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黄河水量调度应急实施方案建设项目包括:信息采集系统、总调度中心、决策支持系统。数字黄河工程“一期工程”实现的主要功能有:数据接收处理;实时监视;远程监控、监测、监视;自动报警、信息查询和发布;方案生成和虚拟仿真。通过这些系统建设并发挥作用,极大地改善了黄河水量调度的手段,使“数字黄河”工程从蓝图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2.
3.
黄河水量调度问题及对策乔西现(黄委会水政水资源局郑州450003)黄河干流已经建成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等8座大型水利枢纽,万家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也已动工兴建。这些工程的运用为黄河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手段。但由于黄河干流... 相似文献
4.
5.
6.
7.
黄河防凌水量调度工作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介绍了黄河凌汛的主要特点,水库工程防凌运用原则,多年来刘家峡水库、三门峡水库为减少黄河凌汛灾害进行水量实时调度的经验和取得的效益;指出了当前黄河防凌调度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9.
在当前的黄河凌期水量调度工作中,主要考虑的是黄河下游及宁蒙河段的防凌安全,同时还要兼顾到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等上游各梯级电站以及三门峡水库的发电出力,涉及面广,协调工作量大。由于凌情的发生、发展受气温、水流动力和河道边界条件的影响,各种情况年际间和年内变化都很大,加之刘家峡水库到内蒙古河段,三门峡水库到河口段水流传播时间比较长,沿途支流 相似文献
10.
科学调度黄河水量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中国水利》2004,(5):28-30,36
2003年上半年,黄河流域遭遇特大干旱,主要来水区来水比多年同期偏少近1/2,供需缺口达42亿m3,黄河水量调度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如何实现"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前提下,尽量缓解全流域用水紧张局面"的目标,成为2003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上下关注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黄河来水、用水、时空分布、下垫面对水资源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情况.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应对措施。据统计,黄河水资源开发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河流开发利用率40%的警戒线。黄河河道内生态和输沙用水大量被挤占。1987年,国务院批准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黄河率先实施了以流域为单元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1999年开始正式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家关于水资源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初步形成了法规体系,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具有一些特殊性,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上游梯级水电开发的累积影响等,因此,流域水资源保护需要有一些针对性强的法规。从实施有关法规的需要和从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实际需要出发,探讨了制定流域配套法规,以解决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中特殊问题。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应注重对长江及其水资源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统一保护,遵循以流域为单元进行保护以及预防为主的原则,立法内容要体现长江流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将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引入水资源系统,并基于这三大理论建立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理论;按照对复杂系统"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建立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仿真模型,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控进行了实证研究,实现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验证了多维临界调控理论与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工作实践表明,将计划经济体制下“修、防、管、营”四位一体的黄河水利工程管理模式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管理与养护分开,将使水管单位作为工程管理的责任主体地位更加明确.维修养护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7.
18.
19.
黄河流域水资源均衡调控理论与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化环境下缺水流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用水效率与公平协调难度极大。本文在梳理总结已有水资源调控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黄河等缺水流域的水资源均衡调控理论与方法。基于社会福利学原理构建了统筹用水效率与公平的水资源均衡调控函数,通过水资源均衡调控函数引导水资源配置。综合水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建立了用水效率表征指标;统筹地区公平和行业协调,建立了用水公平表征指标。以黄河流域为例,建立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均衡调控模型,进行黄河流域水资源均衡方案分析。实例研究结果证明,该模型通过兼顾用水效率与用水公平目标,为黄河"87"分水方案优化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为其他缺水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均衡调控提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能值理论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态经济学的能值理论为基础,视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为有机整体,从系统能值流、经济发展能值、水资源能值和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值4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3个指标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黄河流域沿岸各省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及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属于资源消耗型生态经济模式,黄河上游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程度较黄河下游低;黄河流域水资源能值利用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但是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贡献率不匹配,需要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黄河流域地区环境压力巨大,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应加大可更新资源的投入,以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