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6年6月至1987年12月,我科共做尖锐湿疣活组织检查80例。诊断根据病史,大体表现和组织学检查。光镜下每例均查见凹空细胞。(Koilocyte)30例作了人乳头瘤病毒抗原(HPV—Ag)检测,采用PAP免疫酶染色法(DAKO kit)。12例检测出HPV—Ag,阳性率40%。阳性细胞主要见于表层和棘层上部的凹空细胞,表现为细胞核内呈棕褐色颗粒,细胞浆内未见棕褐色颗粒。各例阳性细胞数量差异较大,阳性率与取材大小和数量有较大系系。HPV—Ag阳性的凹空细胞与HPV—Ag阴性的凹空细胞,光镜下形态无明显差异。15例取新鲜组织按电镜常规处理,制片,电镜下5例找到病毒颗粒,阳性率33.3%。均见于表层和棘层最上部细胞的核内。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50-55nm,有致密核心和衣壳,无包膜,典型者排列呈结晶状图1。凹空细胞较大,核增大,核膜欠规则,一些细  相似文献   

2.
取HFRSV的H8205株在Vero—E6等不同细胞中传代,制片镜检,结果表明该病毒在细胞内形态发生呈现复杂过程。粗面内质网(RER)扩张是早而明显的改变,池内可见短小管样结构,传代次数增多有此改变的RER也增多,管样结构也由单条变多条,在扩张的池内延伸,两端与膜相延续。其后RER池内外可见成束状排列的微丝及病毒前体结构—园形、双层膜、内部充以中等电子密度纤丝及细颗粒。传一定代数后,可见由核糖体样颗粒及不同发育阶段的病毒前体结构组成的包涵体,大小不一多见于胞浆边缘处,有的尚有界限膜。核旁可见有局灶性空泡病变区,间以微丝及扩张的RER,有的含有病毒前体结构。细胞  相似文献   

3.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多种纯度高、专一性强的单克隆抗体。我们应用透射电镜检查不同实验室来源的10份融合前小鼠骨髓瘤细胞系(SP_2/0,SN—1)和4株杂交瘤细胞(T—17—3,A—9,B—10,C—8)发现上述细胞内均含病毒颗粒。在胞浆内,病毒颗粒聚集在粗面内质网池中。成熟病毒颗粒呈圆形或长圆形,偶见哑呤状或花瓣状,直径约100nm。病毒核衣壳中心透亮,外周致密,呈环状或不全环状(图1)。有处粗面内质网呈现局部增厚和病毒芽生图象。偶见核膜间隙内含病毒颗粒。此种病毒颗粒的形态结构特点类似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中的A型肿瘤RNA病毒。在细胞外和细胞间隙中还可查见散在或成群的球形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了猴艾滋病D型逆转录病毒(SRV—1)接种实验猴前后,有相同形态学特征,描述了培养细胞内外,有五种形态的病毒颗粒;(1)偏心位置核心病毒颗粒;(2)锥形或棒形核心病毒颗粒;(3)等电子密度圆形病毒颗粒;(4)圆环形核心病毒颗粒;(5)带尾形病毒颗粒。同时描述了病毒出芽释放连续过程和细胞内A型颗粒形态。带尾形病毒颗粒,以前未见有报导。  相似文献   

5.
采用冷冻蚀刻技术研究了GPV、IBRV和NDV等几种病毒的超微结构,初步取得如下结果: 一、在冷冻蚀刻样品中,GPV呈球形(在细胞质内)或近似球形(释放到细胞外),直径约300nm,这与在超薄切片或负染色样品中所见的病毒形态和大小有很大的不同。二、IBRV囊膜的PF和EF面上,均可见到直径5—9nm的膜内微粒。GPV囊膜膜内微粒的数量及其在PF面和EF面上的分布与IBRV不同。细胞质内与细胞外成熟的GPV囊膜的膜内微粒也有明显的差异。三、在GPV毒浆基质中,可观察到由直径5—10nm颗粒的聚集或规则排列形成的弓形、环形、及直径150—400nm大小不等的球形结构。实验结果显示了冷冻蚀刻技术在病毒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尤其在病毒囊膜结构研究中的优越性。对这一技术在病毒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痘病毒可以作为研究生物膜形态发生的很好材料。我们应用冷冻蚀刻技术并附以超薄切片、负染色,细胞表面复型和扫描电镜等技术,对一种复制周期很长的痘病毒——山羊痘病毒囊膜的精细结构和发生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病毒发育早期,毒浆周围出现的弧形膜样结构在冷冻蚀刻样品中呈现出间距为15—20nm均匀排列的二层颗粒;未成熟病毒囊膜为圆形,直径约400nm,因其常常从病毒中部断裂,因而可清楚地显示出病毒周缘仍由二层颗粒围绕;细胞质内成熟病毒囊膜为直径320—340nm的规则球体,其的PF面和EF面上均可见到大量直径为7—10nm的膜内微粒。释放到细胞外的成熟病毒囊膜的PF或EF面仅有少量的膜内微粒,囊膜形态呈不规则的球体  相似文献   

7.
应用铁蛋白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间接法染色免疫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对经Vero E—6细胞从HFRS患者血清中直接分离到的二株病毒(H—8205及H—8278株)的形态作了观察。结果在细胞基质内、胞浆空泡内及细胞外查见为免疫复合物和铁蛋白颗粒或酶反应沉淀物包绕的病毒颗粒,园形或卵园形,平均直径108nm,变化范围50—156nm。颗粒有双层膜结构及表面突起,有的囊膜不连续,有小孔通过,颗粒内部为疏松的细颗粒状及微管状结构。两株病毒在形态上无差别。对照组(包括用正常人血清取代恢复期病人血清的对照)未见到类似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以感染复数大约为3的HSV—3(333株)感染兔婴肾细胞,以不同的时间间隔将细胞固定制作标本供扫描(SEM)及透射电镜(TEM)检查。感染后1小时,SEM显示在整个细胞的表面或细胞的部分表面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吸附,多数为大的,其直径约为200nm(有囊膜)的病毒,少数为小的,其直径为100nm(无囊膜)的病毒。颗粒均匀分布或积集成簇。这种分布状态在感染后2小时及4小时的标本上均可见到。但是在感染4小时已经变圆的细胞的核上区仅有少量散在的颗粒,而在其核周区则见大量颗粒。在感染16小时的细胞表面膜出现大小及形状均不规则的孔洞,说明细胞遭到破坏,许多细胞及其胞核甚至解体成为碎片。有少量的病毒颗粒出现在孔洞的边缘或碎片之间或附着在破碎的细胞膜上。TEM亦见到两种病毒颗粒,有膜的(多数)及无膜的(少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皮肤疱疹病毒感染的电镜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电镜观察疱疹病毒(HV),为临床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并进一步研究人皮肤HV感染的组织病理变化及形态特征。方法: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新生儿皮肤活检组织超薄切片。结果:表皮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纤维内均可观察到病毒颗粒,感染病毒的细胞有明显的形态学变化;成熟病毒颗粒直径约150-160nm,核衣壳直径约100-110nm。核衣壳的核心可分为空心型、颗粒型和致密型三种;郎格罕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结论:HV可感染皮肤多种细胞及神经纤维;郎格罕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可能在限制病毒复制和阻止扩散中起重要作用;电镜对病毒疾病的诊断和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1983年作者用多价抗体—免疫电镜法从23例秋季婴幼儿胃肠炎病人粪中检出3例小双壳腹泻病毒(SmallDouble Capsids Diarrhea Virus SDCDV)。测算205个SDCDV颗粒的直径为32.1~36.7平均34.1±1.1nm。外观呈球形,由核心和核壳组成,无包膜。核心大而明显,有的如蜂窝样。核壳内层厚、外层薄。壳粒为点状和杆状,似辐条,与外核壳相连成“T”形,有10~16个。与有关病毒的形态作比较表明:(1)与小呼肠孤病毒、小轮状病毒和“Fuzzy—Wuzzys”相似但不尽相同,从核心、核壳和壳粒形状可加以区别;(2)与轮状病毒和呼肠孤病毒虽都有双层核壳,但其大小仅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尖锐湿疣疣体细胞和病毒的超微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确切的形态学依据;评价电子显微镜诊断尖锐湿疣的价值。方法: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尖锐湿疣组织超薄切片。结果:疣体上皮棘细胞、基细胞明显增生,可见成群的挖空细胞和肿胀坏死细胞。在少数感染细胞核内可查见呈晶格状排列或散在分布的人乳头瘤病毒颗粒(HPV)。结论:查见病毒颗粒对尖锐湿疣有明确诊断价值,但阳性率较低;上皮细胞增生性改变结合典型的挖空细胞对尖锐湿疣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H—18细胞系由我国一例正常人外周血分离出的B淋巴细胞培养成株。经免疫荧光及免疫酶标光镜检查发现该细胞EB病毒壳抗原(VCA)阳性,如用正丁酸钠及巴豆油等病毒激活剂处理后,大量细胞(30—40%)显示VCA阳性。分离出的病毒可使体外培养细胞转化。用正常H—18细胞为对照,经正丁酸钠(4mM/ml)及巴豆油(500ng/ml)处理H—18后12,24,36,48,72小时的标本用国产DXB 2—12电镜观察。发现正常H—18细胞超微结构与正常人B淋巴细胞有很大差别。大小不一,核很不规则,核比例大,且几全部由常染色质组成。为分化很差或为转化的淋巴细胞。个别细胞内可见EB病毒之核壳体及其形态发生过程,证明该细胞带有EB病毒并进行病毒的复制。经正丁酸钠及巴豆油处理后12小时,部分细胞可见病毒大量复制。随时间的延长逐步增多,至72小  相似文献   

13.
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外周血大单核细胞内应用免疫荧光法可以检测到EHF相关抗原,也能分离到EHF病毒。但尚未见到有从外周血细胞中直接检出EHF病毒的报导。本文应用透射电镜在复查所采集的7例EHF早期病人外周血细胞的超薄切片中发现两例血样品的单个核细胞中含病毒颗粒。EHF病人血细胞胞浆内所查见的病毒颗粒呈园形或卵园形,有包膜,包膜表面微突不完全,毒粒直径大小差异较大,大的在110—160nm,小的仅60nm,有的病毒还带有小尾(图1—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用透射电镜观察了32例子宫颈癌,6例宫颈湿疣和2例外阴疣的超微结构,同时以~(32)P-dCTP标记的HPV 16 DNA为探针,检测了宫颈癌活检组织中的病毒DNA相关序列。电镜下,生殖道疣各例均可见典型凹空细胞病变,细胞核内的核小体,染色质之间颗粒,染色质周围颗粒显著增多。核酸杂交显示23例宫颈癌组织中存在病毒DNA相关序列。杂交呈强阳性及中强阳性组织中的癌细胞核中的核小体明显多于弱阳性及阴性标本。。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经含人反意(antisense)N-ras cDNA顺序的假型逆转录病毒(pseudo-type retrovirus)转染,首次上清感染、多轮上清感染的人鼠双嗜性(amphotropic)辅助细胞PA317和小鼠单嗜性(ecotropic)辅助细胞φ2,在细胞中均见有该逆转录病毒存在。多轮上清液感染的细胞中所观察到的病毒颗粒数多于首轮感染的细胞。其结果与上清液中病毒滴度提高的结果一致。对照组细胞中未见有病毒颗粒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免疫电镜包埋后技术研究了类β-内啡肽物质在两栖类胚胎表皮细胞中的定位。观察到类β-内啡肽物质主要分布在胚胎表皮外层细胞的外缘部位。除在囊泡状结构内含物上、囊泡壁以及附近,在细胞卢的外缘和细胞外分泌物上也都观察到金颗粒的分布。认为,类β-内啡肽物质在表皮细胞中,首先集中在外层细胞的囊泡状结构内,然后释放到细胞外。  相似文献   

17.
关于昆虫颗粒体病毒侵染鳞翅目中肠柱状细胞的报导很少。一般认为此处很少见到感染,而且感染也限制在少数细胞中,同其它的感染组织相比,病毒的活性很低,而且不产生包涵体。 Robertson(1977)观察到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在病虫中肠柱状细胞中有增殖现象,所形成的核衣壳能获得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细胞表面特异蛋白质的分布,铁蛋白、乳胶颗粒、胶体金甚至病毒颗粒一度都曾作为扫描样品的标记物。但目前最有潜力并表现出巨大优越性的无疑是新近发展起来的胶体金标记技术。我们用直径20nm的蛋白A—胶体金和抗水泡性口炎病毒(vsv)表面膜蛋白(G蛋白)的抗体及抗辛德毕斯病毒(sbv)表面膜蛋白(E_1和E_2蛋白)的抗体,按常规免疫标记并经过我们实验室改进的方法,分别标记了VSV和sbv感染的BHK-21细胞或鸡胚成纤维细胞,经固定和临界点干燥后,镀以厚度约为50A的1金膜,在Hitachi S-570扫描电镜下观察。  相似文献   

19.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比观察正常成人及癌变大肠黏膜游离面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正常人结肠与直肠黏膜对比,后者的肠腺开口处较低陷,腺管的管周界较难区分,上皮中杯状细胞少且其顶浆分泌泡较小,腺管开口内常附着巨噬细胞;癌变大肠黏膜表面与正常对比变得非常不平整,细胞大小不一,肠腺明显增多,腺管共壁现象明显,杯状细胞相对减少,且细胞顶部质膜有局部特异性。扫描电镜观察法对诊断正常及癌变大肠黏膜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前,我们曾发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可诱导大量对松胞素B不敏感的微丝,而且病毒的释放与微丝结构有某种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用整装电镜技术对细胞骨架与成熟病毒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地探讨。将牛肾次代细胞培养在敷有方华膜和鼠尾胶膜的金网或镍网上,接种病毒24小时后,在室温下用戊二醛和锇酸固定细胞,并用醋酸双氧铀染色1小时,再经脱水和临界点干燥后,于日本JEM—200CX电镜下观察,加速电压200KV,同一视野以8度之差,拍摄二张照片,用于立体视镜观察。正常牛肾细胞的边缘,细胞质膜完整,骨架系统层次分明,线粒体等细胞固定在细胞骨架网络上。在IBRV感染的细胞中,细胞骨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层次减少,微丝束增多,分布似乎更有方向性。许多区域细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