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审美素质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素质是提高人才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当前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与高素质人才的审美素质要求相差甚远,亟待提高。因此,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就很有必要研究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及其培养。一、成为“审美型”人才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人类历史表明,通过社会实践,人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再上升为“审美的人”,大致上构成了人类发展的轨迹。因此,人的内涵亦即人的素质要用审美素质予以丰富,特别是到了现代,作为一个现代人,尤其是准备成为高素质人才的人,如果不懂得审美…  相似文献   

2.
人在电脑网络社会中虚拟生存的外在矛盾已经被当代科技文明所扬弃并转化为人自身的内在矛盾.随着这种生存方式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展开,虚拟生存将人生存的内在矛盾自觉地推到了生活层面的同时也附着了生成种种异化状态的可能性.在消解虚拟生存的种种异化状态过程中,需要建构的是意义性生存的网络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3.
一、社区安全感问题的提出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又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最基本承载主体。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在社区型社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成员之间彼此熟悉,存在着紧密的社会联系。但是,当代城市社区却日益空洞化,同一社区的成员往往是“熟悉的陌生人”。正是社区内部社会联系的解体抑或中断,使得包括盗窃、暴力犯罪、人际隔离、信任解体等在内的社区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城市人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境遇,它不仪威胁了人们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人的需要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作为主体人的需要,它反映了在实践活动中人们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日益丰富的条件以及人们对这种条件的渴求,是以人为核心,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进步过程。在社会整体发展的目标中,如何正确认识并满足人们对于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整体目标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中设计正成为人的生存方式,设计理念的转向已势在必行,以何种视角来分析设计问题是当代设计师所必须面对的。而现象学以其独特的视域,为相关设计理论研究从设计产品的对象性存在转向设计与人存在经验及生存智慧的关联上,敞开了现代人的生存经验。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设计现象学研究的论述,指出目前设计理论研究的缺失,从而尝试为中国当代设计理论研究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以审美价值、审美作用为基础,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认识、教育以及应用价值。正因为仍然具有多重价值和功用,中国古代文学并没有一去不复返,而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或隐或显地活跃于当代社会尤其是当代文化建设中,大致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重现”与“转换”。古代文学的当代传承及其价值实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如何深入一步,在更高层次上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学之精神内涵,是今后重现与转换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当代城市儿童因生存环境的改变,逐渐疏离了大自然,其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人们所意识到的状况.由于远离大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又不被人们所注意,导致了儿童的认知能力下降和幸福感降低.从生存美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现代社会对儿童的束缚,呼吁广大教育者、家长和全社会充分重视儿童远离大自然这一问题,让儿童诗意地栖居于百草园.  相似文献   

8.
“逃离”是当代女性小说的主题之一。它不仅被写成觉悟了的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里的宿命,更是当代女性作家们对现实世界所采取的一种写作姿态,在“解构——建构”的过程中,她们寻觅和重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与审美的互渗趋势已成为当代社会愈发普遍的现象,这在当代的艺术、传媒的实践中尤为显著.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在于我们赋予日常生活以形式,使其存在进入无蔽之状态,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存在.审美活动只有在对日常生活的直观中才能达到其本质,植根于日常生活也就是回到其自身的本真生活方式.审美的活动建立在日常生活的时间中,并且使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观看活动而被赋予形式.  相似文献   

10.
盛行于南朝的“文义”,其实是“文”与“义”的联合体,“文”指诗文辞赋,“义”指经典大义,实则是对经典的阐释及对有关经典问题的学术探讨。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多样性和文人学士修养的全面化,以及“文义”审美趋向一致,使“文义”并词成为必然,而刘勰则是将“文义”这一当时流行的文化现象纳入其文学批评著作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的"地景艺术"把人对自然景观的介入行为及干预方式纳入艺术审美的范畴;而在后现代语境下的都市景观艺术与审美形态中,更多地显现出生态意识及绿色美学的包容性和理性美的特征.这一方面显现出对于自然美的回归,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当代社会生存经验及环境伦理意识在审美文化中的突现.因而,从特定的视角来看,风景艺术的审美形态及其观念演变的历程,既是艺术生产者自我情感与审美经验的作用过程,也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态及个人心理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在当代美育中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从大众文化雅俗兼备,具有平民性、直观性、亲和性、大众性等多元文化特征等方面,论述了大众文化对恢复当代美育的感性之维的作用。其娱乐性能唤起现代社会中人们被压抑的童心和天真,能够恢复美育的“游戏”本质,而大众文化的现代性也有助于实现美育的现代化。同时,大众文化还是当代美育的重要践行对象,对之进行的审丑或审美都有助于实施美育的最终目的——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因此,大众文化在当代美育中的价值和功能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3.
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是一种要使人们都成为君子的道德哲学,它形成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在实际生活中“中庸之道”异化成为“泛中庸”,给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中庸之道”加以重塑和回归,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白静 《饰》2007,(3):33-35
20世纪中后期的西方服装是服装历史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由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挑起,却包裹着当时所有的社会、政治、艺术等严肃问题,冲垮了坚固的服装传统,改变甚至彻底颠覆了所有人都深信不疑的标准。“标准”也随之瓦解。本文试讨论有关“青年风暴”对于西方传统服装的性别规则冲击,讨论年轻人审美与中性倾向的关联,以及从审美观念出发,对当中所表现出来中性化倾向的社会。心理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消费主义意识影响下,文学经典的边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使文学经典重现魅力,重获活力,首先要与“狼”共舞,在大众文化意识和精英文化意识两级寻求价值互补;其次是用审美标准统摄“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的教学;最后是重新发现新的阐释空间,在文学经典教学中体现当下关怀与创新追求。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是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它给社会带来了物质繁荣,推动了文明的发展,但也给发达的工业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马尔库塞在他的著作《单向度的人》中就科学技术对人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人被科学技术剥夺了第二个向度——否定和批判的功能,成为了单向度的人。科学技术使人成了现代工业文明驯服的奴隶,人们迷失了自己的真实需求、丧失了真正的自由、放弃了真正的幸福。马尔库塞的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一地鸡毛》为例,通过刘震云小说的描写视角,论述"新写实主义"作家在还原生活、展现物质权欲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探索性的艺术表现风格,尤其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命运悲剧、人性的反常与扭曲的审美观照,体现出日常生活中诗意消解的多样化艺术情趣;揭示了在世界风云、社会思潮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人的主体性被丧失以及知识分子主体价值失落的隐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江健三郎文学中性与政治的冲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性”是为其文学的“政治”服务的。“性”作为严肃的文学课题,与社会、政治、文化、战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超越其自然属性,成为体现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金庸武侠小说以历史文化下的虚拟空间,真实地展示现代的文化生活。突出地表现在用“五四”以来所形成的人的解放的现代精神,对传统“良暴观”进行现代解构,反叛传统意义上的“武功”,构建审美文化意义上的“武学”,表达殷殷的人文关怀,解读他所生活创造的世界和所对应的当代都市民间多方面的心理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恶母"书写成为女性文学中一道引人注目的写作景观。铁凝、徐小斌等女作家一改人们的传统审美习惯与心理定势,纷纷反思与拆解传统母性的崇高社会人格,对母亲和母爱情感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展示,塑造了一大批"恶母"形象,彰显了在传统话语中被遮蔽的母亲的生存境况,解构了男权文化建立的"母亲神话"。这些对母亲的多元化言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考空间,具有重要的女性文学意义、文学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