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驱动的XY平台系统的负载扰动、任意加工曲线轮廓误差模型复杂及双轴参数不匹配等会影响加工精度的问题,XY平台单轴采用了能反映人脑认知模糊性和连续性的模糊小脑模型关节控制器(FCMAC)设计速度控制器,在两轴之间采用实时轮廓误差估计模型和交叉耦合控制(CCC)进行轮廓控制器的设计,可同时减小跟踪误差和轮廓误差.FCMAC可准确及时地抑制负载扰动,交叉耦合控制削弱了双轴参数不匹配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XY平台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轮廓精度和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2.
直线电机XY平台交叉耦合迭代学习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直线电机XY平台进行周期性轮廓加工时产生的周期性轮廓误差,设计了将迭代学习控制与交叉耦合控制相结合的交叉耦合迭代学习控制器.利用实时轮廓误差估计模型估算出轮廓误差,通过迭代学习控制器削弱周期性轮廓误差,按交叉耦合增益的关系来分配X、Y轴的补偿量,实现对周期性轮廓误差的实时补偿.理论推导与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不仅有效减小了直线电机XY平台的轮廓误差,而且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3.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PMLSM)直接驱动XY平台的轮廓加工精度会受负载扰动、双轴参数不匹配以及周期性轮廓误差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采用RBF神经滑模与迭代交叉耦合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对两轴运动进行协调控制.设计RBF神经滑模控制器用以削弱负载扰动对加工系统的影响.采用实时轮廓误差法估算出轮廓误差模型,并且将轮廓误差作为控制器的输入,设计迭代交叉耦合控制器用以削弱双轴参数不匹配和周期性轮廓误差对加工性能的影响,实现跟踪误差与轮廓误差的同时减小.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较高的轮廓精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传统PID控制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提出一种神经网络PI自适应控制策略,并把它用于一电液非线性伺服系统的位置控制.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神经网络PI自适应控制策略可行,对改善非线性伺服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动静态特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削弱负载扰动及复杂轮廓误差模型对轮廓精度的影响,在单轴中采用比例控制作为位置环控制器,采用PDFF控制作为速度环控制器,以保证单轴跟踪精度.三轴间采用一种轮廓误差估算法来建立轮廓误差模型,运算更为简单.通过改进的交叉耦合控制结构进行轮廓控制器的设计,将轮廓误差的补偿量置于位置控制器前,能够实现跟踪误差与轮廓误差同时减小,以满足三轴运动平台的高精度加工要求.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三轴运动平台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轮廓精度和较强的抗扰性.  相似文献   

6.
论述ASVG的工作原理,根据控制原理设计ASVG的模糊PI(Fuzzy-PI)控制器.采用模糊控制器获得良好的动态性能,同时引入PI控制改善模糊控制器的静态性能,增强其鲁棒性.该控制器使系统在电流跟踪误差较大时比例控制占主导,误差减小速度较快,在误差减小到一定范围内时积分控制占主导,实现稳态无差.并且该控制器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控制能力,增强了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控制,具有满意的控制精度,易于实现数字控制,比传统的PI控制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数字仿真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直接驱动XY平台的跟踪性能,提出了将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器(ZPETC)与自适应鲁棒控制器(ARC)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对跟踪误差进行控制,并且采用基于时间序列预测技术的轮廓误差实时补偿方法对两轴运动进行协调控制.ZPETC作为前馈跟踪控制器,可以有效提高系统带宽及跟踪性能,使位置能够无静差地跟踪二阶指令输入;ARC能够克服系统参数变化、负载扰动等不确定性,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与鲁棒性;采用基于时间序列预测技术的轮廓误差实时补偿方法能够动态控制插补过程,以有效减小轮廓误差.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案具有良好的跟踪性和鲁棒性,可以有效提高跟踪精度和轮廓精度.  相似文献   

8.
H型精密运动平台交叉耦合模糊PID同步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双直线电机驱动的H型精密运动平台由于永磁直线同步电机参数变化和扰动等不确定因素致使两边的运动不同步问题,提出一种交叉耦合模糊PID控制方法.在单轴中采用模糊PID控制作为位置控制器,速度控制器用普通的PI控制,以保证单轴跟踪精度;双轴间引入交叉耦合控制方法,消除双电机之间存在的机械耦合,进而减小了双轴间的位置同步误差.结果表明,将交叉耦合与模糊PID相结合的控制方法能够使H型精密运动平台的同步误差收敛于零,并且使系统具有较好的跟踪性能与鲁棒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直接驱动XY平台系统中存在不确定扰动的问题,单轴上设计了基于干扰观测器的迭代学习控制器.迭代学习控制器可以抑制重复扰动,干扰观测器可以消除非重复扰动的影响,两者结合起来可增强系统对重复和非重复扰动的抑制能力.由于轮廓误差计算模型要求跟踪误差远小于期望轮廓曲率半径,所以设计了混合误差轮廓控制器,跟踪误差较大时只控制各轴位置,跟踪误差足够小时进行轮廓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使直接驱动XY平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较高的轮廓精度.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永磁直线同步电机驱动XY平台系统的非线性、不确定性及轮廓误差模型复杂等问题,设计了基于等效误差法的全局快速Terminal滑模轮廓控制器.运用等效误差法建立容易计算的直接驱动XY平台非线性等效误差模型;采用全局快速Terminal滑模控制方法设计直接驱动XY平台轮廓控制器.该控制方法可以促使系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收敛到平衡状态,同时能抑制负载扰动和参数不确定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轮廓控制器使直接驱动XY平台具有了较高的轮廓加工精度和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1.
并行采集系统通道失配误差测量及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行时间交替采样结构是一种有效地提高采样率的方法,但在采用此结构的采集系统中,多个ADC通道间的失配误差严重影响采集系统的性能,国内外对失配误差的测量和校正多采用加测试信号的方法。该文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一种不需要测试信号且适用信号范围广泛的误差测量算法,并对国外文献中盲算法估计时间误差的方法进行了改进。计算机仿真证实了该方法对误差的估计有极高的精确度,能有效地提高采集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数字经纬仪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给出了一种校正误差的方法及一个实用的能自动校正误差的电路。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非连续累计式电子秤”产生计量误差的三个来源。提出了机械称重部分、传感器部分和电子设备部分等方面减少控制和计量误差办法和措施。以期达到“非连续累计式电子秤”在计算机配料系统控制下的计量的准确性,控制的实时性和工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阵列估计误差和扰动误差引起方向图畸变的校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由于取样协方差矩阵估计误差和导向矢量扰动误差的存在,使波束形成器产生高的旁瓣和畸变的主波束,提出了用代价函数校正导向矢量扰动误差引起的方向图畸变。当两种误差同时存在且为非白色高斯扰动时,可用联合处理法来校正方向图畸变。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校正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影像处理刀具测量仪标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刀具几何参数测量仪是刀具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近年来基于影像处理技术的刀具测量仪,由于其良好的性能价格比,被国内许多刀具生产和修磨厂家所采用。误差标定是任何测量仪表的必要环节。由于目前还没有这种测量仪专用的误差标定规范,若使用数控机床的标定方法又会使成本大大的提高而不利于中小企业的使用。本文介绍一种简捷的误差标定方法。以大连工业大学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开发的DJCLY92B刀具几何参数测量仪为实例,详细阐述其步骤及实施。实验结果表明,测量仪经过标定,具有明确的数据做标准,使用可靠;标定和误差分析的数据是误差补偿的重要依据;为提高产品性能及其更新换代做准备。  相似文献   

16.
数控车刀刀尖与车削回转中心不等高时,加工后形成的表面直径会产生加工误差.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刀尖高度误差越大,加工直径与对刀直径相差越大,加工误差将越大的结论,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以减小因刀尖高度误差对加工形成表面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大学生英汉汉英口笔译语料库》中的口语语料为数据来源,从2007年英语专八口语测试的汉译英部分,随机抽取100位考生的语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考生口语输出中的错误,探究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输出中言语错误的自我意识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在同时存在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情况下,提出了反射面天线平均功率方向图的计算方法.首先,分析面板加工误差以及框架安装误差,得出口径场随机相位误差的平均表达式.然后,考虑馈源的轴向偏焦问题,推导出系统误差存在时锥削照射相关函数的解析形式,进而得出了两种不同性质误差共同作用下的平均功率方向图.最后,以某65m口径天线为对象,研究了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对其电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理论分析,着重对功率电能表的关键部分-乘法器做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乘法器的误差了有效的补偿,且利用测量技术中最基本又常用的替代法来探讨数字电能表的自校技术问题,同时发挥了微机的特点,增强了表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方案可行,达到了0.05级功率电能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传动链误差测试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程序框图。并列举了各种实验结果,对它们作了比较。本文对实验结果作了分析。同时也说明了对新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