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基于模态柔度曲率的损伤检测方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由于模态柔度对结构损伤的高灵敏性,各种基于模态柔度的检测指标在结构无损探伤NDE(Nondestructive Damage Evaluation)中应用较多,如模态柔度差、模态柔度改变率和均匀荷载面曲率差等。这些指标经应用验证都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模态柔度曲率的改变构建一种新的指标,称为模态柔度曲率差(MFC)。尽管均匀荷载面曲率差也采用曲率,但不同的是它先将模态柔度矩阵按行加起来,再求损伤前后的曲率差。而提出的模态柔度曲率差则按列计算损伤前后模态柔度矩阵的曲率差,然后挑选每列里面最大的值作为指标。采用一个简支梁和一个四跨连续梁为算例,考虑各种损伤情况,将该指标与模态柔度差、模态柔度改变率和均匀荷载面曲率差、以及振型曲率改变率等指标进行了比较,证明了模态柔度曲率差检测损伤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柔度差曲率矩阵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柔度是较频率和位移模态更敏感的结构损伤标示量。提出利用结构损伤前、后的柔度矩阵,先后对柔度矩阵差的列、行进行两次差分,求得柔度差曲率矩阵(δFlexibility Curvature Matrix),并以其对角元素作为检测结构损伤指标(δFCMD)的新方法。该方法仅需低阶模态参数即可进行损伤检测,不论对简支梁、悬臂梁、固支梁,或多跨连续梁,单一位置损伤、支撑处损伤、轻微损伤,还是多种损伤共存,均具有损伤定位的能力、并能定性反映损伤程度。通过与已有的柔度差、柔度变化率、均匀荷载面曲率差等柔度指标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显示了该指标检测损伤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在结构指纹识别方法中,基于柔度法的损伤识别方法能够较好地识别损伤所在位置及程度,在柔度法的基础上构建柔度曲率损伤识别指标及柔度矩阵曲率差损伤识别指标,并将其引入到输电塔结构损伤识别中。由于输电铁塔具有三个平动分量,所构建的两种损伤识别指标也具有三个方向分量,其在输电塔上的识别效果需要进一步分析。建立51 m酒杯型输电塔模型,分别采用两种指标对结构不同程度的单损伤及多损伤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仅结构垂直方向分量的损伤识别指标能够识别结构损伤,但柔度曲率对于小损伤位置无法识别;柔度矩阵曲率差对小损伤位置也能较好地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5.
基于模型修正技术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无需事先知晓结构的损伤位置,比仪器直接探测更具优势。模型修正大多以模态频率和振型为修正目标。然而,结构损伤对系统的模态频率和振型影响较小,采用模态频率和振型为目标的传统修正方法,难以识别出结构的损伤。为此,引入对结构损伤极为灵敏的模态柔度矩阵,研究以模态柔度矩阵为目标函数的损伤识别方法。选取某带孔的矩形长铁片为研究对象,沿其纵向等分为31块,计算模态柔度矩阵关于各等效模量相对量的灵敏度。结合灵敏度矩阵,利用实测和有限元模型间的柔度矩阵残差建立目标函数,并引入正则化方法求解目标函数的超定方程组。经过9次迭代目标函数收敛,损伤识别结果与实际值保持高度一致,从而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模态参数进行弹性薄板的损伤识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一四边简支矩形弹性薄板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计算得到板损伤前后的多阶模态,进而利用板损伤前后的位移振型比及柔度差来进行板的损伤识别研究。结果表明一阶振型比及柔度差均可用于结构损伤的检测与定位,并能大致判断损伤的程度。其中又以一阶位移振型比的精度为优。 相似文献
7.
8.
9.
提出一种环境激励下检测结构损伤的广义柔度扰动方法,所提方法只需要利用结构振动的少数低阶模态参数,并通过引入振型归一化系数来解决环境激励下不能获得归一化振型的问题。通过对广义柔度扰动方程作适当的变形,并利用矩阵的拉直和广义逆技术,最终可把各单元的损伤参数和振型归一化系数一并予以求解。所提方法不仅能够识别出结构的损伤状况,还能获得振型归一化系数,且理论简单,易于计算机编程实现。算例结果表明:仅采用环境激励下的第一阶模态数据,本文方法能够较好地识别出算例结构的损伤状况,且能得到比较精确的振型归一化系数,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模态试验在梁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针对位移模态参数对结构损伤欠敏感,应用应变模态试验技术诊断结构损伤位置和程度。根据模型梁试验,重点比较研究损伤对位移模态、应变模态影响规律及其灵敏程度。得出应变模态对非节点损伤非常敏感,在损伤处附近发生突变,应变值分布也有较明显改变,尤其是跨中损伤第一阶、四分之一跨损伤第三和第二阶。 相似文献
12.
13.
斜拉桥桥面结构损伤位置识别的指标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香港汲水门大桥为背景,应用高精度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斜拉桥桥面结构损伤位置识别的模态曲率指标、模态柔度指标和斜拉索张力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比较了(1)在无噪声情况下,三损伤指标对各种不同损伤情况的识别效果;(2)三损伤指标对损伤程度的敏感性;(3)三损伤指标的抗噪声能力.获得以下结论:(1)曲率和柔度指标在损伤定位上对不同类型的损伤情况显现一定的互补性;(2)同曲率和柔度指标比较,索张力指标对不同的损伤程度呈现较好的稳定性;(3)对大多数损伤情况,柔度指标的抗噪性最好,曲率指标最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应变模态差分原理的直接定位损伤指标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前应变类损伤指标大多数只能利用损伤前后的模态参数进行损伤定位,但要得到损伤前的模态数据非常困难,难以在土木工程中推广应用。为此提出了无健康标准下基于损伤应变模态差分原理的直接定位损伤指标法ISMSD(Strain Mode Shape Difference),只需利用损伤后应变模态数据即能定位损伤。推导了损伤应变模态等间距和不等间距差分格式。在综合考虑相邻两有效极值点间有效距离比、有效极值之差绝对值、有效极值绝对最大值的基础上,建立了直接定位损伤指标数学模型。根据理论推导和数值仿真统计分析,提出损伤位置判定准则:若某点的每阶指标值均最大,则该点有损伤;若某点的某阶或多阶指标值越大,则该点损伤可能性越大;对于某阶节点损伤,则可通过其余阶的指标值定位损伤。该指标能正确地判定损伤位置,尤其是损伤量较小情况。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The use of changes in dynamically measured flexibility matrices to detect structural damage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during the last years. A new flexibility‐based method i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to provide an insight to the characterizations of structural damage. The presented method makes use of the eigenparameter decomposition of structural flexibility change and approaches the damage identification problem in a decoupled manner. First, a theory is developed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damaged element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non‐zero eigenvalues of structural flexibility change. With the number of damaged elements determined, the local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algorithms are then developed.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pplied to three numerical examples and its efficiency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damage simulation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