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全球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空间不均衡关系研究——基于一种多维度的方法论框架全球城镇化理论是国际城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思潮,该理论提出从城镇化进程的角度将全球城乡空间紧密联系起来。单一维度的空间研究不足以充分描述其复杂的相互联系,对社会空间不均衡关系的研究也不能局限于特定地区,而需要建立适应“社会—时空”网络关联特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和多元的社区发展需求对社区规划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具有显著在地化特征和实践导向的社区规划面临来自传统规划技术路线、研究视角和基础理论等诸多困境制约。文章借助社会-空间辩证法视角,总结我国现代居住空间规划模式呈现出从单位制住区和商品房小区的"生产空间"到社区规划的"空间的生产"的重要转型特征,"社会"逐步取代"空间"重新回归生产的目标核心。基于对前一阶段社区规划工作中主要问题的反思,文章结合在北京市海淀区"新清河实验"中社区规划的实践探索,针对空间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发展高度不均衡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新型社区规划的核心目标、手段和路径,并将其概括为从"需求导向"到"资本导向"、从"利益干预"到"关系干预"、从"社区建设"到"社区营造"的3个转向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化建设十余年,城镇化进程中,它的存在价值、面临的困境以及发展趋向无不关联且影响着我国当今社会机制与体系的转型。本文借以媒介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权威严肃性大报中“新型城镇化”的报道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解读我国“新型城镇化”这个独特的社会空间在当前社会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社会权关系在其话语场中的博弈关系、相互作用;以及社会各阶层如何作用“新型城镇化”,影响其建构过程及发展态势等问题给予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一、立项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化水平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每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000万人以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间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在推动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中,发挥了战略性作用。然而,城镇化也面临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技术研发和突破提供解决方案:1、对未来10-20年城镇化速度、趋势、拐点和人口布局需要系统研究,为国家科学决策城镇化发展战略提供技术支撑;2、针对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结构性矛盾、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长期滞缓等问题,研究建立科学评价城镇化质量标准的指标体系,引导地方政府科学编制城镇化  相似文献   

5.
以城镇规模分布理论为指导,探讨汶川大地震后近十年间阿坝州城镇化进程及其规模演变。通过分析发现:阿坝州城镇人口规模扩大明显;阿坝州城镇化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均衡性;阿坝州城市首位度指数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q值呈持续下降趋势,显示出城镇规模分布更加均衡。在此基础上对阿坝州城镇科学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关注人的城镇化及其在城镇化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转变是城镇化研究的新领域.现选择城镇化先行地区和国家级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苏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空间视角,对苏州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社会空间特征解析,并据此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空间发展、人的转变、利益格局演变的历程、特征及内在逻辑.研究表明,苏州的城镇化空间发展具有“分散式村镇发展-集中外延式城市扩展-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演变特征;人的城镇化出现了由“就地非农化-被动城镇化-渐进市民化”的历程转变.在空间和社会变化过程中,城镇化利益的来源实现了“空间与产业结合-空间与资本结合-空间与权力结合”的过渡,城镇化利益分配格局历经“农民为主,政府很少-外资业主为主,农民很少-政府反哺农民,趋于均衡”的阶段变化.  相似文献   

7.
左鹏飞 《小城镇建设》2012,(8):46-48,54
斯蒂格利茨曾说,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均有深刻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城镇化与农民各种收入之间的关系。经过研究发现,长期内,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具有均衡的积极影响,印证了坚持城镇化这一长期战略的必要性;短期内,则存在非均衡的消极影响,因此城镇化初期,政府应对农民进行一定的帮扶。同时,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农民的工业性收入和服务业性收入作用不是很显著,在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中应加速工业和服务业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包容性规划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与编制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师》2017,(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空间中的不平衡发展和不包容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逐步显现。为改变这种空间不平衡、不包容的发展状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建设包容性城市的发展目标,这必然涉及包容性规划。文章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空间不平衡、不包容的问题,基于空间平等与空间正义的角度,从逻辑起点、价值取向与编制模式等方面探讨了以政府行动规划为主要内容的包容性规划。  相似文献   

9.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位于城市边缘区的传统村落不可避免地受到城镇化的冲击,面临着剧烈的空间变动。文章以韩城市周原村为例,以1979—2019年以来的空间形态演变为线索,将空间形态演变分为稳定期、增长期和巨变期3个阶段。社会空间转变呈现人口特征复杂化、传统生活现代化及乡村经济复杂化的特征。通过研究周原村的空间形态演变历程,以期为同处在城市边缘区的传统村落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微型企业。首先以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剖析微企创业园的空间生产机制,再以中心旧城更新模式的嘉陵三村微企创业园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和分析,得出嘉陵三村微企创业园再生产的动机是全球流动空间资本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在激烈竞争中寻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再生产导致社会结构、空间形态的变迁以及社区环境的变化。最后剖析了潜在的空间转型危机,包括空间正义危机、形象工程危机、地域特色和自主性危机,并提出解决危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4)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2—2016年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测度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递增趋势,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要低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度在0.4—0.5之间,大多位于拮抗水平耦合阶段,呈现向逐步磨合方向发展的态势;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整体趋于上升态势,并呈现稳步向好趋势,但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优质协调的任务还很艰巨。提出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深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创新规划编制和管理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均衡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日趋紧密互动的结果,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是中国经济与社会问题在新时期的表征,是经济危机的空间转移、扩散,也是新的发展机遇,更是危机的“空间疗法”.文章首先在资本生产与再生产基本逻辑阐述的基础上讨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生产、消费、地方政府与公共服务这四个关键性的因素,认为中国城镇化的形态受地方与中央政治、行政与财税制度,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与资本流动性的复杂关联的影响.进而分析城镇化中一层的重要关系——国家与城市之间的经济与价值认同关系,并进一步讨论“空间疗法”的问题与困境.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7):31-33
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间存在一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良性关系。文章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流通产业发展与城镇化间的长期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流通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流通产业发展对城镇化进程具有长期正向促进作用,流通业发展的短期波动不会影响二者的长期均衡关系,而城镇化可为流通业发展营造广阔的市场环境,为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提供充足动力。因此,为推动流通业发展和城镇化沿着一条均衡路径长期持续进行,要着眼于长远,注重流通业固定资产长期稳定投入,稳步开发居民消费;要建立连接全国各城镇的流通网,提高流通便利性与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加快商品供应速度,扩大商品供应数量,提升城镇对非城镇人口吸引力,促使非城镇人口持续主动地向城镇转移;要规范流通企业市场行为,鼓励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兼并重组,提高流通业集中度,提升流通业整体资本报酬率。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进入发展战略机遇期。系统分析人口城镇化率偏低与建筑业产业结构空间集聚不匹配的突出问题,指出城镇化与建筑业产业结构空间集聚联动的迫切性,在计算中国建筑业区位产业结构空间集聚度的基础上,探讨城镇化与建筑业产业结构空间集聚的关系,并提出促进两者良性联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5,(Z2)
快速城镇化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不断加剧,与此相对应的是,城市社会空间融合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当前经济转型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态,既存不同阶层间的空间隔离阻隔城市社会融合的进程,并危及中国城乡社会的健康发展。文章在对社会空间融合的概念及理论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阻碍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融合的因素,并提出了城乡规划应对社会空间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区域主义致力于探索有效的地域空间组织模式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一种区域合作理论及其实践的总称。城镇化是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本文基于新区域主义的视角,选取滨州市为研究对象,将区域内协调—合作理念引入城镇化研究进程中,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2004、2008年各个县区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得分,并通过Arcgis软件得出其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分异图,进而呈现出滨州市各县区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滨州市城镇化水平整体发展不平衡,可分为三类即城镇化水平较高类、城镇化水平居中类与城镇化水平较低类。最后着重分析产生这种差异性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促进滨州市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轶 《福建建筑》2012,(5):27-29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江津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不协调因素,指出以提高城镇化率为目标的城镇化进程没有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现状。作为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大城市之一,江津区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城镇化质量为导向,除了稳步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均衡扩张城镇规模外,还应更加注重城镇化与经济结构相协调、城镇化与社会生活相适应,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千亿工业强区和统筹城乡发展三大战略,走以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统筹城乡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与不断优化的阶段。同时,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结构的问题层出不穷,譬如,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工业用地比例过大、商服及绿地比例较小,以及用地功能分区不合理等现象。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关系到城乡功能的充分发挥,并将阻碍城镇化进程的有效进行。由此,如何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日益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公共政策的难点。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首先构建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城镇化水平;然后以2000—2018年西部12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测算城镇化水平及其他控制变量对经济的影响,并将空间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对本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但对相邻地区经济的溢出效应为负;在城镇化进程中,主要通过扩大消费、加大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对外开放程度的作用也有待提升,而产业结构过快升级则会抑制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2)
剖析县域城镇化、就业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对于我国县域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对2002—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24个县的县域城镇化、就业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实证性研究。结果表明,县域城镇化与就业水平存在一定的均衡关系,县域就业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县域城镇化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县域城镇化、就业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