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技术研究重组人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rhES)对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rhES(0.05~2.4μg/m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活力的影响;分别用0.8和2μg/ml的rhES处理ECV304细胞,应用AFM观察内皮细胞整体形貌的变化,SPI 3800 New DFM动力显微镜观察ECV304细胞表面局部形貌的变化。结果 rhES可明显抑制ECV304细胞增殖,且呈剂量效应(P0.001);rhES可降低贴壁的ECV304细胞的厚度,且呈剂量依赖效应,使较光滑的细胞表面变粗糙,产生了一些微小的突起;经rhES处理的ECV304细胞表面结构呈现不规则的变化。结论 AFM技术具有样品制备简便和分辨率较高等优点,适合贴壁培养细胞的原位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设计6种靶向抑制整合素αvβ3的多肽,并对其活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根据锯鳞血抑肽空间结构及相关技术方法,设计6种含RGD环(即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序列)的多肽,分别编码为cEchi-L-1、cEchi-L-2、Ω-Echi、Echi-L、cEchi-M、c Echi。经高效液相法(HPLC)进行纯化;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结直肠癌细胞中整合素αvβ3的表达,选择出表达量较高的细胞;MTT法对多肽活性进行初步评估。结果纯化后6种多肽纯度均 95%。HCT 116细胞中整合素αvβ3的表达较高。多肽c Echi-L-1及c Echi-L-2对HCT 116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IC50分别为59. 92和18. 33μmol/L。结论筛选获得了两条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的多肽,且锯鳞血抑肽C-末端序列的活性及RGD环之间的氨基酸数量可能影响多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的黏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通过刚果红琼脂检测胞间多糖黏附素(PIA);半定量生物被膜形成试验检测生物被膜表型;并在体外与ECV304细胞共同作用,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表皮葡萄球菌对ECV304细胞的黏附数。结果表皮葡萄球菌黏附ECV304细胞的数量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IA+/生物被膜表型+菌株与ECV304细胞的黏附数多于PIA+/生物被膜表型-菌株和PIA-/生物被膜表型-菌株,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IA+/生物被膜表型-菌株和PIA-/生物被膜表型-菌株与细胞的黏附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表皮葡萄球菌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有时间依赖性,能形成生物被膜的表皮葡萄球菌更易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由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mab)与蓖麻毒蛋白A链(RTA)偶联而成的免疫毒素(IT),并进行鉴定。方法以N-琥珀酰胺-3(-2-吡啶二硫)丙酸酯(SPDP)为偶联剂,制备免疫毒素EGFRmab-RTA,SDS-PAGE分析其纯度及成分,DAB显色法检测其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结合能力。结果 SDS-PAGE分析显示免疫毒素成功构建,偶联物中EGFRmab与RTA的偶联比为1:1.16,免疫毒素基本保留了EGFRmab对HepG2细胞的结合能力。结论利用SPDP可实现EGFRmab与RTA的成功偶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抗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 3,GPC3)单克隆抗体,并制备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评价ADC的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免疫雄性BALB/c小鼠的方式获得高亲和力抗GPC3单克隆抗体,采用ELISA、流式细胞术检测抗体对抗原的亲和力及在肿瘤细胞的内吞率;并通过定点偶联技术获得DAR(drug-to-antibody ratio)为2的ADC药物,细胞杀伤试验检测其对肝癌细胞HepG2和Hep3b的增殖抑制效果。结果 抗体16C8-8E6在蛋白水平有很高的亲和力,EC50为2.51 ng/mL,细胞水平(高表达GPC3的稳转株4E1、Hep3b、HepG2)亲和力明显高于原研抗体GC33(t分别为14.9、13.0和12.9,P均<0.05),在高表达GPC3的稳转株4E1的荧光强度为20 542±107;内吞率优于原研抗体GC33,48 h内吞率达73.9%。16C8-8E6-ADC对肝癌细胞HepG2和Hep3b有一定的抑制增殖活性。结论 成功获得靶向GPC3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6.
以2-噻唑甲醛和氨基硫脲合成的配体,再与氯化铟合成了一个铟配合物(配合物1),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解析了其结构。通过MTT法测试了配合物1对不同的癌细胞株(MGC-803、SKOV3和HepG2)的细胞毒性,发现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活性最优。通过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凋亡等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能够诱导HepG2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并抑制细胞内ATP的生成,最终诱导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以大黄酸为原料,通过不同的连接基团,将其与生物素、叶酸偶联得到10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 H NMR、MRR、MS确证。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结果显示,所合成的10个目标化合物抑制HepG2细胞的活性优于大黄酸,且大多数化合物的活性强于阳性对照药氟尿嘧啶(5-FU)。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a(interferonα2a,IFNα2a)与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联合作用对体外肝癌细胞HepG2.2.15增殖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IFNα2a(5 000、10 000、15 000 IU/ml)和IL-2(2 500、5 000、10 000 IU/ml)单独及联合作用HepG2.2.15细胞96 h后,采用WST-1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联合作用组细胞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联合作用组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表达,斑点杂交法检测联合作用组细胞HBV-DNA的复制情况。结果与不同浓度的IFNα2a和IL-2单独作用相比,二者联合作用对HepG2.2.15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IFNα2a与IL-2联合作用组HepG2.2.15细胞显微镜下可见细胞逐渐变圆,胞浆中颗粒增多,增殖变慢,细胞间接触不紧密,细胞周围碎片增多;联合作用组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5);5 000 IU/ml IFNα2a+10 000 IU/ml IL-2、10 000 IU/ml IFNα2a+10 000 IU/ml IL-2和15 000 IU/ml IFNα2a+10 000 IU/ml IL-2对HepG2.2.15细胞HBV-DNA的复制有抑制作用。结论 IFNα2a与IL-2联合作用对HepG 2.2.15细胞增殖及HBV-DNA复制均有抑制作用。本实验为后续体内动物实验及筛选合适的疫苗佐剂奠定了基础,也为新型乙型肝炎疫苗及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18β-甘草次酸为起始原料,经C11位羰基还原、C30位羧基酯化、C3位羟基取代和消除等反应,合成了一系列2-烯-甘草次酸酯(Ⅳ)和2-烯-11-脱氧甘草次酸酯(Ⅷ),通过IR、1HNMR、ES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采用MTT法测定了其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肝癌细胞(HepG2)、人胃癌细胞(BGC-823)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Ⅳa、Ⅳd、Ⅷa、Ⅷd对HeLa、HepG2、BGC-823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尤其对HeLa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8.13μmol·L-1、7.87μmol·L-1、10.7μmol·L-1、9.43μmol·L-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xin2基因对肝癌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调控及其机制。方法通过TOPflash试验检测Axin2基因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法检测Axin2基因在正常肝细胞LO2及3种肝癌细胞HepG2、HHCC、HB611中的表达水平;对肝癌细胞HepG2中Axin2的表达进行干扰,并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β-catenin、Cyclin A、CDK2、Wnt5a、STAT3、EGFR、APC)mRNA转录水平及相关蛋白(β-catenin、Cyclin A、CDK2、APC)的表达量。结果 Axin2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P 0. 05);3种肝癌细胞Axin2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肝细胞LO2(P 0. 05);干扰HepG2细胞中Axin2基因表达后,Axin2基因m 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Wnt信号通路下游基因β-catenin、Cyclin A、CDK2、Wnt5a、STAT3和EGFR基因mRNA转录水平及β-catenin、Cyclin A、CDK2蛋白表达量均上升,而APC基因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量降低。结论 Axin2基因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成,本研究为寻找新的肝癌治疗靶点及防治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脱氢表雄酮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5个侧链具有不同吲哚结构的过氧化甾腙衍生物。所有合成化合物都通过MS、1HNMR和13CNMR进行结构表征。另外,分别选用人肝癌细胞(Hep G2)、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正常肾上皮细胞(293T)对化合物的抗增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β-羟基-5α,8α-过氧化雄甾-6-烯-17-(5-氟-吲哚)腙和3β-羟基-5α,8α-过氧化雄甾-6-烯-17-(5-氯-吲哚)腙对所测试的肿瘤细胞株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2.
以秦岭无病害健康桃儿七内生烟色拟盘多毛孢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萃取法从菌丝中分离活性代谢产物,并对其结构进行鉴定,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比色法检测了代谢产物的细胞毒活性,采用Ellman光度法检测了代谢产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并检测了代谢产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桃儿七内生烟色拟盘多毛孢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萜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1、1-2、1-3和1-4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3、1-4和1-8对A549、HeLa和HepG2细胞均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3对乙酰胆碱酯酶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1、1-2、1-3和1-4对α-葡萄糖苷酶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表明,基于桃儿七内生烟色拟盘多毛孢菌分离出具有抗肿瘤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萜类化合物,为桃儿七内生真菌用于抗肿瘤及治疗阿尔兹海默病新药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产气荚膜梭菌α-β_2-β_1融合基因的构建及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构建产气荚膜梭菌α-β2-β1融合蛋白基因表达载体,并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方法利用PCR技术,从含α毒素基因的质粒pXCPA02中扩增出α毒素基因,经NcoⅠ酶切,回收0·95kb的α基因片段,再与经NcoⅠ酶切并含融合基因β1-β2的质粒pXETB1B2连接,获得重组质粒pXETAB2B1,经NcoⅠ、BamHⅠ和EcoRⅠ酶切鉴定,并对其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重组质粒pXETAB2B1含有α-β2-β1融合基因。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约为95000,并可被特异性抗体识别。结论已获得高效表达α-β2-β1的重组菌株。  相似文献   

14.
为了发现更好的抗肿瘤药物,以均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槐定碱和氮芥互为药效基团,并以槐定碱为原料,合成了6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标题化合物,所得产物经过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采用MTT法测试所合成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均强于母体槐定碱,其中12-苄基槐定酸17-{4-[N,N-二(2-氯乙基)]}苯甲酰胺对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活性与商品药物美法仑相当。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和厚朴酚衍生物对肝癌细胞的毒性,在合成了6个和厚朴酚衍生物的同时,并应用MTT分析和细胞流式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活性较好的厚朴酚3#H对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的改变,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亚二倍体峰等方法检测该药物对细胞凋亡影响,结果表明和厚朴酚3#H可明显诱导HepG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甘娜娜  谭娅玲  张静  李山诺  郑绚  季红 《化学试剂》2020,42(9):1052-1057
以取代水杨醛和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经缩合、取代和水解等反应,设计合成了10个新的3-羧基香豆素衍生物,采用~1HNMR、~(13)CNMR和HR-MS对合成的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MTS法考察了其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结肠癌细胞HCT116及正常肝细胞L-02的抗增殖活性。结果表明,7-环戊氧基-3-羧基香豆素、7-环己氧基-3-羧基香豆素和7-苄氧基-3-羧基香豆素对HepG2细胞的抗增殖活性最强(IC_(50)分别为5.02、2.94、3.65μmol/L),而7-异丁氧基-3-羧基香豆素和7-苯乙氧基-3-羧基香豆素对HCT116细胞的活性最强,其IC_(50)分别为5.14、9.63μmol/L。对HepG2细胞活性最好的化合物7-环己氧基-3-羧基香豆素与顺铂(cis-DDP)联用的结果显示,该化合物能显著增强顺铂对HepG2细胞的抗增殖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可为香豆素类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的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抗菌肽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嵌合体的靶向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筛选抗肿瘤活性强的抗肿瘤肽和细胞表面整合素αvβ3表达量高的肿瘤细胞,建立BALB/c裸鼠(B16)皮下肿瘤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T-La(FS)、RGD-T-La(FS)、T-La和RGD-T-La组,尾静脉注射对应药物(600μg/m L),100μL/只,并设阳性对照组(1 mg/mL顺铂溶液)和空白对照组(PBS)。检测抗肿瘤肽对黑色素瘤B16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 RGD-T-La(FS)对B16细胞的敏感性最强,10μg/mL浓度时,细胞存活率为25. 12%;50μg/m L浓度时,T-La(FS)和RGDT-La(FS)作用的B16细胞存活率较低,分别为6. 61%和24. 65%。B16细胞表面整合素αvβ3表达量最高,PE-A荧光强度为868,其次为H460、HepG2和3T3细胞,PE-A荧光强度分别为840、446和265。T-La(FS)和RGD-T-La(FS)对VEGF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对Caspase-3的表达具有诱导作用,协同诱导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结论为小分子抗菌肽作为靶向抗肿瘤肽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临床上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物来源黏合材料贻贝黏附蛋白的结构、进行材料结构设计,经由扩链、偶联的分步合成,得到一种MAP型聚氨酯黏合材料。以热失重分析、细胞毒性实验进行该黏合材料的初步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黏合材料聚合分布均匀、黏均相对分子质量为955,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及对体外活细胞的低毒性,黏合材料质量浓度为4 000μg/L时、对ECV304细胞的24 h增殖抑制作用低于30%,具有进一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进行快速黏合修复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DG44中表达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Fc,并检测其生物活性。方法化学合成人VEGFR1的第2免疫球蛋白结构域(VEGFR1D2)基因和人VEGFR2的第3免疫球蛋白结构域(VEGFR2D3)基因,通过重叠PCR(Overlap PCR)将VEGFR1D2-VEGFR2D3和人IgG1Fc拼接形成VEGFR-Fc融合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D2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D2-VEGFR-Fc,在FreeStyleTMMAX Reagent和OptiPROTMSFM介导下转染至DG44细胞中,MTX加压筛选稳定表达VEGFR-Fc蛋白的细胞株,SDS-PAGE、Western blot和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R-Fc蛋白的表达。表达的VEGFR-Fc蛋白经HiTrapTMProteinA FF柱纯化后,利用显微镜观察法和血管内皮细胞ECV304模型检测其生物活性。结果 VEGFR-Fc基因扩增产物大小为1 377 bp;重组表达质粒pD2-VEGFR-Fc经双酶切和测序证明构建正确;质粒pD2-VEGFR-Fc转染的DG44细胞培养上清中含VEGFR-Fc蛋白,表达量为0.5 g/L;细胞培养上清经HiTrapTMProteinA FF柱纯化后,杂蛋白去除效果较好;纯化的VEGFR-Fc能与VEGF特异性结合,抑制ECV304生长。结论成功在DG44细胞中表达了具有生物活性的VEGFR-Fc,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抑制血管生成和抗肿瘤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α-氨基膦酸酯和邻羟基苯甲醛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微波辅助)、NaBH_4还原,合成了10个结构新颖的水杨醛-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Ⅲa~Ⅲj,其结构均经过IR、~1HNMR、~(13)CNMR和HRMS确认。利用MTT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Gla)、人肝癌细胞(HepG2)、宫颈癌细胞(Hela)3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其中,α-(4-氟苯基)(2-羟基苄氨基)甲基膦酸二乙酯(Ⅲe)、α-(4-氟苯基)(2-羟基苄氨基)甲基膦酸二异丙酯(Ⅲf)对HepG2表现出较好的增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