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以栎精为电化学探针伏安法测定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栎精与DNA之间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和嵌入作用而发生相互作用。本研究以栎精为电化学探针 ,用电化学方法建立了测定DNA的新方法。栎精本身有良好的电化学行为 ,DNA的加入可以导致栎精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 ,优化了最佳结合反应条件和电化学测定条件。在最佳条件下 ,检测DNA的线性范围为 7 2× 1 0 - 6~ 8 6× 1 0 - 5 mol·L- 1 。  相似文献   

2.
用线性扫描伏安法 (LSV)、循环伏安法 (CV)和微分脉冲伏安法 (DPV)等电化学手段研究了 2 ,4,6 三氨基嘧啶 (TAP)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 :该化合物在玻碳电极表面存在吸附特性 ,在 0 .1 0mol·L- 1 的 pH 5 .0Britton Robinson (B R)缓冲溶液中于1 .2 0V(vs.Ag/AgCl)处有一灵敏的氧化峰。在选定的最佳条件下 ,其浓度在 8.0× 1 0 - 6~ 3.2×1 0 - 4 mol·L- 1 范围内与氧化峰电流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测限为 6.5× 1 0 - 6mol·L- 1 。  相似文献   

3.
运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铜(Ⅱ)4,5-二氮芴-9-酮连氮配合物[CuL·(H2O)2]·(NO3)2CHCl3(L=4,5-二氮芴-9-酮连氮)与DNA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以其为电化学探针测定DNA的方法.在最佳条件下,峰电流的减小值与DNA浓度呈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一种测定DNA的电化学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69×10-6~2.34×10-7 g·L-1,线性回归方程为△Ip=0.077 4cDNA-0.886 3(n=11,γ=0.9886),检测限为1.23×10-8 g·L-1.  相似文献   

4.
溶剂热法合成了二(2,3-二氨基吩嗪)合铜配合物[Cu(DAP)2]2+,并用元素分析法和红外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pH=6.5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Tris-HCl)缓冲溶液中,采用电化学方法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循环伏安实验表明,配合物在-0.04 V和-0.13 V处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加入双链DNA(dsDNA)或单链DNA(ssDNA)后,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降低且峰电位负移,表明二者之间可能主要存在静电作用,但铜配合物与dsDNA的相互作用强于与ssDNA的相互作用,可用于识别dsDNA和ssDNA。通过dsDNA加入前后峰电流的变化,计算得出配合物与dsDNA结合位点n=2.5,结合常数K=4.07×104L.mol-1。在荧光光谱图上,加入DNA后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有较大降低,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验证了二者之间的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电化学方法结合紫外 可见光谱法 ,研究了结晶紫 (CV)与DNA在 0 2 0mol·L- 1 pH1 0 5的Britton Robinson(B R)缓冲溶液中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行为。CV在玻碳电极上于 +0 474V(vs.SCE)处有一氧化峰 ,此峰电流与扫描速率的二分之一次方呈正比。在 1 3℃与DNA恒温反应 35min后 ,CV的氧化峰电流降低 ,但峰电位几乎不变。CV与DNA在该条件下结合生成一种非电化学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 ,求出CV与DNA反应的结合比为 2∶1 ,结合常数 β =1 43× 1 0 1 0 。  相似文献   

6.
应用循环伏安法及电化学交流阻抗法研究了麦尔多拉蓝(MB)分别与溶液中以及吸附在电极表面的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MB与溶液中的DNA之间存在静电作用。分别将鲱鱼精单链DNA(ssDNA)和双链DNA(dsDNA)固定于玻碳电极(GCE)表面形成ssDNA和dsDNA修饰电极(ssDNA/GCE和dsDNA/GCE)后,求得MB在ss-DNA/GCE和dsDNA/GCE上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4×103L.mol-1和5.2×103L.mol-1。MB与修饰在ssDNA/GCE上的ssDNA通过静电作用结合,而与吸附态dsDNA的结合为静电吸引和嵌插的共同作用。MB与ssDNA和dsDNA之间相互作用存在差异,说明MB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电化学杂交指示剂。  相似文献   

7.
在0.2 mol·L-1 pH 4.5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运用电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法研究了钍试剂Ⅰ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钍试剂Ⅰ与DNA作用后,氧化峰电流减小,峰电位正移;溴化乙锭(EB)-DNA体系在加入钍试剂后出现荧光猝灭的现象.结果表明,钍试剂Ⅰ可以通过嵌插作用与DNA结合,实验测得其结合比为1∶1.5,结合常数为9.57×106 L·mol-1.  相似文献   

8.
在pH 7.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用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孔雀石绿(MG)与鲱鱼精ds-DNA的相互作用。循环伏安法表明,MG在-1.0~+1.5 V(vs.SCE)范围内有3个氧化还原峰。加入双链DNA后,由于MG与DNA相互作用,使MG在+0.547 V处的氧化峰电流明显降低,而峰电位基本没有改变。优化了结合反应条件,在最佳条件下,MG氧化峰电流的下降值同DNA的浓度在10.0~100.0 mg.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关系方程为Δip(μA)=0.066+0.009 6c(mg.L-1),检测限(3σ)为6.0 mg.L-1。通过DNA加入前后峰电流的变化,可计算出MG与DNA结合比n(MG)∶n(DNA)=2∶1,结合常数为5.67×108。  相似文献   

9.
藏红T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及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藏红T(ST)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结合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藏红T与DNA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测定藏红T对溴化乙锭-天然DNA体系的影响,以及天然DNA和变性DNA与藏红T作用的不同,得出藏红T与DNA发生类似溴化乙锭的嵌插作用的结论,形成了2ST-DNA结合物,结合常数为3.46×104L2·mol-2。  相似文献   

10.
肉桂酸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库仑法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肉桂酸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0.2 mol.L-1(pH=5.5)的B-R缓冲溶液中,肉桂酸在-0.912 V(vs.SCE)处有一个不可逆的还原峰。考察了溶液pH值和扫描速度等因素对肉桂酸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利用电化学法求出肉桂酸的扩散系数为4.88×10-4cm2.s-1,传递系数0.33,推导了电化学还原方程式。在最佳条件下,肉桂酸浓度在5.0×10-6~4.5×10-5mol.L-1范围内与还原峰电流ip值成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p(μA)=0.045 3c(μmol.L-1)+7.914(n=8,γ=0.996),检测限为4.0×10-6mol.L-1。  相似文献   

11.
在0.20 mol.L-1pH 5.0 NaAc-HAc缓冲溶液中,运用电化学方法和荧光光谱分析法研究了硫堇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硫堇与DNA作用后,氧化还原峰电流减小,峰电位正移,溴化乙锭(EB)-DNA体系在加入硫堇后出现荧光猝灭的现象。结果表明,硫堇与DNA的结合方式主要为嵌插作用。以硫堇为电化学杂交指示剂,制得了一种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靶DNA在11.3~121 nmol.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0.997 1,检测限为5.26 nmol.L-1(3σ,n=7)。  相似文献   

12.
运用循环伏安法和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碱性品红 (FuchsinBasic ,FB)和DNA的相互作用 ,并制备了聚碱性品红修饰的玻碳 (GC)电极 ,研究了DNA在此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 ,室温下 ,在 0 1 0mol·L- 1 pH 7 0的B R缓冲溶液中 ,FB有一良好的氧化峰 ,FB与DNA混合后 ,在电位扫描范围内未出现新峰 ,而FB的氧化峰电流增大 ,峰电位基本不变。在聚碱性品红修饰GC电极上DNA出现了一对氧化还原峰 ,该峰随着扫描次数的增加而消失。紫外 可见特征吸收实验表明 ,加入DNA后 ,FB的峰形基本不变 ,吸光度降低 ,呈减色效应 ,但峰位不发生移动 ,并存在着一个等吸点 ,证明DNA与FB作用方式是静电作用和嵌插作用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碱性条件下应用循环伏安法电聚合制备聚结晶紫修饰电极(PCV/GCE),并对电极进行表征,探究槲皮素(Quercetin)在此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聚结晶紫修饰电极对槲皮素的氧化还原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活性,在PCV/GCE 上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差减小、峰电流明显增加。电极表面的结晶紫在槲皮素电子传递的过程中充当传递媒介加速电子传递。在pH=6.5、浓度为0.10 mol/L的PBS 缓冲溶液中,聚结晶紫修饰电极的差分脉冲伏安(DPV)响应与槲皮素0.10~60.00 μmol/L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5 μmol/L(S/N=3)。在稳定性、选择性和重现性方面该结晶紫修饰电极均有良好的表现,该电极用于检测利肝片中槲皮素的含量,回收率为98.97%~102.01%。  相似文献   

14.
采用UV-vis光谱法,在pH=7.00环境中用摩尔比法确定了鲱鱼精DNA与镱(Yb)的结合比nDNA:nYb=1:3,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7.52×10^3L·mol^-1·cm^-1,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鲱鱼精DNA-镱(Ⅲ)配合物(DNA(Yb)3)的结合比nPVP:nDNA(Yb)3=4: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2.68×10^5·mol^-1·cm^-1。用双倒数法求得结合常数K^θ12℃=0.965×10^2L·mol^-1和K^θ22℃=0.218×10^2L·mol^-1,△H^θ,22℃=-1.04×10^5J·mol^-1,△rS^θm22℃=-3.27×10^2J·mol^-1·K^-1,△rG^θm22℃=-0.76×10^4J·mol^-1,该过程为焓驱动。确定了PVP—Yb(Ⅲ)与hsDNA之间为沟区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茜素红S-壳聚糖结合反应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H 4.5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茜素红S(ARS)可以与壳聚糖(CTS)发生结合反应形成一种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复合物。用线性扫描二阶导数极谱法对结合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物的形成使溶液中游离的ARS浓度降低,进而导致ARS的还原峰电流降低。优化了结合反应的最佳条件和电化学测定条件:pH=4.5,B-R用量2.5 mL,温度<35℃,时间10 min,ARS浓度5.0×10-5mol·L-1,扫速800 mV·s-1。在此条件下,峰电流的降低同CTS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用于CTS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80~50.0 mg·L-1,线性回归方程为△iP"(nA)=493.09+108.24 c(mg·L-1)(γ=0.997,n=20),对结合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