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吐哈盆地煤成油有机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吐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及煤系有机质被确认为该盆地的主力烃源岩。系统的有机岩石学分析表明,煤中具褐色荧光的基质镜质体具有在早期成熟阶段生成大量液态烃的能力,是本区煤成油的主要贡献组分。煤中角质体和木栓质体的光性演化表明其对本区煤成油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煤成油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程克明  赵长毅 《勘探家》1997,2(2):5-10,19
本文提出了煤成油气首要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为有利成油的煤相-流水沼泽相。  相似文献   

3.
吐哈盆地油源研究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亚稳态条件下,用GC-MS-MS研究m/z 233-262范围内二萜类的分布,发现吐哈盆地存在两种类型原油及相应的源岩。二叠系-三叠系所产原油富含扁枝烷,其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塔尔郎组泥岩;中、下侏罗统原油富含17-降四环烷,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煤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显示了煤成油特点,在吐哈盆地煤成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吐哈盆地油源研究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亚稳态条件下,用GC—MS—MS研究m/z233~262范围内二萜类的分布,发现吐哈盆地存在两种类型原油及相应的源岩.二叠系—三叠系所产原油富含扁枝烷,其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塔尔郎组泥岩;中、下侏罗统原油富含17-阵四环烷,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煤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显示了煤成油特点,在吐哈盆地煤成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油源浅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吐哈盆地是我国唯一发现的一个油气以煤成油为主的盆地,其中台北凹陷是吐哈盆地的主体凹陷,也是发现油气最多的凹陷。以丘陵构造带为界,可将台北凹陷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原油的特征具有典型的煤成油特征,西部原油的特征则界于湖相油和煤成油之间。从表面上看,西部原油特征具有混源特征,但从原油碳同位素、饱芳比、姥植比等指标的分布区间进行分析,西部原油这些指标值的分布区间明显小于东部原油。因此,西部原油不可能由湖相油和煤成油混合而成,而是由性质界于典型湖相泥岩和煤系源岩之间的中、下侏罗统湖相泥岩所生成。根据石油地质综合分析,胜北次凹的前侏罗系烃源岩并非台北凹陷西部原油的油源。  相似文献   

6.
关于煤成油与煤制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制油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来生产石油天然气或石油化工产品,而煤成油是在天然条件下由煤系有机质在煤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油气,通过以与吐哈盆地为例,对两者化学组成以及成因上的对比,发现这种人造的条件和天然的奈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煤成油的勘探过程中,应该对研究区域内的煤层或煤系有机质的演化历史,如古温压条件等进行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煤成油气首要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为有利成油的煤相—流水沼泽相。煤中所富含的早期生烃组分(基质镜质体、木栓质体和树脂体等),在R。值为0.35%时即开始生烃,0.6%时已达高峰,0.7%~0.8%时生烃结束;计算表明,煤中微孔对烃类的吸附阀值为86mg/g,煤生烃必需大于该值才有烃类排出;通过对煤的孔隙分布及其对烃类吸附的研究表明,煤成烃最有利的排驱时期在R。为0.8%以前;早期构造、油源断层及区域性盖层是形成煤成油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由于现代煤成油理论的建立和世界范围内一批大中型煤成油田的相继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油问题引起地质学者的关注.该文通过实验获得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饱和吸附烃量为50~88kg/t煤,为研究煤吸附烃提供了一些定量信息.同时认为,只有煤生油能力达到或超过煤饱和吸附烃量时,煤才可能成为有效油源岩.通过热模拟实验获得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油能力,结合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饱和吸附烃量,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烃能力进行评价,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烃能力有限,大多数煤生成烃类尚不能完全饱和煤中的孔隙.同时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价,并与世界其它大中型煤成油田进行对比认为:鄂尔多斯盆地煤有机质丰度较低、类型较差、成熟度不高、生油能力有限;油源对比的结果也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原油与侏罗系煤系地层烃源岩无关,从另一侧面也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烃能力有限,形成工业性油藏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吐哈盆地油源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根据吐哈盆地烃源岩和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及系统油源对比结果,并佐以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资料,可将盆地原油分为三大类,即煤成油、成水湖相泥岩成油和淡水湖相泥岩成油。为了进一步确定煤成油的主要烃源岩是煤岩还是煤系泥岩,在亚稳定状态下用GC-MS-MS研究m/z233-m/z262的二萜类化合物,并用其进行油源精细对比,认为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煤成油主要来自中侏罗统煤岩。  相似文献   

10.
典型海相油和煤成油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典型海相原油和吐哈盆地典型煤成油的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系统剖析,对比分析了海相油与煤成油在饱和烃生标组合上的差异。海相油中Pr/Ph小于1,补身烷含量远高于升补身烷含量,三环萜烷含量丰富、富含C23、C24三萜化合物且C24四环萜烷含量较低,Ts/Tm较高、且伽马蜡烷含量明显高于煤成油,C27规则甾烷含量较高,而重排化合物含量较低。煤成油中Pr/Ph大于2.5,升补身烷含量高于补身烷含量,三环萜烷含量很低、富含C19、C20三萜化合物且C24四环萜烷含量较高,Ts/Tm很低、基本不含伽马蜡烷,C29规则甾烷含量相对较高;富含重排化合物。2类原油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模式与组成特征揭示了其有机质的来源、类型、成熟度与沉积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侏罗系煤成油质疑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煤成油”是一个颇有争论的命题:澳大利亚吉普斯兰盆地的原油是否是煤成油?中国吐哈盆地的原油是否是煤成油?中国其它一些含煤盆地的原油是否是煤成油?煤的热解模拟实验是否有效?这些问题仍须进一步讨论。经研究认为,含煤盆地的原油不可能是煤岩所生成,也不大可能为煤系泥岩所生成,可能的模式是深部氢气与有机质的加氢液化生烃,或是深部H2、CO2、CO 在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中经费托合成反应生成油气。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煤层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自从美国在低煤阶的粉河盆地取得了煤层气勘探突破之后,低煤阶含煤盆地已不再成为煤层气勘探的“禁区”。据专家估算,我国低阶煤中拥有煤层气资源量约16×1012m3,占全国煤层气资源量的47%.吐哈盆地是我国主要的低煤阶盆地之一,通过对该盆地煤层发育特征、煤层气含量与成分、煤层的等温吸附特征、煤储集层特征等煤层气基本地质特征的研究,指出吐哈盆地具有雄厚的煤层气勘探基础,煤层气资源潜力大,勘探领域广阔,勘探前景看好,将成为吐哈盆地常规油气勘探的一种重要替补类型。  相似文献   

13.
吐哈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赋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哈盆地是具有双层基底的叠合盆地,被4个华力西期褶皱带围限,根据残余盆地的特点,从盆地周边,基底和盖相互影响的角度,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格局,将盆地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吐鲁番坳陷,艾丁湖斜坡,了墩隆起,哈密坳陷和南胡戈壁隆起,基底构造控制了这些构造单元的分布。用构造区的概念探讨盖层构造发育规律与区域构造边界之间的成因关系,把盆地内部盖层构造分为4个构造区:喀拉乌成构造区,博格达构造区,哈尔里克构造区和觉罗塔格构造区,并进一步划分了二级构造带,讨论了背斜斜造的主要类型,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从烃源岩资源潜力及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等方面入手,全面探讨了周口坳陷石炭-二叠系的煤成烃勘探前景。研究表明,煤系是石炭-二叠纪残存盆地中最主要的烃源岩,其厚度大,类型较好,生烃潜力大,存在多期生烃过程,其中,印支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是最重要的埋藏生烃期;圈闭类型主要包括沉积圈闭和断褶构造圈闭两类,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聚期配置较好;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有效烃源岩分布、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构造定型期与油气运聚期的有效配置和古近纪构造格局等;可能存在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古潜山型3 种油气聚集类型。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吐哈盆地是一个陆相含 油气盆地,侏罗系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露头剖面、钻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可将侏罗系划分为七个层序(SQi-SQ>)。层序SQ.相当于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SQ2相当于西山窑组一二三段,SQ3相当于西山窑组四段和三间房组-段,SQ4相当于三间房组二三段,SQ3、SQ6和SQ,分别相当于七克台组、齐古组和喀拉扎组。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层序SQ1和SQ2的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上部,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层序SQ1SQ2、SQ3、SQ4和SQs上升半旋回,层序SQ3、SQ4SQs下降半旋回和SQ6SQz层序是区域盖层发育的主要层位。  相似文献   

16.
吐哈盆地西南部侏罗系时代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采自吐哈盆地西南部早,中侏罗世的植物化石,在鉴定其种属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方法,描述了早、中侏罗世的植物组合特征,对其地层时代进行了新的厘定,提出了新的地层划分方案,新的划分方案不同于前人的划分结果,新方法一方面依据了新采集的植物化石资料,同时考虑到了野外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此外,还提出了根据煤层发育程度,生物化石群,不整合面和岩性等特征,识别标志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吐哈盆地神泉油田三间房组沉积微相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间房组是吐哈盆地神泉油田的主要储集层和产油层,其沉积微相的研究对该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认为,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储集层为一套近物源、短水流搬运的粗碎屑沉积岩,属河流-滨浅湖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心滩、漫堤(滩)、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包括水下心滩砂坝)、侧缘砂、前缘席状砂等微相;不同沉积微相油层物性及含油性差异明显,分流河道、心滩、水下分流河道(包括水下心滩砂坝)微相的油层物性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漫堤(滩)、席状砂等微相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吐玉克油田埋藏深,原油粘度高,储集层物性差,世界上尚无成功开采先例的特点,从应用于稠油开发的各种开采方式机理着手,筛选出了可应用于吐玉克油田的开采方式,并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衰竭式、注水、注化学剂几种开采方式进行了优选、对比,同时对注化学剂开发的敏感性参数进行了分析。另外针对吐玉克油田原油为塑性流体的特点,提出了似塑性流体的产能方程,为吐玉克油田的经济、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吐哈盆地前陆冲断带地质特征及勘探成果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吐哈气盆地株罗纪以来属于类前陆盆地,中侏罗世以后,台北凹陷成为北部类前陆坳陷的主体部位,并在燕山运动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形成了一系列前陆冲断带,包括北部山前推覆带,中部的中央断褶背斜带以及南缘的火焰山-七克台前锋带,目前,中央背斜带已发现大量的油气,南缘前锋带和北缘推覆带油气发现较少,勘探潜力还很大,但地质地形等情况复杂,需要配套的相关技术攻关,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