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柴油十六烷值对直喷式柴油机着火和燃烧特性的影响;给出了十六烷值对滞燃期、最大压力升高率、最高燃烧压力以及几种燃烧压力升高比影响的试验结果;指出当轻柴油十六烷值小于45时,满燃期急剧增加,着火和燃烧性能迅速变差。 相似文献
2.
按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占混合燃料体积分数为10%、20%和30%的掺混比,配制了PODE/柴油混合
燃料。在共轨柴油机上研究了PODE掺混比对PODE/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额定转速100%负荷时,与柴油相比,不同PODE掺混比PODE/柴油混合燃料的滞燃期缩短,缸内最大爆发
压力升高,放热率峰值降低;一氧化碳(CO)体积分数分别降低了13.1%、16.6%和21.3%,未燃碳氢
(HC)体积分数分别降低了17.7%、24.1%和26.2%,排气烟度分别降低了29.6%、44.8% 和75.8%
;但是碳氧化物(NOx)体积分数分别增加了2.0%、7.4%和9.5%;颗粒物数量峰值依次分别增加了16
.8%、30.8%和55.1%。在额定转速25%负荷时,不同PODE掺混比PODE/柴油混合燃料与柴油相比,CO体
积分数分别降低了12.4%、16.3%和20.8%,HC体积分数分别降低了14.5%、21.6%和24.1%,排气烟
度分别降低了28.0%、44.0% 和76.0%,但NOx体积分数分别增加了7.7%、10.4%和16.2%。核模态
颗粒物数量峰值分别增加了143%、269%和335%;而积聚态颗粒物数量峰值分别降低了15.4%、24
.0%和44.5%。 相似文献
3.
用柴油的烃族组成预测十六烷值和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柱色谱和GC-MS方法测定了柴油的13种烃族组成,分别是:(1)链烷烃,(2)一环环烷烃,(3)二环环烷烃,(4)三环环烷烃,(5)烷基苯,(6)茚满萘满,(7)茚类,(8)萘,(9)烷基萘,(10)苊类,(11)苊烯,(12)三环芳烃,(13)胶质。采用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柴油的十六烷值和密度与其13个烃族组成的关联式,统计检验结果并将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用烃族组成预测柴油的十六烷值和密度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5.
6.
7.
摘要:柴油的主要组分为烃类物质,包括链烷烃、一环烷烃、二环烷烃、三环烷烃、烷基苯、四氢萘、茚类、萘、烷基萘、苊类、苊烯类和三环芳烃。笔者采用相关分析法,考察了上述各烃类物质对中国成品柴油理化性质的影响规律,并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油品理化性质与其烃类组成的关联方程。F检验表明,上述方程可行,可以准确预测其中15项理化性质。根据关联方程确定了影响柴油理化性质的主要烃类物质,其中柴油的氧化安定性主要由苊烯类决定,低温流动性能主要由一环烷烃决定,十六烷值、密度和热值主要由链烷烃决定,润滑性主要由茚类决定。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催化柴油中酸性组分对柴油安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胜利稠油厂的重油催化裂化柴油得到强酸性和弱酸性组分,进行了IR,UV色谱、元素分析和羟基值的分析,又将两组分兑入安定性好的绱 进行老化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组分主要为酚类化合物带有一定的氮化物和硫化物;反应速度与两种酸性组分的存在有很大关系,反应初始速率对酸性组分的浓度呈近似的一级反应,反应有较低的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12.
以柴油中添加相同氧含量(质量分数6.26%)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和碳酸二甲酯(DMC)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柴油以及添加酯类和醚类燃料的柴油在不同喷油压力和主-预喷间隔角条件下的燃烧和排放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喷油压力增大,柴油、PODE/柴油、DMC/柴油燃料的总碳氢化合物(THC)和碳烟排放降低,总颗粒物的质量浓度降低,颗粒物几何平均直径(GMD)减小;纯柴油和PODE/柴油的CO排放量先升高后降低,而DMC/柴油的CO排放量先降低后升高;随着主-预喷间隔角的增大,3种燃料的碳烟排放降低,CO和THC排放量增加,颗粒物GMD减小,颗粒物的质量浓度降低。PODE和DMC 2种含氧燃料的加入能有效降低柴油碳烟排放,但随着喷油压力升高或主-预喷间隔角的增大,碳烟排放降低的潜力变小;其中PODE具有同时降低NOx和碳烟的潜力,但添加DMC会使NOx排放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3.
在柴油中掺混体积分数为5%、10%和15%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3 8)得到PODE3 8 柴油混合燃料,利用热重分析仪在氧气气氛下对这些混合燃料样品进行热分析,考察其挥发和氧化特性,计算热分析参数;在柴油机上考察它们的燃烧与排放性能,并与柴油对比。结果表明,随掺混比的增加,3种PODE3 8 柴油混合燃料的起始质量损失温度相对于柴油降低了34℃、56℃和70℃,起始燃烧温度降低了64℃、118℃和172℃,热稳定性降低,同时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提高。在额定工况下,与燃用柴油相比,柴油机燃用PODE3 8 柴油混合燃料时,滞燃期缩短,缸内最高压力略有提高;在预混燃烧阶段放热率峰值有所降低,在扩散燃烧阶段放热率峰值提高;比油耗相对于柴油分别增加08%、32%和85%,但有效热效率提高28%、42%和31%;CO排放分别降低了118%、140%和188%,HC排放分别降低了192%、268%和217%,排气烟度分别降低了252%、308% 和321%,NOx排放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4.
胜利直馏柴油馏分(204~482℃)由实沸点蒸馏切成十六个窄馏分。加里福尼亚柴油馏分切割成轻、重两个柴油馏分(204~360℃和360~482℃)。用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法研究了这两种柴油馏分的烃族组成和结构及其随馏分沸点变化的规律。对含氮化合物则采用元素分析,非水溶液滴定,离子交换色谱,毛细管色谱,色谱/质谱以及低电压质谱法等手段,研究了它们在柴油中的分布以及存在于柴油中的碱性氮化物主要类型。在轻柴油馏分中以烷基喹啉类为主,在重柴油馏分中的碱性氮化物则以苯并喹啉类、喹啉类和二氢喹诺酮类为主. 相似文献
15.
16.
在3?300 mL的固定床加氢装置上,以劣质的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在氢分压12 MPa、体积空速0.5 h-1、氢/油体积比800:1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温度对劣质柴油加氢精制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原料油及加氢精制生成油的窄馏分中烃族组成随馏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370 ℃时,加氢精制效果较好,加氢精制生成油的密度为0.865 1 g/cm3,硫质量分数仅为27.51 μg/g,总芳烃脱除率达79.2%,十六烷指数提高15个单位;精制后的各窄馏分中双环及三环芳烃脱除率高达92%以上,而大多数单环芳烃与三环环烷烃集中在285~350 ℃馏分中,因此降低劣质柴油的密度、提高十六烷指数的关键是需要将该馏分段进一步加氢改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国外几种新兴代用柴油的性质、生产技术、经济性、应用现状和前景。这些代用柴油包括生物柴油、乙醇柴油、二甲基醚和乳化柴油,以及调入柴油中用于改善柴油性能的含氧化合物(柴油含氧化合物)。生物柴油由动植物油料转化而来;乙醇柴油由乙醇与柴油混合得到;乳化柴油由柴油与水混合乳化得到。代用柴油既可以用可再生的生物质材料生产,又可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石油进口国有很强的吸引力,预计将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按Fe元素质量分数分别为200、400和600 mg/kg的比例将Fe基燃油添加剂(Fe-FBC)添加到柴油中,制备得到分别命名为Fe200、Fe400和Fe600的3种Fe-FBC燃油样品。基于热重实验平台在氧化氛围下对Fe-FBC燃油及其燃油颗粒进行热重特性研究,分析燃油中Fe含量与燃油特征温度的关系,研究Fe-FBC燃油的蒸发特性;探究Fe含量对颗粒氧化特性的影响,并计算颗粒反应活化能。基于发动机台架试验分析Fe含量对燃油缸内燃烧与排放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Fe-FBC燃油中Fe含量的增加,燃油起始燃烧温度降低,质量损失率峰值温度向低温区域偏移;与纯柴油相比,柴油机在额定工况燃用Fe-FBC燃油时,滞燃期缩短,缸内最大燃烧压力略有上升,放热始点提前,燃烧持续期缩短,HC与CO排放均呈下降趋势,NOx排放变化不明显,3种Fe-FBC燃油的烟度排放分别降低了13.7%、20.4%和24.0%。颗粒热重实验中,随着Fe-FBC燃油中Fe含量的增加,氧化初始反应温度分别降低了75.1、107.3和128.4℃,质量损失峰值温度分别降低了80.3、112.0和... 相似文献
19.
20.
稠油主要族组分对其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稠油主要族组 分的含量与粘度关系进行了定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饱和烃、芳烃、中性非烃、酸性非烃、胶质和沥青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与稠油的粘度呈指数函数关系。稠油的粘度随饱和烃和芳烃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呈指数函数关系降低,随中性非烃、酸性非烃、胶质和沥青质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呈指数函数关系升高,对稠油粘度影响重要程度的顺序为:胶质和沥青质>酸性非烃>中性非烃。其中,胶质和沥青质的质量分数是影响稠油粘度的最主要因素,这与其它实验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降低稠油中的中性非烃、酸性非烃、胶质和沥青质质量分数,将有效降低稠油的粘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