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顺延山峦与河流脉络调查分析古都遗址为研究思路,探讨以地理景观分析并规划形成的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地理格局网络。研究表明:南京应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为骨干,保持山体轮廓的连续性,河流水网的完整性;以自然山水地形为纽带贯通各自相对独立的历史遗迹;以明朝城垣、历史街区为网络,以及分散在各地的重点建筑保护范围,构成完整的古都风貌保护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南京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与长江的自然变迁密切相关,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古都城市格局,目前规划中没有将古都风貌保护作为地理环境系统中的对象来研究,缺少对产生历史城市的自然环境变迁分析,没有顺应自然河流网络和连绵山系查寻历史上的城市遗址,缺少相应的从地理学角度研究的自然风貌保护规划。南京有著名历史地貌“虎踞龙蟠”之称的钟山、石头城,市郊有长江,市内有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等历史河流湖泊。宁镇山脉地貌西段的3个分支形成南京地理格局,古代在西、北、东3面连绵山脉环行形成有2道山岭屏障,尤其是石头山,虎踞长江边,军事战略地位重要。南京地区新石器遗址主要是分布在秦淮河与金川河沿岸。这二条河是长江的支流,也是形成南京丘陵地区冲积小平原的河流。明朝以后居民开始向长江沿岸发展。天然山水地形造就南京多次成为中国历史上位于南方的古都。即使不作为都城时期,也是持续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如何在建设现代化城市同时也保护自然环境景观?如何使古都面貌在城市空间内仍然继续体现?这是迫切值得研究的问题。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化遗迹与自然地形融合,以至今日依稀可寻,今日南京城市规划应该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3.
姚亦锋  朱诚 《中国园林》2006,22(2):15-20
自然地理格局对于古都景观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南京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素有“虎踞龙蟠”的赞誉,成就了南京城多次被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探讨特定地理环境系统中的古都风貌格局保护规划,目的是将自然平衡和社会发展需要安排在景观空间格局配置之中,形成保持整体环境的自然景观网络,进而把风景和城市景观的概念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南京具有独特的山川风貌和文化遗产,其现代规划建设应该做出特色。  相似文献   

4.
北京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成为都城,其依托的"地理空间"对于其起源和变迁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论文研究地理空间的脉络结构及其对于历史时期城市的重要影响作用,认知历史城市景观系统,明晰地理景观文物价值.以多尺度空间方法辨析地理与城市格局之间相互内在关联,探寻现存山脉河流之中的城市历史景观格局、时空演替和变化轨迹,揭示其城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
基于信息论和分形几何学下的景观指数为人们提供了匹配景观系统复杂过程与格局的直观表征手段,极大增强了人类认识景观格局的能力。文章运用关键词分析法与文献统计分析法,旨在探索基于景观指数的景观格局研究进展。文章首先对景观格局与景观指数的概念源进行了阐述,其次综述了基于景观指数的景观格局研究现状,最后从4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基于景观指数的景观格局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景观生态格局法在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生态学及其相关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本文尝试在对营口市水源镇生态词研的基础上,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析水源镇土地的生态要素,在其基础上构筑了水源镇的生态特色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7.
倪凯旋 《规划师》2013,(9):118-123
景观生态学的尺度理论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是研究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及村庄规划建设的有效技术方法,而按照尺度理论,村域尺度是乡村生态规划、土地利用管理和村庄建设控制的关键尺度。郑州市西南部生态带区域内的村庄规划通过分析景观指数的内涵与特征,选择景观形状指数(LSI)、斑块密度指数(PD)和边界密度指数(ED)实施乡村生态格局优化的预案研究,并提出可作为该地区乡村规划编制、方案评价和建设管理依据的景观格局指数的优化值。结果显示,景观生态学的尺度理论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于保护乡村生态格局并适应村庄发展建设需求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秋  贾玲利 《城市建筑》2022,(17):180-184+19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发展需求。传统村镇聚落是风景园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乡村文明发展程度与城市相比较为落后。从传统的自然景观模式中探索村镇聚落景观布局的形成机制有利于指导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的竹艺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探讨竹艺村的村镇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的特征。在梳理竹艺村选址、地理景观组合、道路系统、水系、建筑布局等方面现状的基础上,将其与传统方位布局中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传统方位布局空间模式对竹艺村的选址与自发性规划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9.
南京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之初步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胡勇  赵媛 《中国园林》2004,20(11):34-36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景观分维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标对南京市主城区范围内的城市绿地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城市绿地景观总体表现为绿地斑块分布不均衡,景观结构不合理,破碎度较高,分维数较低,综合评价得出,绿地景观格局较好的有玄武区和建邺区.最后针对南京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有助于南京城市绿地建设更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朱雪  李晖  赵凯 《云南建筑》2008,(6):42-45
基于GI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原理.以典型高山峡谷城市-福贡县城区为研究区域.在福贡县城总体规划前后的“土地利用图”基础上,分析了规划前后城市用地的号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按照规划的布局.福贡县城区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减小,景观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城市整体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洛阳古代都城的选址体现出中国传统营城中自然和人文协调共生的生态智慧,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不断适应人类的发展、迁徙,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智慧的结晶。通过历史文献和图像解译即舆图、历史地图、考古报告和遥感影像的信息叠合,结合相关学科研究洛阳古代都城选址响应自然环境的内在规律。结果显示:洛阳古代都城选址不仅需要考虑都城因水而兴,社会文明因水而就的原则,更需要考虑洛水泛滥的威胁;伊洛河交汇位置、洛河泥沙含量、土地肥力及气候的变化对都城选址的影响均体现了古人善于利用自然地势防御、调适气候及交通组织等的生态智慧。对洛阳古代都城选址如何响应自然环境的生态智慧进行更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不仅可以为今天古都的合理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更可以为未来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因其大遗址、古墓葬、地下埋藏文物特别丰富等,在城市的发展与保护问题上矛盾更加尖锐。通过对城市特征和地下空间特性的研究,探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的意义,进而总结出地下空间的利用原则及地下空间规划的方法,并应用于洛阳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中,希望能够为我国其他同类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积累一些有价值经验。  相似文献   

13.
张进帅  马晓 《华中建筑》2011,29(12):120-123
在人性化的视角下,探讨目前大学校园规划中出现的建筑体量过大、交通机动化、外部空间设计“重形式、轻人文”等问题,并通过对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老校区校园规划及其历史建筑的分析,挖掘出南京近代大学校园规划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注重空间围合和轴线对应、宜人的空间尺度、以人为本的交通空间、尊重场地内外的环境和历史文化背...  相似文献   

14.
南京民国文化是南京历史上三大文化之一.其城市建设更是具有全国性意义,在中国文化史上起到承前启后、融贯中西的作用。通过大量对现存民国时期建筑、道路和功能分区的调查,对城市风貌各微观要素做出实际评价。运用国际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的准则,评价民国历史风貌保护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应该注重现有规划中忽视的可视性、可达性、可意象性、元素符号和控制区界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周岚  童本勤 《规划师》2005,21(1):40-42
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工作分为“总体纲要阶段一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成果汇总协调阶段”,经历了“先整体后分区再整体”的过程,采用了加强前期专题研究、重视现状调查、注意与各方沟通等方法。其技术重点在于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准确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低碳视角下的城市产业发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化水平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当中,以解决碳排放问题是当前全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而在城市碳排放的内部结构中,生产性碳排放无疑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最重要的调整对象。本文根据南京市2000年以来的生产性能源消耗情况,对近几年南京的生产性碳排放总量进行了估算,并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南京生产性碳排放居高不下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借助现有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政策创新等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阐述了新农村规划背景下山东古村落活态景观发展状态,对发展问题以及新农村形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山东古村落活态景观的可行性发展提出了“灰构意向”的新理念,结合部分实例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