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面向规划管理需求的城乡绿地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绿地分类研究是绿地系统规划和实行绿地分类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对现行绿地分类标准进行反思以及对当前绿地规划建设焦点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城乡一体的绿地分类:一方面修正现行公园绿地分类,城市建成区内构建"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两级公园体系,突出游憩康乐功能;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细分"其他绿地",加强对市域非建设用地在类型上的管理与功能上的引导,突出生态保护、景观游憩、空间结构控制等核心功能,为完善现行绿地分类标准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对日本近代城市公园绿地历史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许浩 《中国园林》2002,18(3):57-60
城市公园绿地制度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本论文主要考察日本城市公园绿地及其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了其公园绿地体系的特征。从历史上看,日本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有全国统一的配置标准,重视防灾功能,都市公园以小公园为主。本文最后讨论了日本城市公园绿地体系对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绿地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的利用是提高居民身心健康及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为验证城市绿地对居民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以杭州市主城区内所有大于1hm2的绿地为研究对象,在对665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Arc GIS技术分析杭州主城区绿地空间布局,应用似不相关回归方程(SURE)对居民身体健康福祉、心理健康福祉、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游玩绿地频次(游玩次数、停留时间)、在绿地游玩项目、绿地空间布局,以及受访者个体属性和感知等,均会对居民身心健康福祉和满意度产生不同维度和程度的影响,其中,绿地利用程度和地理空间比个体属性和个人感知对居民的影响程度更大。最后,从增加街头绿地数量、合理扩大绿地面积、增加可达性3个方面对杭州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其他绿地”规划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提出的"其他绿地"的编制要求,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界定的概念出发,对"其他绿地""城市绿地"和"市域绿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对"其他绿地"概念做出了明确定位.并存尊重吸收现行与"其他绿地"相关规划成果的基础上,从"其他绿地"规划的指导思想、目的任务和内容深度3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其他绿地"规划的编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标编制相关的城市公园绿地主要规划 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园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在参与国家《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对159个中国城市(含港澳台地区)主要公园类型发展现状的大样本数据分析,提炼相关的城市公园建设主要规划指标,包括公园绿地的面积规模、绿地率和功能分区。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规模多为10~50hm^2,社区公园多为0.1~5hm^2;综合公园的绿地率平均值为75%左右,社区公园绿地率平均值为65%左右。综合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4项基本功能,兼容园务管理、演艺娱乐与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社区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和休闲游憩2项基本功能,兼容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等辅助功能。合理地确定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指标,有利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在提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现象日益加剧,社会群体无法公平享有公共绿地资源,尤其是老年人群体。以北京市主城区133个街道的340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改进公园绿地供给模型,基于供需关系等评价城市公园绿地供给公平性,提出公园绿地优化布局方案。结果表明:(1)改进后的公园绿地供给模型充分考虑了不同公园类型及公园质量。(2)研究区域内46.6%的公园绿地总供给无法满足老年群体需求,区域主要聚集在北京市二环至五环;相比游园、区域公园和市域公园,老年群体享有社区公园绿地供给的机会更多。(3)老年人享有的公园绿地供给未能达到社会正义的底线要求。在海淀街道、上地街道、大屯街道等区域新增公园绿地,提升望京公园、地坛公园等的公园质量是促进绿地公平性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决策提供支持,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城市绿肺"的美称。它不仅可以提供娱乐休闲场地,也能发挥较强的生态效应,公园绿地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安阳市的发展,安阳市的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也逐渐被提升到了重要的阶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选取了安阳最有代表性的四大公园——洹水公园、人民公园、三角湖公园、易园,进行设计特点研究总结,分析安阳公园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对安阳市正在建设以及将要建设的城市公园绿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探究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分布关系及其演变 特征,是促进二者高效协同发展的基础。基于POI及土地利用 数据,借助核密度分析、双变量Ripley''s K函数等方法,以 南京为例揭示了2012、2016、2020年公园绿地、各城市功 能空间的时空关联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公园绿 地、各城市功能空间分布呈现古城聚集并向主城外围扩散趋 势;2)主城区范围内,分别以公园绿地视角观察功能空间、 以功能空间视角观察公园绿地,均呈现逐年减弱的聚集趋势, 且距离阈值、变化趋势双向趋同;3)古城区范围内,城市功 能空间在公园绿地周边聚集,除商业、居住空间聚集强度先增 加后降低外,其余均持续增强,而公园绿地在各城市功能空间 周边呈现逐年减弱的离散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 与城市空间演化理论,为二者高效协同和高品质人居环境营造 提供科学支撑和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园绿地合理的空间分布能有效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亲绿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文章提出以人口密度、多重覆盖服务区覆盖服务次数、服务面积比和服务人口比为指标,通过GIS平台网络分析法对武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后发现:(1)人口密度分布与城市公园绿地多重覆盖服务区分布呈相反分布;(2)城市公园绿地多重覆盖服务区覆盖服务次数与其服务面积比、服务人口比呈反比;(3)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不能反映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合理性;(4)武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在空间分布上不尽合理。文章研究成果可为武安市主城区合理优化公园绿地空间分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牛千  周廷刚 《中国园林》2010,26(4):51-53
城市绿地系统由不同种类绿地组成,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管理系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城市绿地管理方式.绿地管理系统把重庆城市范围内的绿地按照行政区划范围进行划分与组织,根据各区划范围内绿地的权属单位信息进一步对绿地进行二次划分,整个系统采用ArcGIS Server进行架构,使用通用.Net 2005软件开发平台,按照实际的需求进行开发,集成一个强大、复杂的GIS应用系统.利用系统的6大模块对绿地数据进行组织、统计和管理.运用数字化绿地概念实现重庆市绿地管理系统的绿地查询、绿地管理以及绿地统计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方舟  刘骏 《园林》2021,(3):55-62
以重庆沙坪坝老城区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为例,选取31个社区公园和临近的居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路径测算及可视化分析,将步行可达性程度归为高中低3类,并利用地图分类叠加法,从可达性空间分布、路网条件、用地分布3个维度,总结老城区社区公园分布特征,梳理主要现存问题,提出老城区社区公园的布局优化策略,在有限用地范围内寻找...  相似文献   

12.
刘炳熙  田宇  王蕾  许大为 《风景园林》2022,29(10):115-121
城市快速发展可能引发公园绿地供需关系偏离规划目标,导致其供需矛盾日益加重。为探索公园绿地供需差异并解决供需研究尺度的局限性,以500 m×500 m网格为基础研究单元,以公园绿地分级设置要求为阈值,采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Ga2SFCA)法和供需水平测度方法分别分析2010、2018年哈尔滨主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时空分布变化和供需时空差异。研究表明,哈尔滨主城区公园绿地供给水平未达城市绿地规划标准要求,尽管公园绿地面积增多,但不合理的空间配置反而加剧了公园绿地供需失衡,不同区域间公园绿地种类的不均衡性是引起供需空间差异的关键。经进一步推测,建设时期、土地资源、城市规划和市场机制是公园绿地供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供需匹配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策略,为公园绿地供需平衡提供精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靖松  丁丰华  肖云异 《山西建筑》2007,33(20):358-359
介绍了城市公园绿地的分类及说明,从田园城市、绿带、绿道、绿色生态网络等方面对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构建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我国公园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改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公园绿地在降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公园绿地布局以减缓热岛效应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利用辐射传输方程和泰森多边形分析城市热岛情况及公园绿地布局现状,采用P-中值模型结合城市用地规划确定公园绿地布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福州市主城区的整体温度偏高,其热岛范围达城市总面积的11.78%;2)共提取福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47个,总面积为11.11km2,占主城区总面积的4.47%,公园绿地布局总体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3)利用P-中值模型对公园绿地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得出18个公园绿地需要优化,其中包括福州动物园、环南公园等12个一级优化公园绿地,以及屏山公园、琴亭湖公园等6个二级优化公园绿地;4)结合福州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得到50个潜在公园绿地建设点,主要集中于城门镇、盖山镇及新店镇。  相似文献   

15.
节水型园林绿地雨水利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章晶晶 《山西建筑》2009,35(34):178-179
对城市园林绿地用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节水型园林绿地建设的现实意义,探讨了城市绿地雨水利用的途径,并以杭州地区某绿地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把雨水利用与景观营建结合起来,将“耗水型”园林变为“节水型”园林。  相似文献   

16.
李兰昀  郑丽 《城市规划》2013,37(6):47-51
按照国家批准重庆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要求和国务院对重庆城乡总体规划的要求,以新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单独设立"其他建设用地(H9)"用地类别为契机,针对重庆市主城区具有在非城镇建设的广大乡村地区开展必要的特定重要建设活动的现实需求,结合主城区山地多的特殊情况,权衡城市发展需求及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等实际,提出在其他建设用地中类下设立"独立建设用地"小类的设想,并对独立建设用地的内涵、特征、规划控制方法、规划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以期为下阶段主城区独立建设用地专项规划编制及其实施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深入探测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式及影 响因素,是高效协同两者发展、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基础。 结合土地利用、POI等多源数据,借助空间聚类分析、地理 探测器等方法,基于南京主城区街道单元,系统揭示2006、 2012、2017、2020年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 式,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的规模增长滞 后于居住用地,古城区格局稳定,主城边缘变化突出;2)公 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聚集趋势波动性减弱,形成高水平耦 合、低水平耦合、公园绿地主导、居住用地主导4种空间耦合 模式;3)空间耦合受自然条件的核心支撑、规划政策的关键导 向、邻里特征的辅助催化作用。相关规律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 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理论,为城市宜居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 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林广思 《城市规划》2013,37(5):80-84
城市绿地统计存在多种方式。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国家园林城市遥感调查与测试、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中的城市绿地分类、城市地域和人口统计、城市绿地指标计算方式的比较分析,发现上述3种工作中的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绿地面积、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重要指标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其原因是在统计中各系统对于部分城市绿地基本属性的认识不一致,以及统计精度要求不一。  相似文献   

19.
公园绿地规划“公平性”内涵及衡量标准与城市发展水平及居民需求紧密相关,具有较强现实性和动态性,要在规划中准确把控仍是难题。结合不同阶段城市发展背景及现实问题,将公园绿地规划“公平性”内涵分为地域均等、空间均衡、群体平等、群体均好4个演进层次,并对各个层次“公平性”衡量标准加以审视和比较,解析其背后的生成机制,总结其演进特征。最后结合当前城市发展特征对公园绿地规划“公平性”研究与实践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