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建秀 《化工机械》2009,36(6):619-620,631
介绍了折流杆换热器管束(以碳钢材质为例)的制造和组装工艺过程,目的是从结构上更多地了解这一类型的换热器。  相似文献   

2.
固定管板换热器中折流板与筒体内壁焊接的结构能有效防止设备运行中管束的振动损伤,介绍了在对采用这种结构的某进口固定管板换热器进行国产化制造的过程中,由于结构空间限制所必须的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内换热管束支撑结构的发展概况.管束支撑由传统的弓形折流板发展为多种结构形式的折流杆、整圆形孔板和螺旋折流板等,不但提高了换热器整体传热性能,而且还大大降低了壳程流动阻力.可为换热器的结构优化和性能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管板与折流板定位、管子的准备和穿管以及管子与管板的连接三个方面阐述了浮头式换热器管束的制造过程,并针对每一道工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石油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弓形折流板和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壳程传热与流动特性,得出单位压降条件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对流传热系数均高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当壳程流量相同时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压降远低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随着流量的增加二者相差越大.结果表明螺旋折流板具有单位压降条件传热系教高,流动阻力小,能有效防止管束振动和适用范围广的优点,在石油化工领域是冷换设备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折流板式换热器与折流杆式管壳式换热器的区别,折流杆式换热器在介质流动速度大及振动工况下的应用,并根据设计实例介绍了折流杆式换热器的管束结构。  相似文献   

7.
指出高效折流杆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新型的换热设备,与传统的折流板换热器相比具有管束振动小、传热效率高、结垢率低等显著优点;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述了设计制造这种换热器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高效折流杆列管式换热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正旺 《湖南化工》1998,28(4):14-16,19
指出高效折流杆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新型的换热设备,与传统的折流板换热器相比具有管束振动小、传热效率高、结垢率低等显著优点;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述了设计制造这种换热器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内管束支撑结构的发展概况,管束支撑由传统的弓形折流板到各种形式的折流杆、整圆形孔板、空心环、管束自支撑和螺旋折流板等,不但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传热性能,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壳程流动阻力。  相似文献   

10.
对比分析了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传热强化的主要方式和壳程管束支撑结构的研究进展。大多数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强化结构兼具管束支撑的功能,主要以不同形式的折流杆、整圆形孔板、空心环、管束自支撑和螺旋折流板等代替传统的弓形折流档板,结构的优化提高了换热器壳程传热系数,且有效降低了壳程的流动阻力,缓减了换热器壳侧管束的振动和结垢,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起源与发展、壳程结构形式和流动原理,对其传热和阻力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结构设计中相关尺寸的计算方法。目前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解决折流板加工和管束组装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加快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推广应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徐小姿  张亚新 《广东化工》2014,(10):113-114,136
文章研究了列管换热器管束振动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引起振动的主要原因,掌握了根据《GB151-98》上管束振动判定条件来判断管束振动的基本方法。运用此方法,对工程中某给定的换热器进行了管束振动判定,提出了改变其折流板间距减小管束振动的方法,并运用Matlab完成了优化计算,得出了最优结果。对给定对象运用solidworks建立了管束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中进行模态分析,得到管束的固有频率,实现了将管束的固有频率与管道受到的激振频率进行比较,判断管束共振状态的计算机辅助判据方法。依据上述结果,最终形成了通过对折流板间距优化,改变管束各阶固有频率以避开激振频率,从而避免共振的列管换热器减振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解析了K-COT制烯烃项目中不锈钢换热器制造中对环境制造要求、上、下管箱的制造工序优化、折流板的加工及质量控制、管束制造过程中同心度的控制以及管板与换热管焊接接头的质量控制等制造难点,并通过有效的工艺措施解决了制造过程中的难点,使得整体质量得到保证,为同类换热器的制造提供了相关制造经验和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4.
花瓣孔板纵流式换热器的研发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纵流式换热器在较低雷诺数下的传热效率,关键是改善换热器的管束支撑结构。为了解决现有杆式支撑流通面积大、扰流作用不足以及孔板式支撑结构复杂、加工困难的问题,在对折流杆和孔板支撑进行结构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结构相对简单的花瓣孔板支撑,并建立了纵流式换热器的试验模型和试验装置。通过对花瓣孔板与折流杆两种换热器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雷诺数Re=1900~7500范围内,二者的总传热系数K都随着雷诺数Re的提高而增大,花瓣孔板换热器比折流杆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平均提高约40%,但压降稍大。可见,花瓣孔板换热器在较低雷诺数下具有良好的传热和压降综合性能,并且花瓣孔板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相邻两块花瓣孔板交错布置可实现换热管的全方位约束,因而具有良好的防振和抗振能力。  相似文献   

15.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主要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结构、性能及制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主要有连续折流板和非连续螺旋折流板两种结构。相比于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具有传热性能好,壳侧压力降小,抗振动,防止结垢,气固分离性能良好等优点。螺旋折流板制造加工相对困难,未来研究重点是简便、可靠的设计制造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孙海涛  陈亚平  吴嘉峰 《化工学报》2012,63(5):1360-1366
探析了周向重叠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高效强化传热性能的主要机理,周向重叠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除了具备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一般特点外,还同时具有适合正三角形布管方案和防相邻折流板之间短路的功能;指出周向重叠方案相邻折流板连接处三角区内的一排管束可以有效抑制因上下游通道的压差引起的逆向泄漏;介绍了倾斜角为20°、24°、28°和32°的单头螺旋、32°双头螺旋周向重叠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和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范围内的最佳方案是倾斜角20°方案,其平均壳侧传热系数、压降和综合指标(ho/Δpo)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数值之比分别为1.122、0.566和2.035。  相似文献   

17.
螺旋折流板菱形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与流阻性能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引 言近年来的研究[1~ 6] 表明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螺旋折流板使流体在壳侧呈连续柱塞状螺旋流动(即 plug流 ) ,不会出现传统折流板换热器内的流动“死区” ,并且由于旋流产生的涡与管束传热界面边界层相互作用 ,使湍流度大幅度增强 ,有利于提高壳侧传热膜系数 .PStehlik等[2 ] 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研究得出 ,相同条件下与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相比 ,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提高 1 8倍 ,流动阻力降低 2 5 % .陈世醒等[6] 研究发现 ,对于水这样的低黏度流体 ,相同流量单位压降的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约为普通弓形折流板换热器…  相似文献   

18.
针对近年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国内已取得的成果,从螺旋折流板的结构形式、布置形式等方面总结研究进展,并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设计、制造、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核动力装置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和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了壳程传热性能和壳程的阻力的对比,同时通过实验方法对30°、40°螺旋角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了壳程传热性能和壳程阻力的研究,得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螺旋流动强化了传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壳程阻力比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小。  相似文献   

20.
管壳式换热器内气液两相流冲刷管束的流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管壳式换热器中气液丙相流冲刷管束时的流型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段采用管壳式换热器模型,其圆形外壳内的管束由49根管子组成,并沿长度方向用3块折流板将管束分成4个冲刷流程。当气液两相冲刷管束时,分别观察垂直布置和水平布置时的流型及其转变,并对之进行了分析,得到该流型转变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