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双碳”背景下制冰新技术的研究进展,为研发更加低碳高效的制冰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重点对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技术、真空闪蒸制冰技术和太阳能吸附式制冰技术3种制冰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论 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技术、真空闪蒸制冰技术和太阳能吸附式制冰技术具有低碳、节能等优点,可对冷链运输、人工冰场等领域起到积极作用,在“双碳”背景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如何保证制冰系统稳定性、提高制冰效率是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汪文斌  陈滋顶 《制冷》1998,(1):32-35
本文通过介绍颗粒制冰技术在我国铁路制冰厂中应用的优缺点,得出颗粒制冰技术不宜在铁路制冰厂中推广应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阐述冰蓄冷空调系统原理及主要特点,系统的组成及制冰方式分类,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设备选型,评价标准,冰蓄冷空调变风量系统调节特性,以及冰蓄冷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制冰工业的突出优点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冰质,使之适合生产上的需求。这不仅要求体现在制冰阶段,更主要的是在整个制冰、用冰过程中,包括输送、贮藏阶段,确保现代化的制冰方法得以改善、发展,充分发挥自动化制冰的优越性。就目前我国现阶段的制冰方法来看,常用的有四种类型,即管冰机、片冰机、板冰机和块冰机。其中管冰机技术于当今世界尤为发展迅速,因为管冰具有较大的热交换表面,耗能低,投资小。  相似文献   

5.
“从单一的方冰机到板冰机、管冰机、碎冰机等多样化产品;从最初只有制冰机生产企业参会到现在用冰单位、高校,甚至控制系统、搅拌设备等部件生产商开始参与,全国制冰产业链发展论坛历时5年,成功搭建了制冰行业交流平台的同时,也见证了我国制冰行业的快速发展。”11月28日,第五届全国制冰产业发展论坛暨2013中国制冰年会上,北京制冷学会秘书长孙大琪在致辞中对制冰行业的发展速度表示感慨,“目前,制冰产业链已经形成并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6.
郑当维 《制冷》1992,(4):72-74
我厂于1985年按照机械工业部部署引进了联邦德国ZIEGRA制冰机公司的制冰机设计制造技术。ZIEGRA的制冰机和常见的板式制冰机、简式制冰机不同,制冰部分采用了独特的螺杆式结构,制冰量为每日30kg到10000kg。这种制冰机和通常的制冰机一样都具有完整的制冷系统,包括了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等主要部件。蒸发器通常称作制冰器,制冰过程就是在蒸发器内进行的。制冰器的具体结构决定了制冰机的型式、结构参数和技术性能。我厂引进的制冰机的制冰器  相似文献   

7.
孔庄煤矿集中降温方案的选择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孔庄煤矿井筒布置和矿井生产条件出发,先后总结、分析了片冰降温系统、热-电-乙二醇降温系统、井下低温水排热的井下集中降温系统(HEMS)和真空制冰降温系统。从集中降温方案效果、投资、降温系统运行稳定性、井筒输冷管路安装、矿井制冷水质、井下制冷排热等方面综合考虑,适合孔庄煤矿特点的集中降温途径只能是真空制冰降温方案,为矿井三期改扩建工程按期投产、验收创造了条件。同时,该降温工程的实施必将填补我国在矿井集中降温领域的一项技术空白,并在制冰技术、输冰管道、输冰工艺、压风冷却、井下融冰工艺、制冰节能技术上取得突破,进而推动我国煤矿降温制冷工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铁路制冰厂的制冰能力普遍紧张,严重影响了冷藏运输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在制冰工艺上采取一些措施,以达到住不注入大量资金进行新建、扩建的前提下,实现制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一.冰蓄冷系统概述 冰蓄冷系统的核心就是制冰系统,传统的冰蓄冷技术主包括冰球式和盘管式两种,这两种冰蓄冷技术的制冰过程都是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由低温不冻液把冷量传递给水而结冰,因此统称为静态冰蓄冷,目前是国内主应用的冰蓄冷技术。但是静态冰蓄冷由于冰的制备和融化在同一设备进行,以及其自身纳冰特性的限制,随着管外冰层厚度的增加,管外热阻同时增加,  相似文献   

10.
王虹  何国庚  田奇琦  杨丽媛 《制冷学报》2012,33(1):10-13,50
冰浆由于良好的热物特性,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制取方式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过冷水动态制冰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制取冰浆方式之一,但其主要缺陷是过冷却器易发生冰堵。在此,基于水溶液结晶的机理,从影响过冷却器冰堵的因素出发,指出纳米氟碳表面改性材料可改善表面状况,有效抑制壁面结冰,减少制冰过程中的冰堵问题,提高整个系统的制冰效率,降低能耗。纳米氟碳涂层抑制过冷却器冰堵的机理对进一步深化和开发新一代防结冰技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过冷水法动态冰浆制取技术具有传热效率高、系统简单等优点,但过冷却器易发生冰堵是影响其稳定性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块化过冷解除装置的动态制冰系统,利用设置在过冷却器内的可灵活拆装式螺旋叶片对制冰溶液进行过冷解除,同时刮削换热壁面上粘附的冰晶。测试了不同工况下该制冰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该制冰系统可稳定产出冰浆并有效改善冰堵问题,最高含冰率达9. 1%,最大持续制冰时间可达521 s。冰浆含冰率与持续制冰时间成正比。Na Cl添加剂质量分数为6%时对冰浆含冰率和持续制冰时间的改善效果显著。实验获得制冰系统最佳运行参数:制冰溶液体积流量为0. 50 m3/h、二次冷媒起始温度为-15℃、螺旋叶片转速为175~225 r/min。  相似文献   

12.
《冷藏技术》2014,(4):58-58
2014年11月5日,由北京制冷学会主办,北京智通慧达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制冷学会、全国制冷标注化技术委员会、国家商用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全国商业冷藏科技情报站、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众单位支持的2014中国制冰年会暨第六届全国制冰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13.
冰蓄冷空调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冰蓄冷空调技术的基本原理、蓄冰模式及运行控制策略,直接蒸发和间接蒸发制冰设备及系统特点;通过工程应用实例分析了冰蓄冷空调技术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宛超  刘益才  张明研  辛天龙 《制冷》2009,28(1):32-35
对内融冰U形盘管式蓄冰槽制冰、融冰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讨论了蓄冷槽内温度变化、载冷剂温度变化、取冷量变化对系统COP的影响,以及蓄冰槽中添加剂的对比实验,验证了在水中添加一定质量硼砂可以在保证冰蓄冷系统COP的基础上有利于改善制冰、融冰特性。  相似文献   

15.
《冷藏技术》2013,(4):3-3
由北京制冷学会主办,中国制冷学会、全国制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商用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商业冷藏科技情报站等单位支持的2013中国制冰年会暨第五届全国制冰产业链发展论坛于11月28日—29日在京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探讨行业趋势,加强秩序建设”。  相似文献   

16.
谢烈 《制冷》1992,(2):69-72
前言目前国内外制冰的方法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间接冷却方式,如盐水冷却桶式制冰法;直接冷却方式,如片冰,板冰,管冰及桶式快速制冰法等二大类。但无论何种制冰方法,节能的主要方面都应该是如何提高制冰能力和降低制冰的耗电量,这就需要从强化换热,加快周转,改进制冰工艺,改造制冰池结构、设备等方面加以考虑。尽管提高制冰的能力与降低制冰的电耗两者之间似乎是矛盾的,但在实际中两者必须是统一的。如果只强调提高  相似文献   

17.
基于直接接触式冰浆生成器中载冷气泡在制冰溶液中的上升特性,以FLUENT中的VOF模型为基础,对载冷气泡与制冰溶液之间的传热过程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揭示了载冷气泡进气温度、速度及初始半径对充分换热高度的影响规律:随着气泡进气温度降低,初始速度增大,初始半径增大,充分换热高度增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CFD方法对大型砖冰机制冰桶排列方式对制冰池流场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现有制冰桶为顺排,制冰池内制冰桶横向间隔内的盐水速度几乎为零,制冰桶纵向间隔内盐水呈层流分布,流速约为0.3~0.4m/s。制冰桶横向间隔内盐水温度高于纵向间隔;整个制冰池盐水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很不均匀,盐水阻力相对较小。采用叉排制冰桶可显著改善制冰池内盐水流场,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相对更均匀,且盐水温升相对较大,盐水与冰水换热效果更好,但盐水阻力也有所增大。通过对制冰池内盐水流体的速度场、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对比分析,为砖冰机制冰池制冰桶排列方式的优化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罗硕成  杨红波  张绍志 《制冷》2006,25(2):40-43
本文提出了利用动态式制冰与现有空调系统相结合,构成动态式蓄冰系统,为现有空调系统的改造提供了方向;通过试验论证了动态式制冰构成的蓄冰系统的稳定性;给出了蓄冰系统设计时的优化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20.
冰浆生成器中抑制冰粘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浆中含有大量微小冰晶粒子,因此表现出有极好的流动、传热和储能特性。冰浆生成过程中,冰晶微粒易粘附在换热壁面,降低传热效率,增加流动阻力,甚至引起冰堵,影响冰浆的持续生成。分析了冰粘附特性,综述冰浆技术中冰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建立冰浆生成实验台,采用综合控制制冰溶液和载冷剂流速的方法抑制冰堵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