,唏哩呼噜地吃得满头大汗。因为日本人习惯于喝汤不用羹匙,所以喝汤时总是嘶嘶作响。日本的拉面馆里,常常是人头攒动,怪声四起,因此被看作是观察日本众生相的最好地方。日本的拉面源自中国,是明末大儒朱舜水东渡日本时带去的,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拉面”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拉面,完全以手工操作。日本电视上经常举…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老汉口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武汉长堤街关帝庙一带以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年三伏的一天,异常炎热,好多汤面都未卖完。李包担心面条发馊变质,亏了老本,便按照房东太婆的建议,将面条煮熟沥干,晾在大案板上,不时手摇大蒲扇,扇风降温,驱赶蚊蝇。由于劳累,李包伏在案板边上迷迷糊糊走了神,蒲扇碰到案  相似文献   

7.
失恋的收获     
小芸 《饮食科学》2004,(3):47-47
我叫芸,身高1.70米,体重118斤,自己认为身材还可以,因为走在校园的路上,回头率还能够满足我的虚荣心。但是二年前的我却很惨!  相似文献   

8.
在“非典”肆虐之际,作者记录的这次不寻常经历,或许对我们是一种警示。然而,那些“敢吃天下鲜的人在享受口福之欲时,不知是否已经意识到自己滥吃滥杀野生动物的行为正在把灾难带给人类。近期SARS疫情的爆发就是对我们人类的一次警告。它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只有尊重、爱护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人类才能够远离灾难。  相似文献   

9.
吴楠 《饮食科学》2003,(11):50-51
大学毕业前,动手整理宿舍里的物品。大一时买的网球拍,大二时买的轮滑鞋.甚至已经分手的男朋友送的史努比.或卖掉或送人。可是那口在刚入学时,上届师姐留传下的小锅,怎么也舍不得丢弃。 大学食堂的伙食之差.大概是每个毕业生的记忆中共同的一部分,常常是前半个月吃腻了一食堂,下半个月换到二食堂.再下半个月流窜到三食堂......当把所有可以吃的地方折腾一遍之后,距离放寒假或者暑假还有两个多月呢。学校规定学生是不能在宿舍里  相似文献   

10.
老伴和我同是贫寒农家出身,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濡以沫度过了40多个春秋。老伴做得一手美味可口的农家饭菜,常常于平淡中见新奇,令我受用了几十年。萝卜饺子有一年,我患“重感”初愈,身体虚弱,亟待营养。但那时,每人每月粮食定量只有13.5公斤(小孩更少),食油定量0.2公斤,而肉食  相似文献   

11.
钟培竹 《茶苑》2004,(1):35-35
我的家乡在边远而又贫瘠的当地土话曾称之为“屙屎都不生蛆”的地方。在20世纪40年代乡亲们一生连县城也没去过的是大多数,凡是到过县城而又加之有点儿文化的人,就会因他们的见多识广被大家尊为“先生”——当然这样的人是很少很少的。虽然落后到如此程度,但我的父老乡亲却有着祖先世代相传的道  相似文献   

12.
杨从彪 《美食》2004,(1):59-59
人在外地,常想故乡。故乡的“黄金”——苞谷,哺育我长大成人,使我终身难忘。  相似文献   

13.
伦子 《美食》2004,(2):55-55
走遍了神州的东西南北中,品尝过华夏各地许多特色风味小吃。但使我终生难忘回味无穷的当属母亲手擀的蒜面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大,分为南北。一般说来,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习惯吃面食。南方人把饭和面分得很清楚,平常如果是家里人喊“吃饭了”,摆上桌子的一定是米饭和炒菜什么的。而北方人就不一样了,即使是说吃饭,摆上桌来的也不一定就是米饭和炒菜,而很可能只是一碗面条。大部分北方人都爱吃面条,因为他们觉得那才是一种好饭食。早年,老北京人婚丧嫁娶请客时的席桌就有一种是面条席。这种席桌上有几种凉菜和少量的炒菜,人们先喝酒,然后就是吃面条。拌面的调料很讲究,有肉丁炸酱、肉片打卤之类的浇头,另配上各色菜码,很是体面。在计划经济年代,面票在北方…  相似文献   

15.
我经常穿男式的简约款衬衫和怀旧版牛仔裤,大家都说我有个性有气质,却不知道我在内心里是多么渴望穿着摇曳的长裙穿过幽静的林阴路。做了十八年的胖女孩,我时常用“丰腴”来安慰自己。步入大学  相似文献   

16.
茅伯铭 《四川烹饪》2003,(11):10-10
这段时期,沪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沸腾鱼片.而且随着使用频率的不断上升,它已逐渐成了一个流行词.  相似文献   

17.
18.
在乡下过年     
自乐 《上海纺织》2004,(3):38-38
过年,那是孩提时盼望的事。过年的激动程度与岁月增长成反比。因为现在的日子。天天在过年,除了家人团聚,亲友拜年,吃喝玩乐。享受太平盛世的氛围外,已经乏味。  相似文献   

19.
游雁荡散记     
早春的雁荡风和日丽,旭日辉耀明媚的霞光,映照得山色格外妩媚俊秀。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称的雁荡,层峦叠嶂,奇峰林立,飞瀑涌泉,洞壑幽深,“雾起千峰活,雨来万瀑生”,真是大自然的天造地设,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20.
鲜与香     
从前,苏州城里有些空地上种着许多蔬菜。其中的青菜品种属优良。苏州人讲究吃,因此吃青菜也要认定市内所出。那时候,种菜者挑起就去卖,买菜者买回来就烧。这样的菜哪能不好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