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河南省地理位置特殊,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处于南北气候以及山区向平原的两个过渡带,水旱灾害频繁,具有长旱骤涝、旱涝交替、灾害范围广等特点,是全国水旱灾害重灾区。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最大程度减少水旱灾害损失,保障河南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江苏地处淮河下游,苏北的绝大部分面积属淮河流域,被黄河侵夺后的淮河,几百年来灾害不断,苏北不能幸免。仅建国前100年内,里下河地区发生水旱灾害51次,沂沭泗下游发生水旱灾害49次。1931年江淮沂沭泗洪水并发,运河堤溃决,淮阴至扬州一片汪洋,里下河地区淹没耕地1330万亩,倒坍房屋213万间,灾民350万人,死亡7.7万人。1934年大旱,洪泽湖,高邮湖见底,赤地千里,卤水倒灌100多里,几年寸草不  相似文献   

3.
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处于南北气候和山区到平原两个过度地带,是全国水旱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建国后,为了减少水旱灾害,达到除水害兴水利目的,我省兴建了大量的水库。截至2005年底,我省有大型水库19座(不含黄委直接管理的三门峡、小浪底、故县3座大型水库),中型水库105座,小型水库2215座。这些水库在历  相似文献   

4.
河南地处中原,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对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极大的影响。水旱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灾情的大小除受制于雨水情以外,往往取决于人类的减灾措施。河南省2009年抗旱夺丰收行动使夏粮不减反增,即是对这个观点的一个佐证。要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防汛抗旱》2011,21(4):3-3
为提高公众对水旱灾害必然性、复杂性、长期性的认识,增强公众的灾害风险意识,完善我国水旱灾害信息统计制度,推动水旱灾害数据共享,强化政府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共同发布了《中国水旱灾害公报2010》。本公报包括2010年我国洪涝与干旱灾害情况、典型水旱灾害事件、减灾行动与成效以及历年水旱灾害信息统计数据,全文4章39页彩色印制。  相似文献   

6.
河南地处中原,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对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极大的影响。水旱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灾情的大小除受制于雨水情以外,往往取决于人类的减灾措施。河南省2009年抗旱夺丰收行动使夏粮不减反增,即是对这个观点的一个佐证。要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7.
水旱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常见和最为严重的灾害,不仅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而且对国家经济社会秩序和企业财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严重破坏。如何增强企业应对水旱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证企业生产连续运行,是当今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从企业角度概述企业加强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涵义、方式和总体原则,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应对水旱灾害应急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了我国企业加强水旱灾害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冯焱 《北京水务》1995,(5):9-12
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历代重大水旱灾害、中外重大地震灾害和战争灾害,在灾害死亡人数分析中,综合考虑了灾害链、灾害群和人口变化等因素。并对水旱灾害在自然灾害中的地位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水旱灾害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焱 《海河水利》1995,(5):5-10
本文对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及水旱灾害作了比较,并对中国及海河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的特性、灾害链、灾害群、连续性和相关性等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历史上水旱灾害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治淮》2019,(6)
<正>5月14日上午,淮河防总2019年工作会议在蚌埠召开。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全国森林草原防灭火和防汛抗旱电视电话会议及全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8年淮河防汛抗旱工作,分析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形势,对  相似文献   

11.
淮河中游易涝洼地涝灾特性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中游实际发生的洪涝灾害,从分布范围、发生频率、淹没水深、持续时间、洪灾与涝灾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研究了涝水及涝灾特性,并且从降雨、自然地理、土壤条件、洪涝关系、滞涝区面积、排水体系、管理等方面对淮河中游地区致涝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归纳了涝灾成因,旨在为淮河流域易涝洼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针对淮河和沂沭泗下游排洪工程系统由于历史原因使治水缺少长远规划,防洪形势严峻,出现"中洪水大灾害"的反常现象这一状况,提出浚深新沂河,使其成为淮沂沭泗下游合流排洪入海主河道的规划设想,以替代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和新沂河续建工程.初步估计该规划设想工程可节省投资40余亿元,并可望从根本上治理淮河下游的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3.
1194年黄河决口,主流在淮阴夺淮,淮河入海受阻,造成淮河流域洪、涝、旱灾害频繁。淮河来水留滞洼地,形成洪泽湖,成为淮河下游调洪、调蓄水库。1949年江苏开始治理淮河,取得1954年淮河大洪水防汛胜利,但淮河下游的洪水出路仍未妥善解决。1959年开始江水北调工程,补充淮水不足,水资源供应有了改善,淮河下游地方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已开始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淮河下游江苏段既作为水资源调出区,又作为调入区,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该区的可用水资源,将导致淮河下游流域水不安全。河湖分离的目的是要降低淮河行洪水位,使中游淮北平原涝水能自排入淮河,新建低水行洪入海的淮河不仅工程量巨大,还因上、中游已建水库留滞了60%~70%的平均年径流量,致使入海的平均地面径流量将难以维持入海感潮河段不被淤狭,使河水位抬高,中游淮北平原涝水仍将无法自排入淮河,而且导致失去洪泽湖水源,已建的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入海水道等不再能分泄淮河洪水和利用洪水资源。建议采用机械抽排,有把握解决淮北平原排涝入淮河,且投资少、风险小、见效益快。  相似文献   

14.
淮河治理与河湖江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淮河近千年演变记录、近百年实测的河床演变资料以及治淮的经验教训,论述黄河夺淮使淮河中下游发生本质性变化,加重了洪涝灾害和治理的难度,治淮不仅要研究淮河自身,还应研究和处理淮河与黄河、洪泽湖、长江和大海的关系。认为保留洪泽湖一定的蓄水功能,实施河湖分开,扩大入海通道,消除洪泽湖作为中游侵蚀基准面的负面效应,利用疏浚和溯源冲刷调整淮河中游河床纵剖面等措施,是提高已有治淮工程防洪标准、减轻洪涝灾害的治本方向。  相似文献   

15.
淮河流域极端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淮河流域历史水文气象、水旱灾害受灾成灾等系列资料,分析了极端旱涝的暴雨、洪水、洪灾和干旱灾害特征,以及天气成因,揭示了交替随机发生极端旱涝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1470-2010年淮河流域发生的极端旱涝分别为46和63次,平均5a发生1次极端早涝;梅雨期降水量的极端偏多(或偏少)是形成极端洪涝(或干旱)最直接的因素;中高纬度西风环流和副高的季节性异常是发生极端洪涝(或干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淮河蓄滞洪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首先确定资本和制度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然后引入淮河蓄滞洪区运用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并通过构建IED模型综合分析了淮河蓄滞洪区运用对区内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得出蓄滞洪区运用不仅会对蓄滞洪区造成直接损失,还会造成区内居民无法得到补偿的间接损失。研究表明:正是这些间接损失导致当地生产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万隆  陈彪 《中国水利》2010,(20):78-80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在淮委的指导下,不仅先后参与编制了一大批专业和专项规划,为推进淮河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关注治淮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着眼于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创新规划理念,提高科技水平,不断探索治淮新规律。在治淮面临的新挑战中,将更深入地探讨淮河内在特性,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魏强林  樊旭 《中国水利》2012,(6):33-34,59
高邮湖位于淮河流域下游,是淮河入江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石油资源、旅游资源等,在淮河治理等工程中居于关键位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举足轻重.但由于过多的人为因素,忽略了湖泊的承载能力,湖泊水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收集大量水文、水质资料,对高邮湖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并就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湖泊管理体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近60年来干旱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频繁发生的干旱灾害严重制约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对淮河流域1949年-2010年期间干旱灾害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流域各县区不同季节旱灾发生频次和易旱季节分布,以及不同程度旱灾的发生频次和易旱地区分布,绘制了流域易旱季节分布图和易旱地区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易发春夏旱、夏旱、夏秋旱和春旱,发生频次依次降低;流域易发中度干旱和轻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发生频次相对较少。研究成果可为淮河流域旱情监测、预测及预警提供基础资料,为防旱抗旱减灾和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泄洪调蓄能力计算入手,比较了几种河湖分离方案。对比实测洪水资料并进行效益分析,指出恢复淮河干流深泓纵坡的挖深分离不仅具有可观的排涝效益,而且入海通道的泄洪效益也很显著。指出洪泽湖淤积阻力损失是淮河防洪、排涝标准过低的根本原因;科学而长远的解决方案将是入海通道泄洪、输沙、航运等综合社会经济效益最优而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提出了淮河与洪泽湖分离的规划研究方案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