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湿地的恢复与保护是近年来环保领域的热点。用历史视角研究湿地及其周边的演化历程,能极大地丰富对湿地的认识,使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更有针对性。本文以华北地区典型的受高强度人类活动长期影响的自然湿地永年洼为例,尝试从历史视角审视其演变,证明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并指出:(1)广府古城的历史长于永年洼的历史,永年洼始终受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2)永年洼在1949年以后的剧烈萎缩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控制来水量和围垦造田,永年洼仍具备成为湿地的条件;(3)永年洼以防洪功能为主、生态功能为次,永年洼的恢复保护应借建设湿地公园的契机,保障湿地来水的水量和水质。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5,1995,2005年TM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ERDAS、GIS软件,对鄱阳湖湿地数量结构和空间转移情况进行分析,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对湿地景观斑块分维度、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进行分析,并分析其反映出的特征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5年,鄱阳湖湿地及周边景观类型数量结构中,滩地、水库坑塘、林地和草地减少最为显著,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旱地明显增加;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分析,鄱阳湖湿地景观分维数和优势度减少,多样性和破碎度增加。  相似文献   

3.
吞吐型湖泊湿地最低生态需水研究——以鄱阳湖湿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吞吐型湖泊湿地典型代表的鄱阳湖湿地,蕴藏有许多珍贵物种基因,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近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鄱阳湖湿地的面积一直在萎缩.现从生态学和水文学观点出发,运用湖泊形态分析法对鄱阳湖的水位面积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最低生态需水位为9.37 m,最低水位所对应的生态需水量为8.46×108 m3.  相似文献   

4.
人类活动对太湖地区水环境演变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活动是短时段、区域性水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也是全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本文分析了太湖地区水环境的演变,及工业化过程、城市化及农业生产等对水环境演变的影响,认为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水环境演变的影响逐渐加强,水环境恶化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口门湿地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长江口口门四大主要湿地的演变分析,认为该区域湿地近30 a来依然延续着淤涨态势。崇明东滩宽度变窄,长度增加,但淤涨速率减小,东南角涨潮槽有将湿地分裂的不利趋势;横沙东滩受促淤围垦影响较大,沙尾继续向东南方向延伸;九段沙和南汇东滩均稳定淤涨。分析表明,为尽可能减少滩涂圈围对湿地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应深入开展长江口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工作,有效指导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淮北市采煤沉陷区湿地水文过程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淮北市北部肖濉新河流域采煤沉陷区形成的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气候变化、煤炭开采和下垫面改变共同作用下,湿地水文过程的演变趋势。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降雨量呈增加趋势,变化率为18mm/10a,蒸发量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前下降趋势明显,变化率为53mm/10a,90年代之后趋势不明显,变化率仅为4.7mm/10a。受城市化和沉陷区范围增加的影响,稳沉后沉陷区汇水量将增加530万m3/a。受煤炭终采的影响,沉陷区湿地疏干水呈减少趋势,稳沉后将减少1 000万m3/a。由此可得出沉陷区湿地水资源在稳沉后呈现减少趋势,减少量为462万m3/a,为淮北煤炭沉陷区湿地修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黄河源发育高原草甸、牛轭湖群、沼泽和月牙泉等类型的湿地。100年来,黄河源各种湿地发生了剧烈变化。通过野外调查分析和实验,对黄河源各种湿地演变规律、草原沙漠化及其治理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年,高原草甸大面积萎缩、沼泽地大片疏干,而牛轭湖群仍然遵循着裁弯生成、淤积消亡和再裁弯生成的自然演变规律;黄河源大坝建设抬高地下水水位,使黄河源沙漠出现大片月牙泉;黄河源农牧业开发引发大片草原沙漠化,可利用风动沙特性进行治理,如引入河流阻断沙漠入侵,或改变风动沙颗粒级配固定沙丘、绿化沙漠。  相似文献   

8.
天津湿地现状及其保护利用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宁 《海河水利》2002,(6):11-14
由于近年来气候连续干旱和长期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目前天津湿地存在着面积减少、污染严重和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为了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天津湿地,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制订政策法规、建立管理机制、增加生态用水、加强生物措施建设、划定重点保护区、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等。  相似文献   

9.
蓝藻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是解决蓝藻二次污染问题的最终途径,部分现有的蓝藻处置途径已不满足目前的环境保护要求。通过分析太湖环湖各市蓝藻打捞能力、分离能力、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能力以及蓝藻打捞情况,提出太湖蓝藻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的对策建议,为做好太湖蓝藻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湿地公园建设是湿地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阐述了湿地公园的定义、意义和分类,分析了湿地公园建设目标和设计原则,并以上海崇明西沙湿地公园建设为例,介绍了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崇西湿地公园以建设新的旅游景点和恢复湿地栖息地功能为目的,依据干扰程度的不同划分为3个功能区,所采取的植被建设、鱼类和底栖动物种群恢复、景点设置等生态建设措施在各区内均有所差异,这些生态措施充分体现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对太湖及其岸线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和目前太湖岸线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介绍。对统筹协调太湖防洪安全和水资源有效配置与岸线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对太湖岸线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太湖底泥氮污染分布规律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刘凌  崔广柏  王建中 《水利学报》2005,36(8):0900-0905
对太湖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全面分析了其底泥的氮污染规律。结果表明,底泥表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总氮含量总体超标;其第2、3、4、5层,总氮污染程度已大为降低。得出了不同保证率条件下太湖底泥总氮浓度垂向变化规律,并据此确定太湖底泥生态清淤的深度为上层40~50cm。对太湖底泥各层次总氮浓度概率分布的计算发现,它基本符合随机对数正态分布规律。提出了太湖底泥氮污染生态风险分析方法,定义了度量生态风险的指标,并计算了生态风险值,计算结果表明,太湖底泥氮污染生态风险程度较高的区域依次是五里湖、东太湖、梅梁湖南区等,此为生态清淤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3.
太湖水质指标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太湖各水质监测站监测的水质指标,从原始数据出发提取了占总方差80%以上的两个主成分,对此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第一主成分主要是由水体中的N,P和有机物所引起的;而第二个主成分主要体现了水体的清澈程度。得到了水质监测站的水质分类图,从水质分类图中明显看出各站水质的污染情况及其污染原因,将大量抽象的数据变为形象的图表,降低分析的难度。  相似文献   

14.
太湖湖区“黑水团”成因及危害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跟踪观测太湖湖区"黑水团"形成过程,在室内对蓝藻死亡过程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①"黑水团"形成过程中,溶解氧迅速降低,最低值可为零,氨氮、化学需氧量均高于常值,发生剧烈的藻体分解矿化过程;②2008年太湖竺山湖湾及附近出现的"黑水团"与2007年引发无锡自来水供水危机的贡湖水源地"黑水团"特征基本一致;③蓝藻大规模聚集并堆积、死亡,在温度较高、风力较小、气压较低、复氧能力弱的条件下,蓝藻死亡后分解释放产生挥发性硫化物、二甲基三硫等硫醚类物质,硫化物与底泥中的重金属化合而形成致黑物质,在吸附凝聚过程中受湖泊风浪及水动力条件影响,悬浮而成"黑水团"。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太湖流域 1998年的实际水资源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 ,分析该流域工业、农业和人口用水现状的空间分布 ,就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指出近 10年流域内 ,工业水资源消耗增长幅度不大 ,农业保持现有水平 ,生活用水将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2003年6~9月杭嘉湖地区遭到了高温干旱灾害。为确保太湖的蓄水量和调蓄能力,及时启动了"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引长江水补充太湖,满足了下游地区的用水量需要。运用大量资料对比,进行水量计算、水质分析,论述了太湖调蓄对杭嘉湖平原、嘉兴市河网蓄水量的影响,探讨了提高水资源利用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7.
许钦  叶鸣  蔡晶  刘露霖  林晓清 《水资源保护》2023,39(1):127-132, 173
基于太湖流域133个代表性雨量站1956—2018年实测日降水资料序列,采用P-Ш型频率曲线、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进行太湖流域及其水利分区降水演变趋势诊断及统计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56—2018年太湖流域年降水以0.557 mm/a的速率缓慢增长;太湖流域及其水利分区降水演变特征不一致,东南部平原区的降水波动大于西北部山丘区;各水利分区不同频率设计暴雨中百年一遇设计雨量空间分布差异性最大,其中最大7 d降水量表现最显著,最大3 d降水量次之,最大1 d降水量最弱;各水利分区年降水量的增长幅度不同,流域东北部变幅为每10 a 17.3~33.0 mm,西南部为每10 a 3.30~22.2 mm,整体呈自东向西逐渐减弱的趋势;太湖流域及其水利分区年降水呈现多尺度周期变化,35~62 a周期变化最显著。  相似文献   

18.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大中型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压力显著增大,特别是水资源水环境已经不堪重负,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步伐,让有限的水资源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分析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保障水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