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加强西部土地生态利用与管理,推进黄河流域煤矿区土地合理利用,对柠条塔矿区的土地损毁情况和复垦范围展开研究。从矿区自然环境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矿区土地复垦特征和损毁形式,确定塌陷破坏土地、煤矸石和表土场压占土地以及部分取土场、道路挖损土地三种损毁形式;矿区沉陷损毁土地面积广、损毁类型多样、损毁程度严重,压占损毁土地分布集中、负荷大等特征。确定复垦责任范围总面积为8068.02hm2。划分了土地评价单元,并采用指数法对矿区内沉陷地和裂缝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结合其主要评价因子,确定沉陷地更适宜复垦为林地、草地,复垦措施为土壤重构工程、植被重建工程、监测与管护。  相似文献   

2.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采煤塌陷地土地复垦单元划分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可以科学地确定复垦区域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为便于复垦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督管理,对复垦方向相同、主要复垦工程和技术措施一致的损毁单元进行归类,确定损毁土地的复垦单元,根据各复垦单元分别进行土地复垦设计和投资估算。本文以我国华北某技改煤矿土地复垦为例,分析、探讨了基于适宜性评价的采煤塌陷地土地复垦单元划分体系,为科学配置土地资源、指导复垦工程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文中以安山矿区的自然状况和地质采矿条件为前提,建立了土地破坏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安山矿区采煤沉陷破坏土地复垦利用方向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确定了安山矿区采煤沉陷破坏土地的复垦利用方向,对类似条件下的矿区采煤沉陷地复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能够对损毁土地进行预测性的评价,在确定土地复垦最佳方向上具有重要作用。以赵固二矿为研究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筛选评价因素和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利用指数和法和极限条件法,并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进行适宜性评价,确定了宜耕、宜园和宜林这3个不同的复垦方向,合理地将损毁地划分了高度适宜、一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这4个适宜性程度的等级,并分析了不同复垦方向上的勉强适宜区的评价单元的限制因素。评价结果表明,赵固二矿损毁土地比较适宜复垦为林地,可以通过改善灌排条件利用水土改良措施降低污染程度,提高适宜性程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新疆地域特点,在合理确定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疆地区煤矿土地复垦为草地的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新疆12处煤矿为研究背景,选取了待土地复垦单元土地损毁后的地面坡度、损毁土地深度或压占区堆积物平整量、复垦土源保证率、土地损毁造成土地产量的降低、地面塌陷或挖损后地下潜水位埋深、土壤中粘粒含量、覆土厚度、矿区河流径流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等9项因素作为评价因子,以12处煤矿的55个土地复垦单元作为学习样本,建立了相应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回代估计方法对学习样本逐一进行检验,正确率达98.2%,将该评价模型应用到伊犁一号煤矿矿井,对该煤矿的16个待土地复垦单元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理想,该评价模型可广泛应用于新疆地区煤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工作中。  相似文献   

6.
结合王庄矿实际情况,分别从宜耕、宜园、宜林、宜渔四个方向建立评价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拓学理论的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选择梯形分布的隶属函数来计算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建立王庄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数学模型。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得出土地复垦的适宜方向:林地、渔业用地优先考虑,其次可以考虑耕地和园地。  相似文献   

7.
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复垦工作的关键。文中采取极限条件法对唐家庄220kV变电站工程临时用地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该工程施工工区和临时堆土区的复垦方向均为耕地。基于此,通过表土回填、土地平整等措施对损毁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和恢复利用。  相似文献   

8.
矿山废弃土地农用复垦方向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地复垦方向较多(如水田、旱地、园地、草牧地等),对矿山压占、挖损、污染和遭受矿山地质灾害破坏的土地进行农用地复垦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遭受破坏土地的农用复垦方向.针对农用土地的诸多复垦方向,提出了农用地复垦方向评价数学模型,旨在与同行进行探讨,为"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新疆地域特点,在合理确定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疆地区煤矿土地复垦为草地的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新疆12处煤矿为研究背景,选取了待土地复垦单元土地损毁后的地面坡度、损毁土地深度或压占区堆积物平整量、复垦土源保证率、土地损毁造成土地产量的降低、地面塌陷或挖损后地下潜水位埋深、土壤中粘粒含量、覆土厚度、矿区可供灌溉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等9项因素作为评价因子,以12处煤矿的55个土地复垦单元作为学习样本,建立了相应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回代估计方法对学习样本逐一进行检验,正确率达98.2%,将该评价模型应用到伊犁一号煤矿矿井,对该煤矿的16个待土地复垦单元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理想,该评价模型可广泛应用于新疆地区煤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工作中。  相似文献   

10.
许寅年  方军 《矿山测量》2011,(4):92-93,96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复垦前期工作的中心环节和项目决策依据,运用科学技术、经济技术、信息学、预测学及数理统计学等理论,从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土地复垦适宜性.我国高潜水位平原矿区土地复垦除了受土壤、气候、地貌、水源、耕作习惯等因素影响外,潜水位也成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主要限制因子,文中就高潜水位平原矿区土地复垦...  相似文献   

11.
以河北省万全县郭磊庄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把对土地质量有显著影响的自然条件、农田基本建设因素确定为基本因素,选择10项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因子构建评价体系,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土地适应性评价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提供科学依据;运用GIS软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科学可靠;评价范围小,定量指标数据不易获取。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空间分析法,本文提出根据农用地分等与地化评估整合成果优化基本农田布局的方法,并对浙江省峰江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整合两个不同的土地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土地稳定的生产能力、土地肥力、环境与健康质量,并依此确定基本农田调入调出的门槛,实现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的方法完全可行。这一方法有助于把环境污染、肥力缺乏的耕地调出基本农田,把高产、优质、清洁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保证基本农田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旭刚 《资源与产业》2008,10(5):119-121
10年的土地整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农地整理方面,新时期土地整理需拓宽工作领域,从更宽泛的渠道保证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土地整理潜力主要应在建设用地复垦、灾毁地复垦、耕作层质量提高、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等方面。本文采用归纳总结法和理论分析法,拓展土地整理外延,挖掘土地整理潜力,为土地整理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以徐州市潘安采煤塌陷区为例,探讨了矿区农田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在确定研究区主要用地类型的基础上,建立农田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和单一类型用地的综合分值,然后分别对各单一用地类型的生态适宜度作出评价,并通过ArcGIS93技术平台,对各单一用地类型的生态适宜度图层加权叠加,最终得到综合用地生态适宜度分布图。运用该评价方法能较为清晰地反映项目区农田景观生态适宜度的空间分布,为优化矿区农田景观格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本农田建设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寒地黑土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该区域土壤肥沃,土地生产潜力巨大,但寒地、冻土等特殊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该区在农业发展上表现出一定的不可持续性,影响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国家粮食安全,需要通过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海伦市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为例,探讨了基本农田建设的有效模式,把示范区建设和当地一般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对比,结合区域特点,提出防治冻害、控制返浆、保育黑土等寒地黑土区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建设的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调控措施,以为该区域的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清河县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如何运用系统理论解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问题。首先,定性分析清河县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其次,结合县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相关规划控制指标,建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构造出3个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备选方案。最后,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方案择优,得出清河县土地利用结构最优方案。结果显示,清河县2020年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比例应该调整为68.03:3.14:1.91:.5.56:6.06:10.72:0.14:1.57:0.07:0.10:2.71,这时土地利用结构最优,有利于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治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强调统筹城乡用地。开展土地整治要科学规划,但我国关于土地整治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均刚刚起步,急需研究探索。市级区域在我国行政管理层级中处于中间层级,市级土地整治规划在我国土地整治规划体系中,居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研究市级土地整治规划对指导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和推进土地整治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扬州市为例,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初步探讨了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提出市级土地整治规划应从区域、市域和村镇3个层面来开展,规划要能体现因地制宜,要重点关注部门协调、资金整合、政策落实等问题。建议市级土地整治规划要坚持"市域全面规划、整村整镇推进",并应尽快创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土地整治新机制,以推动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伊敏矿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伊敏矿区1975年、1990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结果为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对其景观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伊敏煤矿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975—2010年伊敏矿区草地面积一直在下降,由1975年的87.99%下降到2010年的75.03%;工矿地面积逐渐增加,由1975年的0 km2增加到2010年的19.63 km2。矿产资源开发导致伊敏矿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连接性降低,景观中优势类型的面积比例随着矿产资源开发逐渐降低。1975—2010年矿产资源开发导致伊敏矿区的景观生态风险升高,草地的生态风险指数最大,林地、工矿地、耕地、住宅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生态风险均有增加。草原区矿产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生态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部典型县域耕地等别限制因素与提升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县域农用地分等更新成果,以我国东部典型县域为例,通过ArcGIS叠加分析与数据统计,探讨耕地质量等别分布特征,系统分析区域耕地质量等别限制因素,提出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的提升对策,以期为划定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重点区域、开展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差别化的耕地利用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5个典型县域耕地质量等别总体较高,以中、高等地为主,有少量优等地分布;各区域耕地质量共同存在的自然限制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共同存在的利用限制因素为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此外还存在各自特有的自然或利用限制因素。土地整治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耕地质量的分布特征与限制因素,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策略,从数量、质量及生态方面保护和管理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我国历史上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得到传统耕作方式下农业“力业相称”时每个农村劳动力的最大耕种面积。以此数据为基点,推算了在复种指数为1、复种指数为1.26、复种指数1.26和最小规模化经营3种情况下,2008年、2020年、2030年耕地能够承载的最小劳动力,需要转入城市的人口数量。按照城镇规划的标准,计算出了我国城镇建设占用的总面积,城镇还需占用的土地面积。转入城镇的农村人口留下的农村居民点经过复垦整理增加的耕地面积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相挂钩,最后得出我国耕地保有量的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