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22,(3):447-451
甲学沟泥石流属暴雨一沟谷型稀性泥石流,历史上曾多次爆发泥石流,对下游居民和公路造成危害。在对甲学沟实地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将泥石流沟划分为形成区、形成流通区、堆积区三个分区。研究该泥石流沟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发育特征,查明泥石流的成因机制,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措施,对类似地质灾害的评价及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285-286
汶川地震过后大量的老泥石流被激活,随着潜伏期的过去,雨季来临,松散物源开始重新活跃。通过对锄头沟泥石流的实地调查及现场测量发现,该沟流域面积较大,支沟发育,支沟及主沟后缘比降大,主沟中下段宽缓,泥石流物源主要为崩塌物源,分布于流域中上部和支沟内,泥石流由中上部和支沟启动,汇聚于主沟内,并沿沟道下段堆积,并通过室内试验等手段,还原了泥石流发生时的激发雨量及物源分布特征。震后极震区泥石流的具有物源类型丰富、易发程度高、激发雨量偏小和支沟群发等特点,该沟泥石流还出现了堵溃型泥石流现象。  相似文献   

3.
郭剑 《四川建筑》2014,(2):104-105,102
堡城河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泥石流,特别在1998年以来每年汛期暴发泥石流,严重威胁佑君镇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根据调查分析,堡城河泥石流属暴雨沟谷型泥石流,且有充足的物源及有利泥石流的自然环境条件,遇持续暴雨极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4.
郭剑 《四川建筑》2014,(1):73-74
巫木河泥石流沟域由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个部分组成。根据调查分析,巫木河属暴雨沟谷型泥石流,具有充足的物源及有利泥石流的自然环境条件,遇持续暴雨极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建议在监测基础上,采用"拦排结合"的设计思路进一步加长防护堤并修建拦挡坝。  相似文献   

5.
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深启低沟泥石流,历史上曾经有过泥石流活动。考虑到对大坝左岸溢洪道的影响,根据深启低沟泥石流的性质、动力特性及形成条件,预测其暴发规模,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曲 《建筑技术开发》2022,49(18):75-79
通过对冷水江市112处滑坡地质灾害点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出区内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进而开展了区内孕灾地质条件的分析。通过总结、分析,冷水江市滑坡灾害绝大部分为土质滑坡,主要分布于海拔标高200.000~500.000m的丘陵地貌区,灾害集中发生频率的高位时间在每年的5、6、7月。区内滑坡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是人类工程活动和强降雨、持续降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3):471-474
沃绰沟泥石流沟为九龙河左岸的一条支沟,位于四川省九龙县乃渠乡水打坝村沃绰沟组,流域面积7.29km2,主沟沟长4.51km,纵坡降416.9‰。。2011年9月26日九龙县沃绰沟暴发了泥石流,毁坏耕地,直接威胁13户6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并计算了单沟泥石流危险度,对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评价,该沟属于中度危险的泥石流沟。结合沃绰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提出了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8.
连山大桥泥石流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受汶川地震影响,流域内崩滑产生的松散固体物增多,使泥石流易发程度增大。2013年7月,受连续强降雨的影响,该流域内爆发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泥石流。通过对泥石流现场调查搜集的资料,对连山大桥泥石流的发生条件以及动力学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并对连山大桥泥石流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得出如下结论:连山大桥泥石流为暴雨沟谷型泥石流,正处于发展期,表现为极易发、高度危险,在强降雨或余震的影响下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格地罗泥石流沟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境内,为典型高山区沟谷型高频率稀性泥石流,据调查访问,格地罗沟每年均发生1~3次小型泥石流或含高泥沙的洪水,平均每10年就会发生一次一定规模的泥石流。该泥石流形成区流域面积较小,沟道较短,但物源极其丰富,在暴雨时期易发生泥石流,在川西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从泥石流的流域特征、水源条件、物源的启动与转化等方面,采用现场调查、遥感解译等手段研究了该沟发生高频泥石流的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典型沟谷型泥石流沟——四海镇石窑村沟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表调查及资料统计,详细阐述了该泥石流的发育和形成特征,并重点分析了流域内物源补给条件.此外,根据该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预测评价了其最大危险区,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该泥石流沟内物源动力学储量为36.39 × 104 m3,物源类型为沟道冲洪积物、...  相似文献   

11.
杨鹏  彭振斌 《山西建筑》2012,38(24):70-72
为研究蔡达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和分区特征,通过收集工程区附近多年的气象资料及有关区域地质资料,从而对蔡达沟沟谷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泥石流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高强度的暴雨使得泥石流的启动条件得以满足,同时密集的断裂构造及构造运动提供了足够的物源,适合分区的沟床比降,使得堆积条件和势能充分发挥;泥石流各区的堆积、颗粒成分、粒径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分布,且不同区域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北京市延庆地区水泉沟村车道沟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通过泥石流精细调查及资料统计,研究该泥石流发育特征和形成条件,在分析流域内松散堆积物补给特征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了该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进而开展泥石流危险区预测评价,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该泥石流沟内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堆积物动储量为20.79× 1...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对针对松藻滑坡的特点和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概述了滑坡的环境条件,分析,研究了滑坡的发育特征,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预测了滑坡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针对松藻滑坡的特点和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概述了滑坡的环境条件,分析、研究了滑坡的发育特征、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预测了滑坡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2017年"8·8"九寨沟地震对景区泥石流治理工程的影响,利用野外调查、采样测试和对比分析等手段,基于泥石流治理工程损毁的时序、分布及表观特征,分析工程震损类型和机制,提出防治建议和修复对策。结果表明:(1)单体治理工程震损程度分为完好、轻微、较重、严重和损毁5级,占比分别为30%,43%,12%,9%和6%,单沟治理体系震损程度可分为系统性损毁、局部损毁和轻微损毁,占比分别为4.76%,57.14%和38.10%;(2)基于震损与地震的相对时序关系,有直接震害和震后间接损毁2种方式,前者包括震裂破坏和同震灾害破坏,主要受地形条件和工程结构尺寸约束,后者有冲击破坏、磨蚀破坏、绕流破坏等,主要受控于灾害物理特性和动力特征的演化;(3)地震影响最大的间接损毁是多要素耦合作用结果,具有"多因同症"的特点,主要驱动力为流量、流速、容重和漂木含量;(4)震后泥石流治理中,需适当增大动力参数,优化关键结构,预留安全储备,损毁工程的修复需同时满足最小地表扰动和景观保护需求,可采取非开挖加固和功能改造等手段。  相似文献   

16.
孙录政 《安徽建筑》2013,(6):111-112
汶川地震新增了大量的震后松动山体,震裂山体潜在危害性极大,孕育着大量的崩塌。文章主要阐述了震裂山体存在的危岩体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危岩体的几种类型和演化机理。根据裂缝的变形特征将震裂山体危岩体分为:裂开错动型、震裂未动型。地震荷栽和暴雨对震裂危岩体的稳定性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泥石流研究及其他山地灾害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特殊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决定了该区属山地灾害易发区。受自然因素控制和人类活动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较为发育。主要山地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危险边坡及大型堆积体;其次为山洪、水土流失、冻融土流、路基塌陷等。通过实地考察、现场灾害填图、GPS定点、室内航片判读和TM,SPOT卫星图像解译,探讨了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泥石流的分布特征、规律及其他山地灾害的现状,初步分析预测了泥石流的发生规模(峰值流量、一次泥石流流出总量),尝试性地探讨了泥石流堵塞主河(堵河高度、回水范围)及其可能发生的二次灾害的定量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初步探讨了山地灾害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相似文献   

18.
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动力机制为主线,对建国后不同时期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原因。经过研究认为,计划经济以来,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国家力量呈现"全面渗透→退场→弱化→回归"的转向,乡村公共空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异化",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走向"复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趋"衰亡",新时期乡村建设中对村民需求的忽视以及乡村文化的丢失,导致乡村公共空间的"迷失"。最后,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9.
唐云  杨斌  李文旭 《山西建筑》2010,36(3):137-138
根据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和稳定性等综合分析,研究了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得出该滑坡天然状态下,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暴雨条件下滑体区雨水汇集,土体重度增加,滑带土进一步软化,抗剪强度降低,滑坡将失稳下滑。  相似文献   

20.
城市老人乡村休闲游为缓解城市养 老压力和提升乡村经济活力,提供了城乡统筹 发展新路径。通过调查具有乡村休闲经历的 杭州老年群体,分析其乡村休闲地实际选择 的基本特征,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影 响机制。结果表明:1-2 h交通圈内依托自然 气候或旅游资源的中低端乡村是城市老人乡 村休闲游的主流选择。个人及行为特征均在 一定程度上对其选择产生影响,其中,身体健 康和亲友相伴对老人长距离乡村休闲起到推 动作用;年龄、经济条件和文化程度与其乡村 消费档次选择密切相关;乡村资源类型选择 受到老人个人和行为特征上的多方面影响。 最后就乡村休闲地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