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双线性单自由度体系(SDOF)在地震作用下弹塑性位移与弹性位移之间的关系。对大量地震动记录下的弹塑性位移比进行了统计分析,考虑了场地土情况、震级、震中距以及滞回特性等多种因素对均值弹塑性位移比的影响,得到弹塑性位移比的回归公式。分析结果显示,场地土情况对弹塑性位移比的影响比较明显;震级、震中距以及结构阻尼对弹塑性位移比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而在短周期(<0.3s)阶段,滞回特性尤其是捏缩效应对弹塑性位移比的影响很明显。  相似文献   

2.
刘成波 《山西建筑》2011,37(12):39-40
通过对PKPM电算结果的周期和周期比、弹性层间位移角和弹性层间位移比、刚度比、刚重比、剪重比几个反映结构整体性能的参数的分析,从而对结构整体合理性做出了合理判断。  相似文献   

3.
马良  周兆军 《山西建筑》2007,33(34):86-87
针对平面布置不规则结构的规范相关条文,利用PKPM软件建立一系列平面布置不规则结构模型,探讨在一定高度条件下,不同扭转刚度对位移比参数影响的统计规律,为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位移比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弹性位移比谱是估计工程结构非弹性位移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以大量的地震动记录为基础,研究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位移比谱的特征,同时考察场地条件、峰值地面速度与峰值地面加速度比(PGV/PGA)、峰值地面速度(PGV)和最大增量速度(MIV)对近场地震动位移比谱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场地震动的脉冲作用在0.2~1.5 s的周期段对位移比谱的影响最大,在此周期段,位移比谱增大了近20%左右;在其他周期段,近场地震动的脉冲作用对位移比谱的影响不明显.通过研究不同地震动参数对近场位移比谱的影响发现,峰值地面速度与峰值地面加速度比(PGV/PGA)是影响近场地震动位移比谱最大的参数,场地条件对近场地震动位移比谱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周期比和扭转位移比是多高层结构抗震设计常用的控制指标,但无法真实反映大跨度结构平面布置规则性及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内力特征。为此,以单跨排架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考虑其屋面结构面内弯曲刚度小等特点,根据控制平面布置规则性要求的本质目的,即控制抗侧力构件侧移的均匀性,提出判断其平面布置规则性的两个指标——广义扭转位移比和剪力-刚度匹配指标。探讨了两个指标在各种参数下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两个指标的函数关系,划定了基于广义扭转位移比的结构平面布置规则性限值。结果表明:广义扭转位移比和剪力-刚度匹配指标能更合理地表征地震作用下,单跨排架结构的响应特性;按照两个指标,排架结构平面布置规则性不但取决于抗侧力构件的布置、质量分布,也取决于结构面内弯曲刚度及平面弯曲变形大小。  相似文献   

6.
以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例,介绍了地基基础设计要点,从结构平面布置、主要计算参数、消能减震措施、位移比、周期比参数等方面,对上部结构的整体计算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更快地使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结构模型达到满足规范要求的周期、振型、位移角、位移比和轴压比等参数,文中详细论述了剪力墙结构体系优化的简化过程,在采用GSSAP软件进行剪力墙结构的计算时可以获取更好的计算速度,获取较好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8.
判别结构扭转不规则的位移比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幢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表明,用CQC法计算的结构位移比有可能误判结构的扭转规则性。提出了三种计算结构位移比的补充方法,即第一振型法、弹性时程分析法和推算平面端部位移法。用推算平面端部位移法计算了一组偏心程度不同的算例的位移比,提出了与CQC法及规范位移比限值有较好线性相关性的判别扭转不规则的位移比值。  相似文献   

9.
对深圳市近期发布并于2021年7月1日实施的深圳市《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JG 98-2021》的相关规定条文进行了探讨,包括层间位移角、剪重比、轴压比等。提出了对深圳市近期实施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位移比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控制扭转的一个重要参数——位移比进行分析,推导出位移比与偏心距和周期比之间的关系,并结合PKPM建模分析进行验证,最后提出调整位移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简要地介绍了规范对位移比、周期比的规定,根据作者多年设计工程经验,对位移比、周期比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强调了控制扭转变形的重要性,并列举了位移比、周期比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程序操作及在实际设计中常用的一些控制周期比、位移比的方法,文章最后列举了在实际设计中,位移比、周期比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物高宽比限值、结构刚度与侧向位移限值、转换层上下层刚度比、水平加强层的作用与设置、轴压比限值与短柱、端部暗柱面积的取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田小霞 《城市建筑》2014,(11):88-88
本文以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某高层建筑结构为实例,从如何控制结构的最大弹性位移角、扭转效应,位移比等结构计算参数出发,说明在高烈度区的结构选型与布置方法,并提出了工程设计中所采用的抗震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14.
堆积层滑坡加卸载响应比动力学参数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分析堆积层滑坡的物质组成和失稳动因的基础上,运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基本原理,首次提出了将降雨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作为滑坡的加卸载参数,相应平均位移速率的变化值为加卸载响应参数,由此所确定的位移加卸载响应比作为堆积层滑坡的位移动力学参数,并根据堆积层边坡位移动力学规律论证了该位移动力学参数在滑坡预测预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分别以三峡库区新滩滑坡和黄腊石滑坡为实例,运用加卸载响应比参数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与预测.评价与预测结果与滑坡稳定性演化规律相吻合.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了加卸载响应比是一种有效的位移动力学评价参数,可以运用该参数对堆积层边坡稳定性及其演化趋势进行评价与预测.  相似文献   

15.
基于延性和位移的剪力墙结构设计理论,以悬臂剪力墙为例,介绍了基于延性和位移抗震剪力墙的主要设计方法和理念.并结合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2)>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比较详细的解释了抗震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设计意图.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后残余位移及结构整体特性对其影响,首先对3个楼层数不同的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结构进行静力推覆分析,得到结构第一模态推覆曲线及相应等效三线形推覆曲线,进而基于等效推覆曲线获得结构整体的屈服后刚度比和下降段刚度比。其次,通过对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结构在3个地震动强度水平、22条地震动记录输入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分别计算得到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并分析结构整体特性如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屈服后刚度比、下降段刚度比等对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的影响,以及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影响明显,同一地震动强度水平下,两者均随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结构屈服后刚度比的增大和下降段刚度比绝对值的增大,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也增大,其离散性也随之变大。与上部楼层相比,高强度水平地震动下非线性发展较为充分的结构下部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对板式转换高层结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的影响。考虑到转换板自身大质量和刚度的影响 ,首次提出对转换层上、下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和层间位移角比的“双控制”概念。给出了七度抗震设防区 ,双控参数的取值范围 ,供工程设计及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主体结构基础隔震的多自由度主次结构体系可简化为二自由度分析模型 ,对简化模型推导了主、次结构的相对位移放大系数计算公式 ,分析了主、次结构的质量比、阻尼与固有频率等动力参数对主、次结构位移反应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以控制结构变形为目标,将上部结构刚度与隔震层刚度的比值定义为隔震刚度比,作为反映上部结构与隔震层协同变形特点的指标。假定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沿高度为矩形分布,在一般结构单质点简化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隔震结构动力分析的等效简化方法。进一步分析双自由度等效模型的刚度影响和动力特性,以隔震刚度比的形式解释了结构位移需求、位移分配函数以及隔震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基于抗震性能,推导出结构位移需求与周期关系式、临界隔震刚度比表达式、最大和最小隔震刚度比限值表达式。选取不同结构高度、地震烈度、阻尼条件等计算了上部形式为框架、框-剪、剪力墙结构的三类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隔震刚度比限值。结果表明,一般隔震结构的隔震刚度比限值不宜小于4,低多层隔震结构主要由最小隔震刚度比控制,高层隔震结构在特定条件下需要满足最大隔震刚度比限值。计算结果整理成表格可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系统分析降雨型堆积层滑坡位移与失稳动因与机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卸加载响应比理论的基本原理.将降雨量的变化作为滑坡的卸加载参数,相应平均位移速率的变化值为卸加载响应参数,由此确定的位移卸加载响应比作为位移动力学参数,根据堆积层滑坡位移动力学规律论证了该位移动力学参数在滑坡预测预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建立卸加载响应比预测模型.以新滩滑坡分析为例,运用卸加载响应比预测模型对新滩滑坡关键部位监测点A3、B3进行了卸加载响应比计算,发现这两点的卸加载响应比时序曲线均在失稳前发生突变,其突变时间与边坡实际失稳时间完全吻合.上述研究结果证明了卸加载响应比理论是可以应用于堆积层滑坡中短期预测预报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