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极-生物膜法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用电极-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方法,得到了该方法的最佳工艺条件,即C/N比为3,温度为35℃,电流100mA,HRT8h。考察了该方法在不同进水负荷下的处理能力,结果表明:当在进水硝酸氮负荷≤30mg,L时,在HRT8h内均可取得93%以上的总氮去除率,而且随着负荷的升高,总氮去除速率升高。同时,经实验得到应用时的最经济碳氮比(C/N=1.07)。最后,地下水应用实验说明:该方法可以高效、彻底、清洁、经济地去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氮。  相似文献   

2.
电极-生物膜法去除硝酸盐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电极生物膜法处理含硝酸盐氮的废水,结果表明:在碳氮质量比较低(m(C)/m(N)为1)的条件下,电极生物膜法比单纯生物膜法有更高的反硝化效率;无外加有机物(m(C)/m(N)为0)时,间歇式反应器比连续式反应器有更好的脱氮效果,更能有效地控制亚硝酸盐氮浓度。  相似文献   

3.
傅振鹏 《安徽化工》2011,37(2):68-72
电极生物膜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水处理技术,具有处理费用低,去除率高,效果稳定,易于控制等优点,在处理低浓度硝酸盐氮污染的地下水和饮用水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主要研究了不同的碳氮比和电流强度对反硝化脱氮效果的影响,并对硝酸盐氮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电极-生物膜法反硝化脱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胜  张玉先  杜晓明 《净水技术》2005,24(2):35-38,69
电极—生物膜法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水处理技术。在处理低浓度硝酸盐氮污染的地下水和饮用水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文中对水中硝酸盐氮污染概况及其危害和电极生物膜法研究进展概况作一说明,并对其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一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5.
电极-生物膜法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的城市污水处理中,氮磷等营养性物质不易去除。电极-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反硝化功能,能够大大提高硝酸盐氯的去除率,并能有效脱除磷和其它有机物质,具有出水水质好、占地面积小、污泥浓度高和便于自动控制等优点。作为新型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电极-生物膜法在生物脱氮处理中的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以氢自养型反硝化为基础的电极-生物膜法及其在脱氮处理中的优势;着重从电极材料、工艺布置和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利用惰性阳极电解产氧来促进生物硝化,以开发出更加高效、环保的脱氮工艺提出了新思路:即电解产氧为主,曝气为辅,控制适当的水力停留时间,并主要通过电流调节控制氧水平,实现亚硝酸盐积累;同时利用电解产氢为电子供体进行反硝化,使限氧的硝酸盐型脱氮在BER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电极生物膜法反硝化是一种新型的将电化学法与生物膜法相结合的生物反硝化方法。特别在缺乏碳源时,该法为反硝化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结合国内外对电极生物膜法反硝化的研究发展,系统介绍了电极生物膜法反硝化工艺的影响因素,同时指出该工艺在电极材料的选择、反应器构型设计、电化学和生物膜协同作用的原理与条件优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采用普通阴离子交换树脂(Purolite A 300E)和硝酸盐选择性离子交换树脂(Purolite A 520E)处理受硝酸盐污染的模拟地下水,通过树脂床层的水流速度越慢,相应的穿透体积越大;用氯化钠水溶液再生饱和的离子交换树脂时,需要的再生液体积随氯化钠浓度的下降而增加,但实际消耗的氯化钠量却随其浓度的下降而减少,氯化钠适宜浓度在3%左右;当地下水中硫酸盐含量较高时,应采用硝酸盐选择性离子交换树脂,但该树脂比普通树脂难再生;树脂再生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可用SBR工艺进行反硝化脱氮,硝态氮浓度为550m#L的再生废液在SBR池中搅拌反应10h,就能实现完全反硝化。  相似文献   

9.
《清洗世界》2021,37(9)
采用高效的生物反硝化技术去除污水中硝酸盐氮,并研究反硝化菌处理硝酸盐氮废水的影响因素及其处理效果曲线。研究表明,DO、微量元素、pH等因素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合理调控可以有效提高反硝化反应速率。其次,对反硝化过程中各指标如pH、ORP随硝酸盐氮浓度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自养反硝化菌进行污泥负荷、污泥沉降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氢自养反硝化菌处理硝酸盐污染地下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讨论了氢自养反硝化菌的驯化培养方法及氢自养反硝化菌在厌氧条件下利用氢气作为电子供体还原硝酸盐的可行性,试验建立了氢自养反硝化茵生物量的定量方法,每单位OD600相当于水样中氢自养反硝化菌的生物量浓度为491.74 mg·L-1;讨论了硝酸盐底物浓度对氢自养反硝化菌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硝酸盐浓度超过150mgNO3-N·L-1时,反硝化菌的活性会受到抑制;在氢自养混合茵初始生物量25 mg·L-1左右,硝酸盐浓度为100mgNO3-N·L-1以下时,反硝化时间21 h可以达到硝酸盐的彻底还原.  相似文献   

11.
化学催化还原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与生物反硝化相比,化学催化还原法反应速度快,适于分散给水处理,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地下水脱硝方法,该方法以氢气,甲酸等为还原剂,利用适当的催化剂将水中的硝酸根还原为氮气,在反应过程中有可能由于氢化作用不完全形成亚硝酸盐,或由于氢化作用过强而形成NH4+等副产物.故有效提高硝酸盐还原速度的同时控制反应发生的方向是该技术的关键;寻求高效、高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催化剂,探索环境因素对于催化反应的影响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在综述化学催化还原水中硝酸根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对关键影响因素:催化剂性质、水质因素、反应条件、传质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催化材料的功能设计,作用机理和实用化及高效组合工艺的建立和优化方面的研究是化学催化还原硝酸根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从电化学和生物学角度简要阐述了生物膜电极法反硝化脱氮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影响生物膜电极法反硝化的一系列因素,结合国内外研究概况及生物膜电极法存在的问题从电极材料、模型、自动化控制、微生物学、反应器设计等方面对未来科学研究工作的努力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SBR去除废水中的氨氮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介绍了循序间歇式反应器用于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讨论了影响循序间歇式反应的因素.分析认为循序间歇式生物脱氮工艺是一种新的、不需要外加碳源的脱氮方法,并具有操作灵活、能适应多种处理要求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14.
硝酸铵中氯离子含量小于150μg/g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快速、准确,可以实现批量测定。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96%,回收率达到了97.5%~105%,最低检出限达到0.123 mg/L。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用硝酸根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模拟高放废液中硝酸根的方法。对主要共存元素可能存在的干扰及消除和测定体系的选择进行了试验并建立了分析方法。对样品可用工作曲线法或标准加入法直接进行测试。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8%,标准加人回收率为96.8%~105%,可为放射性废物固化试验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危害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褐煤、泥炭等天然矿物吸附剂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吸附剂再生等问题,并对吸附法修复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发展前景作进一步展望.认为天然矿物由于廉价易得,用它来吸附地下水中重金属的研究将会更加活跃,并且吸附剂的再生和二次污染问题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臭氧氧化法除地表水有机物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楼台芳  吴玲 《水处理技术》1995,21(4):219-222
本文阐述臭氧化法除地表水有机物的重要意义,实验结果表明:臭氧氧化有机物的总氧化速率受活化控制,影响氧化率的最高显著因素是温度,其次是pH,接触时间等,臭氧很容易氧化腐植酸,在30℃,pH9.0~10.0,7min内,COD去除率可达60%以上,对邯郸热电厂生产处理也取得良好效果,35℃,pH7.4~7.6,10min内,COD去除率可达67%,可望将臭氧化水处理工艺应用于电厂水处理。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有焦化废水中NH_3-N严重超标问题.研究了循序间歇式工艺(SBR法)对焦化废水中氨氮的去除.通过对硝化菌、反硝化菌的驯化、pH值调节、曝气方式影响因素的考察.表明该工艺对焦化废水中氨氮处理具有显著效果,处理后废水的出水NH_3-N浓度为4.6 mg/L.脱氨率为98%.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多孔硝酸铵产品中包裹剂含量进行了测量。该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准确度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on third phase formation during the extraction of thorium nitrate from zero free acidity solutions by mixtures of trialkyl phosphates. The phosphates used are tri n-butyl phosphate(TBP), triiso butyl phosphate(TiBP), tri sec butyl phosphate (TsBP) and tri n-amyl phosphate(TAP).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mall additions of a homologous phosphate can alter the Limiting Organic Concentration (LOC) above which the third phase formation takes place and thus can be advantageously utilised. Use of mixtures of the trialkyl phosphates as extractant can thus obviate the need for adding modifiers such as alcohols to the organic phase for avoiding third phas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