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陶粒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方法进行6根陶粒混凝土梁和2根普通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试验,分析陶粒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的破坏特征,提出了陶粒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并将试验实测值与公式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基于陶粒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试验数据,按照目标可靠指标的要求,提出了陶粒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对该计算公式进行了可靠度分析.结果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试验实测值与公式计算值的比值是1.064;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可靠指标为4.966.结论笔者提出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用来计算公路桥梁中陶粒混凝土梁的承载力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型钢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理论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介绍型钢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两部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中有关型钢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理论,并结合型钢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试验数据和工程实例对两部规程中的型钢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对比分析结果,提出了工程应用时两部规程的选用原则及其适用范围.在两部规程没有按现行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的要求进行修订之前,基于该统一标准对结构可靠度的要求,提出了现阶段使用两部规程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由角钢和缀板焊接而成的空间钢构架替代传统绑扎钢筋骨架形成空间钢构架混凝土结构构件。为进一步研究空间钢构架混凝土梁的斜截面受剪性能,采用Abaqus软件,建立空间钢构架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性能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空间钢构架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性能进行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空间钢构架对混凝土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有利,随着剪跨比的减小、配箍特征值的增大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提高。基于已有的试验研究和模拟分析,采用极限平衡原理,考虑空间钢构架的有利作用,建立空间钢构架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公式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可以作为空间钢构架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不同剪跨比情况下机制砂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无腹筋梁的斜截面开裂形态与开裂剪力、斜截面破坏形态和受剪承载力.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无腹筋梁斜截面开裂剪力和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预测分析.采用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规定的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机制砂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无腹筋梁的斜截面开裂剪力和受剪承载力随剪跨比的增大而减小,可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无腹筋梁的相应计算公式进行预测分析和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5.
根据《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中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的计算假定,分别利用其中的简化公式和精确计算公式计算型钢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承载力。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对该规程中框架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的计算精度进行评定,分析了其适用范围,并提出适用范围更广更精确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各国混凝土梁的斜截面抗剪试验结果,对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与美国ACI318M-05规范的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对最大和最小配箍率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美国规范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保证率比中国规范大,且两国规范公式保证率的差距随配箍特征值的增大而增大。通过比较得出,中国规范受剪承裁力计算还存在一止匕不足之处.需要讲一步旁善.  相似文献   

7.
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多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有关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特性和承载力计算公式,根据大量试验数据,在可靠度相同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混凝土和钢筋的抗剪承载力后,提出了一般受弯构件与深受弯构件统一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首先对日本和欧美等国外有关型钢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规程进行了介绍,并结合我国现有的关于型钢混凝土结构的两部规程《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97)及《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J130-2001)的编制背景和依据,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重点对两部规程中有关型钢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抗弯、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的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型钢混凝土梁承载能力的计算实例,对两部规程的应用方法、计算步骤和计算结果作了比较分析。可为两部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规范》(JTG D62-2004)第5.1.1条的规定、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的试验成果和《统一标准》(GB/T50283-1999)的规定,对《规范》中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该计算公式中使用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欠妥当的,且该计算公式的可靠指标计算结果不符合《统一标准》的规定.同时以与现行《规范》中的计算公式相协调以及满足《统一标准》中目标可靠指标的要求为原则,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分析表明,建议的计算公式满足《统一标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根据<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中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的计算假定,分别利用其中的简化公式和精确计算公式计算型钢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承载力.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对该规程中框架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的计算精度进行评定,分析了其适用范围,并提出适用范围更广更精确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着重对我国现有的两部型钢混凝土(SRC)结构规程《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97)及《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中关于型钢混凝土(SRC)偏心受压构件、剪力墙和梁柱节点的承载能力计算理论和构造要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型钢混凝土(SRC)偏心受压构件和梁柱节点承载能力的计算实例,对两部规程的应用方法和计算步骤作了详细的说明;还对两部规程中关于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要求进行了比较分析。为两部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的实施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52根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了轴压比、剪跨比和钢纤维含量特征值对柱正截面和斜截面的受力性能影响.提出了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的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可供设计应用和修订相应规范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碳维纤复合材料(CFRP)加固初始损伤钢筋混凝土梁的性能,进行了17片试验粱的加载试验。结果表明:腐蚀损伤、预加载损伤对CFRP加固试验梁的性能影响不大;同时黏贴纵、横向CFRP加固对试验梁的极限承载力提高效果显著;CFRP的加固作用主要体现在梁开裂以后的工作阶段;有腐蚀和预加载损伤的CFRP加固试验梁的荷载一挠度曲线接近双直线的折线形状;梁的承载试验结果略高于按照中国《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46:2003)中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的结果;出于安全考虑。CFRP加固损伤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公式可参照该规程,并引入合适的折减系数。  相似文献   

14.
层布式钢纤维-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通过力学性能对比试验,研究了层布式钢纤维和聚丙烯腈纤维的混杂应用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层布式钢纤维—聚丙烯腈混杂纤维明显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弯拉性能,显著改善了混凝土的延性和弯曲韧性。  相似文献   

15.
钢筋混凝土无腹筋简支梁的抗剪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收集到的集中荷载作用下无腹筋简支梁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了集中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无腹筋简支梁受剪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定量评价了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公式、美国ACI规范公式、以及其它两种无腹筋梁受剪承载力公式对无腹筋梁抗剪内在机制反映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已有试验数据的分析,探讨了集中荷载作用下纵筋率对钢筋混凝土无腹筋简支梁受剪性能的影响,着重在极限承载力和破坏形态方面。在研究了纵筋率影响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规范的抗剪承载力确定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与裂缝计算公式的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法,按荷载效应的不同比值。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1)中受弯构件的挠度、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进行可靠度分析。结果表明,《规范》公式的可靠性水平大体上可以接受.但对于承受恒载为主、变形不可逆的情况,公式的可靠性水平偏低,应适当提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JC法对66根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规范)计算矩形截面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公式的可靠性指标届。然后,将规范公式计算的可靠性指标与三折线法和最小体积用钢量法计算的可靠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规范公式计算的可靠性指标口值大于3.7,满足要求。而且,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规范公式所对应的口值更大,说明采用规范公式计算矩形截面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时,具有更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