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铝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在地壳组成中储含量占第三位,主要存在于含铝矿石和粘土中.自来水厂一般用铝盐混凝剂来净化水,但是如果铝盐加注量过高或净化效果不良,处理后的水中可能有多量剩余铝存在.水中铝的测定常用铬天青光分光光度法和铬青R分光光度法及原子吸收火焰法,前两种方法处理复杂,反应条件严格,干扰严重;而火焰法需用N2O-乙炔焰,灵敏度不高,水中微量铝很难测出.采用原子吸收法石墨炉,对水样直接测定,准确度高,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捷,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及水源水中铝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壳中广泛地存在硅的氧化物及与金属络合的多种硅酸盐矿物,致使几乎所有天然水中都含有各种形态的硅,包括二氧硅悬浮物、硅酸或硅酸盐类。二氧化硅的测定方法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重量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常应用较为普遍的测定方法为可见分光光度法,其中可分为钼酸盐光度法(硅钼黄法)和钼酸盐还原光度法(硅钼蓝法)。  相似文献   

3.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铝魏金城(黑龙江省黑河市自来水公司)对铝的测定,可见光及荧光分光光度法受水的浊度、色度等干扰,测定的重复性差;火焰原子吸收法灵敏度低,预处理繁琐;有关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水中铝的方法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基体改进技...  相似文献   

4.
水中含有多种金属元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离子色谱法、阳极溶出伏安法、示波极谱法等,但它们都存在耗时、耗试剂、只能单元素测定等缺点。笔者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ES法,利用水平矩管,优化仪器条件,提高了检测灵敏度,使方法检出限大大优于火焰原子吸收法而接近于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同时测定了水中二十种金属元素,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测定污水,工业废水中的硝态氮,有二磺酸酚及马钱子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及硝酸根电极法。二磺酸酚法干扰因素多,水样需预处理,操作手续繁琐;马钱子碱本身是致癌物,该法操作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因此不易测准;紫外分光光度法只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等有机物含量少的水样,但干扰较大,准确度较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7)
葡萄是四大水果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是葡萄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日益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阐述了利用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酶生物传感器法等技术对采后葡萄农药残留检测的研究进展。综述发现,分光光度法操作简单,耗时间短,但精确度较低,适用于定性研究;气相或液相色谱法是现阶段农药残留分析中的主要检测方法,精确度高,适用于定量研究;酶生物传感器以操作快速、简单,易于微型化等优势成为农药残留在线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总之,葡萄农残检测技术正朝着简单、快速、便利、准确、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饮用水中银的含量做出了规定,并在GB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中提出了对银的检验法即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该法费时、费力,操作复杂,检测成本较高且银的检出率很低。现推荐采用催化动力———光度比色法进...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对门窗幕墙用型材表面涂层中可溶性重金属Pb、Cd的含量进行测定,对方法的检出限、测定下限、准确度和精密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CP-OES相较于AAS在准确度、检出限、测定下限和检测效率上有显著优势。ICP-OES在测定铝合金建筑型材表面涂层中可溶性重金属Pb、Cd含量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戚曙葵 《江苏建材》1995,(2):33-33,36
目前水泥化学分析方法主要是重量法和容量法,重量法虽然经典、准确,但复杂、繁琐,而容量法虽比重量法快速,缺点是受环境影响较大,而且容易引进人为误差。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简单、快速、准确,在我国水泥化学分析中现已被逐步采用和接纳。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
目的比较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的两种消解方式。方法用多孔消化器(石墨导热方式)和水浴恒温振荡器(水浴导热方式)两种方法消解样品,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碘的含量。结果两种方法分别测定3种质量浓度的尿中碘国家标准物质,结果均符合允许误差要求。结论两种方法均适用于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碘含量,但水浴恒温振荡器消解法更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