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无绳通信的技术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观无绳通信的发展,结合作者的科研实践,首先对发展无绳通信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进行了阐述,接着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无绳系统,最后对发展我国的无绳通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4.
5.
在概要介绍DECT,PHS,PACS无绳通信系统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对其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7.
1993年3月,日本NTT移动通信网络公司(NTTDoCoMo)在东京地区首次引入了个人数字蜂窝区(PDC)通信系统,该系统采用的标准是1991年4月由无线电系统研究与开发中心(RCR)颁布的国内统一标准。该数字蜂窝区系统将能解决现有模拟蜂窝区电话市场急剧增长的需求,并能提供灵活和优质服务。本文论述了个人数字蜂窝区(PDC)系统标准化的基本政策、过程和范围。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蜂窝区公用移动电话网的发展蔡伟文近几年来,公用蜂窝区移动通信发展迅速,广东省自1987年底开通移动电话业务以来,已进行了10次扩容工程。业务量、用户数每年均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到今年6月份为止,全省已开通本地用户138504个,漫游用户2273...  相似文献   

9.
为把握蜂窝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TDMA(时分多址联接)数字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建成。根据TIA的D-AMPS标准建立的TDMA数字蜂窝移动电话系统于1992年在北美投入运行。为使该系统的功能升级,业已开发出配备一个数字控制信道的D-AMPS新规范,其主要优势在于新的终端用户性能,通过支持微区来推动蜂窝通信网的演变。在800MHz蜂窝通信频率及PCS(个人通信业务)的1850MHz  相似文献   

10.
11.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码分多址无绳PABX系统用户接口单元的硬件实现和软件控制,并着重介绍了如何利用双端口RAM来实现用户单元与中央控制单元的通信问题和使用交换矩阵来实现无线用户与信道之间的无阻塞交换。  相似文献   

13.
话和数据通信的结合是无线通信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既对无线电话制造商形成威胁,又向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如果电话制造商不采用新的系统结构,他们可能会失去全球范围的无线市场。如果他们和软件平台结盟,则可能打败现在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厂商。在此以前,无线电话制造商一般只为每种电话机型开发一种新的软件系统。这种“一对一”的开发方针,对于仅仅满足话务传输的无线手机来说,还是比较适合的。和老式的文字处理机一样,无线手机过去只是一个可以很好地运行一种程序的硬件。但当电话和数据通信结合起来后,无线产业的状况已经发…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Stratecast公司是全球丰有盛誉的电信咨询公司,其咨询人员和分析人员都是在电信运营公司或设备公司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他们对电信产业的精确预测受到广泛的关注。该公司推出的研究报告Stratecast 2000对今后两年的服务市场、设备市场以及技术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我们编其中的世界通信基础技术发展趋势部分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5.
冯典 《移动通信》1997,21(1):46-49
本文主要讨论无绳电话的通信距离问题,涉及理想通信距离和实际通信距离、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无线与天线匹配、设计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煦 《电子技术》2001,28(1):5-8
文章在开始时对 2 0世纪通信演变过程作简单回顾 ,接着讲到 90年代中期发生的重大转折和国际上对未来通信的重要预测 ,再依次描述 2 1世纪即将形成的通信网结构、光纤传输线路、全光通信网 ,以及蜂窝网和卫星移动通信。最后提出通信建设发展趋势的两个明显标志  相似文献   

17.
张正华 《移动通信》1996,20(2):60-62
本文简要介绍了UNIDEN SPS330TSD/SPS333TSD全双工800MHz集群手机的电气性能、工作原理、常见故障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黄三荣 《电信科学》1999,15(5):25-29
本文详细论述了无绳通信技术的几种系统-DECT、PHS、PACS,中文并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根据移动用户对难网的要求特点,得出无绳技术不宜用作本地移动 系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短波通信组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短波通信正逐渐以崭新的姿态再次回归无线通信领域。文章通过对传统短波通信网络的特点和组网应用现状的分析,尝试探究了短波通信组网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