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刁先强 《四川电力技术》2007,30(6):51-52,68
结合10 kV母线电压互感器设计案例,首先阐述了利用剩余电压绕组检测接地故障的原理和铁磁谐振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剩余电压绕组与消谐器配合实现微机保护的工作原理,最后介绍了微机消谐器在本案例中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2.
《高压电器》2015,(1):80-85
在10 k V配电网中,电磁式电压互感器(TV)在一定条件下易产生铁磁谐振过电压,这严重影响了系统的安全运行。笔者通过JDZX9-10型与JSZW-10型电压互感器励磁特性的对比实验,获得了数字仿真所需的电压互感器励磁特性数据,并利用MATLAB建立了10 k V配电网由单相接地故障而引发铁磁谐振的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对比实验和数字仿真可得,对于10 k V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模型,TV开口三角绕组接阻尼电阻对铁磁谐振的抑制具有最明显的作用;而10 k V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模型能够很好地对铁磁谐振进行消除;对于10 k V系统中性点不接地模型,TV高压侧中性点串非线性电阻则是预防或消除铁磁谐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由于铁芯的非线性特点,在饱和时激磁电流增加,励磁电抗急剧下降,存在着与系统分布容抗产生铁磁谐振的可能。这里分析了产生铁磁谐振的条件及其防止铁磁谐振的办法,介绍了加装消谐电压互感器的办法和相应的接线形式。  相似文献   

4.
在6-35(kV)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大量采用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由于铁芯的非线性特点,电压互感器在饱和时,随着激磁电流的增加,励磁电抗急剧下降,存在着与系统对地容抗产生铁磁谐振的可能。本文分析了产生铁磁谐振的条件及其防止铁磁谐振的办法,着重介绍了加装消谐电压互感器的办法和相应的接线形式分析。  相似文献   

5.
唐海燕 《浙江电力》2010,29(11):28-30,34
在35 kV及以下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大量采用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由于铁芯的非线性特点,电压互感器在饱和时,随着激磁电流的增加励磁电抗急剧下降,存在着与系统对地容抗产生铁磁谐振的可能性。通过分析产生铁磁谐振的条件,提出了加装消谐电压互感器防止铁磁谐振的方法,并分析了相应的接线形式。  相似文献   

6.
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是一种很常见的内部过电压,会严重威胁人身和设备安全。对于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的产生机理和抑制措施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研究,但不同抑制措施对于特定小电流接地系统母线电压的影响尚未有统一的认识。针对某220 k V变电站种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出现的铁磁谐振过电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抑制措施对变电站35 k V母线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电压互感器高压侧经零序电压互感器接地相比,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对铁磁谐振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电压互感器高压侧中性点经电阻接地以及互感器开口三角绕组接阻尼电阻两种方法对铁磁谐振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抑制效果与所接电阻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任婕  章兢 《湖南电力》2003,23(6):4-5,15
在分析电力系统铁磁谐振的现象和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单片机控制在线监控电压互感器工况及自动消除铁磁谐振的方法,并介绍了如何利用该方法进行硬件和软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在电网监测系统中是相当重要的设备。由于PT铁磁电感的饱和引发铁磁谐振从而产生长时间的过电压是电力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ARM+DSP结构的智能铁磁谐振抑制装置。利用DSP芯片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对配电网电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铁磁谐振是否产生,并与ARM芯片通信。利用ARM控制阻尼电阻的投切来完成对铁磁谐振的抑制以及对相关谐振信息的显示、存储和上传。该装置充分利用DSP的运算能力和ARM的控制能力从而准确快速检测出铁磁谐振是否发生并对其进行快速抑制和存储。  相似文献   

9.
戴宪滨 《电气开关》2010,48(1):4-5,8
通过分析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机理及危害,阐述了铁磁谐振激发条件与其谐振类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对现有消谐方法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0.
唐海燕 《上海电力》2010,23(1):68-71
在35kV及以下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大量采用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由于铁心的非线性特点,电压互感器在饱和时,随着激磁电流的增加,励磁电抗急剧下降,存在与系统对地容抗产生铁磁谐振的可能。本文分析了产生铁磁谐振的条件及其防止铁磁谐振的办法,介绍了加装消谐电压互感器的办法和相应的接线形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