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5%吡蚜酮悬浮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不同含水量吡蚜酮原药和各助剂筛选,开发出合格的吡蚜酮悬浮剂。[方法]对70%~96%吡蚜酮原药和不同润湿分散剂配制成吡蚜酮悬浮剂后测定性能,确定吡蚜酮悬浮剂的配方组成。[结果]适合开发悬浮剂的吡蚜酮原药含水量为15%~25%,分散剂为丙烯酸和马来酸酐共聚物,对研制的吡蚜酮悬浮剂理化性能测定,该悬浮剂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结论]制得了合格的吡蚜酮悬浮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悬浮剂对水稻飞虱的防效在90%左右。  相似文献   

2.
25%吡蚜·噻嗪酮悬浮剂配方筛选与剂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5%吡蚜·噻嗪酮悬浮剂的配方和剂型进行了研究,对润湿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等进行了筛选,确定了配制方法和较佳配方组成。试验结果表明,该配方产品质量稳定,各项指标和贮存稳定性符合悬浮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甲基丙烯酸(MAA)、苯乙烯(St)和丙烯酸羟丙酯(HPA)为单体合成了羧酸盐类聚电解质分散剂,用于制备吡蚜酮水悬浮剂,研究了聚合物的结构、组成和化学性质对水分散体系的影响. 优化得到最佳合成条件为:MAA 50 g, St 20 g, HPA 20 g,引发剂过硫酸铵9%(w),在此条件下合成润湿分散剂SRF10,由红外和氢谱确定其结构,实验测定其亲水亲油平衡值为14.47,临界胶束浓度为1.14 g/L (25℃),具有良好的润湿性,持久起泡性弱. 用SRF10制备25%吡蚜酮水悬浮剂,其流动性、倾倒性、悬浮性和贮存稳定性良好,与国外助剂YUS-SC3相当.  相似文献   

4.
共毒系数法确定了吡蚜酮和SP-1的最佳配比,通过试验筛选得到了25%吡蚜酮·SP-1可分散油悬浮剂的最优配方,并考察了所制制剂对水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25%吡蚜酮·SP-1可分散油悬浮剂各项性能指标符合标准要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5%吡蚜酮·SP-1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稻飞虱的速效性、防效、持效性均好于对照药剂25%吡蚜酮悬浮剂。  相似文献   

5.
《农药》2021,(9)
[目的]建立一种50%吡蚜酮干悬浮剂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使用紫外检测器和ODS色谱柱,以乙腈和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体积比10∶90)为流动相等度洗脱,分离50%吡蚜酮干悬浮剂中的杂质、助剂,并测定吡蚜酮的含量。[结果]采用该分析方法吡蚜酮精密度的RSD为1.5%,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7%。[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及准确度好,可以满足50%吡蚜酮干悬浮剂质量分数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尹瑞锋 《山东化工》2010,39(12):10-12,20
报道25%吡蚜酮油悬浮剂(OF)的制备方法。采用湿法研磨工艺,对分散介质、乳化剂、增稠剂等进行了筛选实验,确定了优化配方。经热贮、冷藏稳定性等测定,外观无明显分层,水中分散性良好,各项指标均符合油悬浮剂的相关标准。田间试验证明药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药》2013,(5):18-21
悬浮剂是农药环境友好剂型中一种重要剂型。重点讨论农药悬浮剂开发中以制剂使用效果为基础,通过对各组分的初筛和微调,确定产品配方的思路。并以25%吡蚜酮悬浮剂配方开发为例,通过该思路配制合格产品,并进行该产品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25%吡蚜酮悬浮剂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优于传统的25%吡蚜酮悬浮剂。  相似文献   

8.
《农药》2019,(12)
[目的]研制25%吡蚜酮悬浮剂的最佳配方。[方法]采用湿法砂磨超微粉碎法,分别将原药、助剂及水混合调浆,用高剪切乳化机分散后,将浆料通过砂磨机砂磨。[结果]通过对不同配方的筛选,确定了25%吡蚜酮水悬浮剂最佳配方:吡蚜酮25%,SCZY-A 3%,SCZY-B 4%,丙二醇5%,黄原胶0.2%,FMJ-275 0.4%,消泡剂0.1%,去离子水补足100%。[结论]田间试验表明25%吡蚜酮悬浮剂对稻飞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死亡率90%以上,产品各项指标符合悬浮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农药》2016,(8)
[目的]为明确吡蚜酮及其复配制剂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试验测定7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吡蚜酮·噻虫胺悬浮剂、25%吡蚜酮·毒死蜱悬乳剂、60%吡蚜·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和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2种非靶标昆虫(意大利工蜂和家蚕)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触杀法测定农药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通过浸叶法测定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结果]吡蚜酮·噻虫胺和吡蚜酮·毒死蜱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为高毒,吡蚜酮和烯啶·吡蚜酮为中毒,吡蚜·噻嗪酮为低毒;吡蚜酮·噻虫胺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为剧毒,吡蚜酮·毒死蜱和烯啶·吡蚜酮为高毒,吡蚜·噻嗪酮为中毒,吡蚜酮为低毒。[结论]吡蚜酮复配制剂并不都是低毒型农药,4种吡蚜酮复配制剂中,吡蚜·噻嗪酮对非靶标昆虫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复配制剂的使用对延缓吡蚜酮的使用寿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耐火填料、增稠剂、悬浮剂、粘结剂、分散剂的考察以及对涂料静态稳定性、动态稳定性、过滤性能的测试,研究了铸造用刚玉基水性喷涂涂料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刚玉材质种类、增稠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悬浮剂(凹凸棒土)、粘结剂(聚乙烯醇)、分散剂(亚甲基双萘磺酸钠)均影响刚玉基水性喷涂涂料的稳定性,其中刚玉材质以及增稠剂加入量是最显著影响因素。综合静态稳定性与动态稳定性的最优指标,选取耐火填料为板状刚玉粉、5%凹凸棒土悬浮剂、0.7%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5%聚乙烯醇粘结剂、0.4%亚甲基双萘磺酸钠分散剂,可以得到具有良好静态稳定性及动态稳定性的刚玉基水性喷涂涂料。  相似文献   

11.
郝亚军  蔡翔  谭剑 《现代农药》2012,11(3):18-21
制备流动性好、贮藏稳定性好的农药悬浮剂,对配方中所使用的分散剂的要求很高。详细阐述了分散剂在农药悬浮剂中的作用机理,对REAX和POLYFON系列木质素分散剂产品在制备性能良好的农药悬浮剂配方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2.
刑颖 《涂料工业》2006,36(8):58-60
本文采用胶体“电空间稳定机制”,以聚羧酸盐为分散剂,研究了纳米S iO2粉体在水中的分散行为和表面化学特性,讨论了pH值、分散剂种类及用量对体系的悬浮稳定性及流动特性的影响。在最佳pH值和分散剂加入量条件下制备了高固含量、稳定性和分散性好的纳米S iO2浆料。  相似文献   

13.
为了考察复配分散剂对不同煤化程度煤的成浆性能的影响,以木质素磺酸钠与萘磺酸钠复配分散剂对山西王坡煤(WP)、淮北朱仙庄煤(ZXZ)、内蒙古上湾煤(SW)3种不同煤化程度的煤样进行了制浆试验。结果表明:复配分散剂对上湾煤样所成浆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但成浆浓度不高;对较高煤化程度煤样的成浆性提高效果明显,选用3号分散剂王坡煤的成浆浓度达到最大66.8%;朱仙庄煤选用4号分散剂可以制成流动性和稳定性较好的煤浆,其煤浆浓度达67.0%。木质素磺酸钠及萘磺酸复配分散剂的协同作用对不同煤化程度煤样成浆性的影响与煤的结构有关,此复配分散剂对煤化程度较高煤的成浆性提高较有利。  相似文献   

14.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自制的甲基丙烯酯十六酸和双烯交联剂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方法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十六酯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悬浮聚合分散剂的种类和用量、聚合反应温度和引发剂用量等对聚合反应体系的分散稳定性和树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聚合反应工艺条件,长对树脂的吸油性能及其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5.
以聚丙烯酰胺和聚乙二醇20000为分散剂,通过沉降正交实验对ZnO颗粒的分散稳定性和分散剂、溶液pH值、球磨速度以及球磨时间对ZnO分散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散剂的分散效果不同,分散剂用量及溶液pH值对颗粒的分散有着显著的影响,并获得了制备20%ZnO水悬浮液的最优化配方。最后对亚微米ZnO水分散体系的形貌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α-甲基丙烯酸、丙烯磺酸钠为原料合成的阴离子型分散剂PMS,和以α-甲基丙烯酸、丙烯磺酸钠、苯乙烯为原料合成的复合型分散剂MSS,分别用于水煤浆制浆,首先考察2种分散剂对水煤浆的黏度、流变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凝胶色谱等物理方法对产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与PMS相比,改进后的复合型分散剂MSS性质稳定,改善了水煤浆性能,具有很好的降黏效果,并明显增强了浆体的静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有机相变蓄冷材料导热系数低、传热性能差的缺点,采用向其中添加碳纳米管,通过超声分散法及添加分散剂制备稳定分散液来改善其导热性能。对分散剂的种类、碳纳米管的质量浓度、超声时间和分散剂的浓度对碳纳米管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及添加碳纳米管对导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分散剂对碳纳米管悬浮液的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散剂,碳纳米管稳定分散悬浮液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碳纳米管质量浓度0.4 g/L;分散剂SDBS质量浓度0.2 g/L;超声时间80 min。通过在有机相变蓄冷材料加入碳纳米管可以有效增大其导热系数。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s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sulfonic copolymer dispersants on the interaction with alumina particle surfaces in water and on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alumina suspensions are studied. Sulfonic copolymers with various contents of sulfonate groups were synthetised. The polyelectrolyte-solid surface interaction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electrokinetic properties and adsorption measurements. The optimum condition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alumina suspension, estimated through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rheology behavior, were obtained for the maximum electrostatic repulsive force with the highest SO3 group fraction. Changes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adsorbed polymer versus the fraction of SO3 group wa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