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针对贵州某低硫氧化型金矿石现场金浸出率低的问题,进行了全泥氰化浸出和柱浸试验研究,考察了全泥氰化石灰用量、氰化钠质量分数、磨矿细度及助浸剂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采用新型助浸剂ZW-1,全泥氰化金浸出率达到92. 83%,比现场金浸出率80%左右显著提高;柱浸适宜粒级为-30 mm,金浸出率为89. 24%;全泥氰化浸出工艺适宜处理该矿石,其金浸出率比柱浸金浸出率高3. 59百分点,浸渣金品位较低,为0. 07 g/t,且浸出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2.
刘西分  常红 《黄金》2016,(1):52-55
甘肃某金矿矿石中金矿物嵌布粒度微细,属于典型的高砷高碳难处理类卡林型金矿。对该矿石采用单一浮选工艺进行处理时,金回收率仅为21.37%;直接全泥氰化时,金浸出率仅为34.62%。根据矿石的性质及探索试验结果分析,确定采用浮选碳金精矿—碱浸预处理—氰化炭浸工艺进行处理。通过优先浮选可浮性较好的碳,消除碳对氰化浸出"劫金"的影响;利用高浓度氢氧化钠对砷黄铁矿及硫化矿进行化学分解,打开包裹金;再利用氰化炭浸工艺浸出回收金。该工艺在1 000 t/d炭浸厂应用时,可以获得金品位130.21 g/t、回收率12.18%的碳金精矿,尾矿氰化炭浸金作业浸出率72.16%,原矿金综合回收率达到74.34%;这对中国西部类卡林型金矿的生产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金矿浸渣金品位高的问题,本文研究探索降低浸渣中金含量的多种方案。试验进行了原矿直接全泥氰化富氧强化浸出,原矿预氧化—全泥氰化浸出,边磨边浸—全泥氰化浸出,原矿浮选—氰化浸出4个试验方案,为提高该金矿浸出率找到合适的浸出工艺。  相似文献   

4.
以某低硫金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全泥氰化以及池浸浸金的试验研究,确定了两个氰化浸金工艺的最佳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全泥氰化浸出1 kg金矿原矿破碎至≤10 mm后的1.25 mm筛下矿,金的浸出率达到84.62%;池浸2 kg破碎至≤15 mm金矿原矿,金的浸出率达到76.0%.通过结合两种氰化浸金工艺,可以经济有效地回收该金矿中的金.  相似文献   

5.
某金矿石浸渣浮选精矿预氧化及氰化提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金矿石氰化尾渣浮选精矿难浸,在<37μm占99.5%的磨矿细度下氰化浸出24h,金的浸出率仅有3.95%。采用常温常压碱性强化预氧化工艺处理后,金的浸出回收率提高到85.85%,炭吸附率99.62%。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碳质微细粒金矿石高碳、低硫、金嵌布粒度微细等性质,进行了原矿全泥氰化浸出、强化浸金、预处理—氰化炭浸、单一浮选及浮选—焙烧—氰化炭浸等选冶工艺探索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矿浮选碳—高碳含金产品焙烧—焙砂与浮尾合并氰化炭浸工艺可获得较好试验效果,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金浸出率达80%以上;有机碳烧失量越大,金浸出率越高,说明碳质对金的浸出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7.
石吉友  赵喜民 《黄金》2014,(4):67-69
针对某高硫高碳双重难处理金矿石,采用常规浮选法、全泥氰化炭浆法和全泥氰化炭浸法进行处理,金浸出率均很低。最终,通过采用钝化—全泥氰化炭浸工艺处理该矿石,获得了较好指标,金浸出率达到82.83%。  相似文献   

8.
安徽全椒金矿矿石金的嵌布粒度极细,属于典型的类卡林型金矿。对该矿石采用单一浮选工艺,金回收率仅为10.40%;采用全泥氰化浸出工艺,金浸出率仅为23.55%;采用原矿焙烧—氰化浸出工艺,金浸出率仅为37.43%。根据矿石性质,对原矿进行了酸浸预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盐酸酸浸后,再进行焙烧—氰化浸出,金浸出率可达到82.03%;酸浸液采用硫酸进行盐酸再生,可获得高品质的氢氧化镁、二水石膏和盐酸,综合回收了矿石中的钙、镁矿物。酸浸预处理可大幅改善提金效率,对中国类卡林型金矿的开发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孟德铭  宿少玲 《黄金》2014,(5):51-54
采用超细磨、边磨边浸和强化碱浸等工艺方法考察了某高砷型难溶金矿石的浸出特性。其结果表明,超细磨、边磨边浸和强化碱浸工艺均能有效提高金的浸出率。矿样超细磨至-37μm占99.7%时,金的氰化浸出率从23.7%提高到73.6%,金的非氰化浸出率从18.5%提高到66.9%;在同样磨矿细度条件下进行边磨边浸,而后再继续浸出,金的氰化浸出率进一步提高到82.4%,金的非氰化浸出率提高到72.9%;在同样磨矿细度条件下进行碱浸预处理,碱浸6~9 h金的氰化浸出率为88.3%~87.5%,碱浸9~12 h金的非氰化浸出率为89.7%~90.2%。  相似文献   

10.
吉林大线沟含金尾矿中金的浸出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福寿  孟宇群  宿少玲 《黄金》2008,29(3):43-45
塔式磨浸机的细磨和边磨边浸氰化浸出工艺对吉林大线沟含金尾矿的浸出回收金实验结果表明,在90%通过200目的磨矿细度下,氰化浸出12h,金的浸出率93.3%;在同样磨矿细度下,金的边磨边浸浸出率95%。处理1 t含金尾矿生产成本为40元。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微细粒含砷难处理金矿石性质,进行了金回收工艺试验研究。矿石中金品位4.14 g/t,砷品位1.80%,金属矿物以赤褐铁矿、毒砂为主。矿石中金的粒度较细,以显微金为主,约占矿石中金的66.67%。通过对单一浮选、浮选—氰化浸出、全泥氰化浸出等工艺流程进行探索试验表明:采用浮选—氰化浸出流程处理该矿石,金总回收率达84.82%,但金精矿中砷含量超标,可采用冶金方法进行后续金精矿降砷试验;采用原矿全泥氰化浸出流程,金回收率73.61%,浸渣中砷质量分数1.71%左右,指标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王坚 《湿法冶金》1997,(1):12-16
三台山金矿矿三为石英脉型中疏含砷金矿,原采用浮选-金精矿全泥氰化浸出液电解提金工艺。该工艺不够完善,对浮选富集的能给金的浸出和电解带来困难的有害元素和化合物未采取有效措施,金的回收率低。后改用原矿全泥炭浸法,解吸液电解提金。该工艺从原矿全泥矿浆中浸吸金,相对减弱了有害元素和化合物对金浸出和吸附的影响,能有效地从石英脉型中疏含砷金矿中回收微细粒金。  相似文献   

13.
针对青海某高含泥、含砷碳微细浸染型难处理金矿石性质,在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提金工艺探索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浮选—浮选尾矿再磨预浮碳—CIL联合工艺,可获得较好试验指标,原矿磨矿细度-74μm占75.48%,浮选精矿金品位35.14 g/t、金回收率71.40%;浮选尾矿再磨细度-74μm占92.65%,预浮碳后进行CIL浸出,采用"绿金"环保提金剂,金浸出率50.06%,金综合回收率85.72%,试验指标与氰化钠浸金相当。  相似文献   

14.
付玉平  巩佃涛  郭兆松 《黄金》2022,43(2):90-93
对山东某含碲难浸金矿石进行了强碱预处理-氰化浸出试验研究,考察了磨矿细度、初始NaOH质量浓度、预处理时间及通风量等因素对浸出指标的影响,并进行了生产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强碱预处理-氰化浸出联合工艺,在磨矿细度-0.074 mm占96%、矿浆浓度33%、初始NaOH质量浓度50 g/L、搅拌转速700 r/min、预处理时间16 h等最佳条件下,小型试验及生产实践均可将该含碲难浸金矿石金浸出率由40%左右提高至80%左右。研究结果对提高此类含碲金矿石回收利用价值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缑明亮  崔长征 《黄金》2012,33(4):43-45
甘肃某卡林型氧化金矿石中金以微细粒包裹赋存在硫化矿、氧化铁矿、碳酸盐、硅酸盐等矿物中,采用全泥氰化和浮选工艺处理,金回收率很低。通过探索试验,确定采用焙烧—氰化工艺处理,在试验确定的最优条件下,金氰化浸出率可达到92%,取得了理想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16.
针对内蒙古某低品位高氧化率混合锌矿的特点,采用先硫化锌浮选-后氧化锌浮选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中氧化锌浮选采用硫化-胺法工艺。结果表明,在不脱泥,磨矿细度-0.074 mm 75%,经硫化矿优先浮选,获得硫化矿锌精矿品位59.89%,锌回收率32.92%;氧化矿硫化胺法浮选获得锌精矿品位32.40%,锌回收率28.01%,有效实现了低品位氧化锌矿的浮选。  相似文献   

17.
某金矿石金矿物粒度细小且大部分以次显微金的形式存在,属于高砷硫化矿难选金矿石。由于浮选金精矿含砷,常规氰化浸出率仅为11.84%。经细菌氧化—氰化提金连续扩大试验研究,磨矿细度-0.071 mm占96%,矿浆浓度20%,矿浆温度45 ℃,矿浆pH值1.5~1.8,细菌氧化采用二级氧化,氧化时间9 d,金浸出率达到93.24%,比常规氰化浸出率提高了81.40%,各项指标大幅提高,解决了销售难题,达产后年利润提高了5 000万元,为含砷硫化矿难选金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选冶新工艺。  相似文献   

18.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往往富含砷、汞、锑、碳等难处理矿物,其中细粒金常赋存于黄铁矿等硫化矿物中,属于难处理矿石。陕西省某金矿床金矿物粒径非常细小,主要为次显微金,通过传统浮选方法难以获得高品位的金精矿产品,为有效提取细粒金矿石,开展了工艺矿物学及选矿试验研究。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在-0.074 mm占60%的细度条件下,黄铁矿的解离度达93.48%,自然金以次显微金及晶格金存在,属于微细粒浸染型难处理矿石。综合对比选矿试验结果表明,该金矿宜采用“研磨-焙烧-研磨-氰化”的流程方案,首先将原矿磨细到-0.075 mm占80%,然后在650 ℃的温度下焙烧2 h,再将焙烧矿磨细到-0.075 mm占95%,在NaCN用量为4 kg/t、氰化时间为36 h的条件下,金浸出率可达73.36%。该试验方案适合微细浸染型金矿石的浮选,选矿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针对毕力赫金矿矿石性质,考察了环保型浸金剂与氰化钠的浸出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工艺条件下,环保型浸金剂的浸金指标与氰化钠相当,且生产成本相差不大;磨矿细度-0.074 mm占90%,环保型浸金剂用量1.2 kg/t,浸出时间48 h时,金浸出率可达到92.59%。该环保型浸金剂浸出率高,生产成本低,可以替代氰化钠进行浸金作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某金矿石含砷、含碳,且金嵌布粒度细,部分包裹于黄铁矿、毒砂、脉石矿物中,属于典型的难处理金矿石。针对该矿石性质,开展了原矿浮选—浮选尾矿氰化浸出—金精矿焙烧—焙砂氰化浸出选冶试验研究,并详细考察了磨矿细度、pH调整剂、捕收剂等对选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采用原矿浮选—浮选尾矿氰化浸出—金精矿焙烧—焙砂氰化浸出工艺,金总回收率为73.03%。研究结果可为含砷金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