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铝箔轧制工艺出发,参照目前国外铝箔轧机工作辊辊径的发展状况,对比国内引进的铝箔轧机工作辊辊径,最主要是依据最小可轧厚度原理进行的计算,浅谈了铝箔轧机工作辊辊径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速度对极薄铝箔轧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有限元静力分析软件ANSYS/Multiphysics对铝箔轧机辊系的计算结果——工作辊辊形作为已知辊形,利用有限元显式动力分析软件ANSYS/LS-DYNA,将工作辊视为刚性体,轧件作为变形体,分别模拟了0.045mm入口厚度的铝箔在不同轧制速度时的轧制过程,得到了不同的出口板厚分布及板形值,分析了速度变化对极薄铝箔轧制的影响,提出了极薄铝箔轧制宜采用的最佳速度制度。  相似文献   

3.
CVC四辊铝冷轧机机工作辊辊型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CVC轧机的工作原理及板带轧制基本要求,探讨了CVC轧机工作辊辊型的选择条件,井导出了立方抛物线辊型的设计或磨辊曲线公式。  相似文献   

4.
《轻合金加工技术》2007,35(8):38-38
这里所指的铝箔轧机主要是工作辊直径等于或小于280mm的可轧双零箔轧机,当然也包括为数不多的专门用于轧制单零箔与厚箔的轧机,虽然其工作直径大于280mm。截止到2006年底,全世界有四辊铝箔轧机的国家与地区有49个,由于菲律宾的一个铝箔厂已停产,所以在生产铝箔的国家及地区实际上只有48个,共有铝箔轧机534台,其中万能轧机81台,粗轧机148台,中轧机121台,精轧机184台。  相似文献   

5.
轧机微尺度可控辊系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笔者提出的轧机辊系微尺度行为可控理论框架下,经过对2200mm铝箔中轧机工作辊轴向力进行大量的在线测试,开发研制了2200mm铝箔中轧机微尺度可控辊系。该辊系具有工作辊和支承辊平行度调节、工作辊轴承座和机架窗口间安装间隙的控制、工作辊辊系空间自位、轴向力可视检测及热补偿等性能。在800-1550m/min不同轧制速度下的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微量调整工作辊相对支承辊的交叉角可以改变作用于工作辊的轴向力大小,甚至改变其作用方向,将轴向力控制在轴承寿命允许限度之内;显著增加工作辊轴承座固有频率以改善其振动特性,证实了微尺度可控辊系理论框架的正确性,为根治长期困扰2200mm铝箔中轧机工作辊止推轴承(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短寿烧损和轧机被迫降速运行的病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世权  黄河  江东海 《轧钢》2012,29(4):13-15
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1450mm六辊UCM轧机辊系变形模型,计算了中间辊轴向横移位置对轧机横向刚度的影响。分析了带钢宽度、轧制力、辊径等参数对中间辊最优轴向横移位置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带钢宽度和工作辊辊径对中间辊最优轴向横移位置影响显著;轧制力、中间辊辊径以及支撑辊辊径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袁凯  赵志毅  李显龙  刘谨  吴潮荣 《轧钢》2018,35(3):52-56
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二十辊轧机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辊径配置及不同轧制力工况对二十辊森吉米尔轧机辊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中间辊辊径差不小于2mm时,第1中间辊和第2中间辊被挤出;第2中间辊辊径差不小于4mm时,辊系失稳散落;第2中间随动辊比驱动辊小,会使第1中间辊辊间距变小,并使第2中间驱动辊与B、C支撑辊接触点的应力变小。随着轧制力的增大,第1中间辊的辊间距增大,第2中间驱动辊与B、C支撑辊接触点处的应力也增大。  相似文献   

8.
我厂铝箔轧机下工作辊的修磨工艺我厂200mm/480mm×860mm高速铝箔轧机在调试期间,由于电气调厚人员在进行计算机模拟调试时使轧制力过载保护系统断开,而液压调试人员又在不知情的场合下启动了液压压上系统进行轧辊压靠,届时液压缸在轧制力达到极限时...  相似文献   

9.
联帮德国机器制造股份公司(DEMAG)正在加工一台世界上最大的轧钢机。这是一台四辊厚板轧机,系联帮德国Dillinger冶金工厂1985年的定贷。轧机的工作辊辊径为2000mm;支承辊辊径为2500mm;辊身长5500mm。可承受的轧制载荷为100000kN,  相似文献   

10.
铝箔轧机高速运行时熨平辊稳定性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艳华  张久延 《轻金属》2005,(12):59-60
铝箔轧机出口侧装有熨平辊,它在工作时压在卷取机夹持的套筒上。轧机以800m/min以上高速轧制时,由于熨平辊稳定性差,常常引起铝箔窜层、赶料、起皱、断带甩卷,造成大量废品和引发火灾。针对此问题,对熨平辊结构进行改造,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4300 mm轧板头部上下表面温差、轧制线高度、压下率大小、上下工作辊辊径配比、上下轧辊线速度配比等对钢板头部翘曲的影响,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找出了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上下表面温度控制、4300 mm轧机轧制线高度自动控制方法优化、轧制道次二级模型分配算法优化等方法 ,实现了轧制过程头部翘曲的优化控制,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张力对大宽厚比铝箔板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将有限元静力分析软件ANSYS/Multiphysics对铝箔辊系的计算结果———工作辊辊形作为已知辊形,利用有限元显式动力分析软件ANSYS/LSDYNA,将工作辊视为刚性体,轧件作为变形体,分别模拟了大宽厚比条件下(宽厚比为1656、3118)0.32mm、0.17mm厚度的铝箔轧制过程,得到了改变前后张力时,两种厚度铝箔不同的板形,分析了张力变化对两种厚度铝箔板形的影响,提出了铝箔轧制宜采用的最佳张力制度。  相似文献   

13.
《塑性工程学报》2015,(5):94-99
针对六辊轧机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带材跑偏、工作辊与中间辊及支撑辊因磨损不对称等因素而引起的实际辊型不对称、来料板形及断面形状呈不对称分布等非对称轧制问题,以某冷轧厂1220平整机组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带材跑偏、来料断面形状不对称、工作辊辊型不对称、中间辊辊型不对称和支撑辊辊型不对称等典型非对称轧制情况下轧机的出口板形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非对称轧制过程中的板形控制策略,提出了相应的板形控制技术,并将其应用到生产实践,编制出一套《1220六辊平整机组非对称轧制过程板形控制软件》,利用该软件定量分析了相关技术的板形控制效果,为机组的设备改造以及最终解决非对称轧制所带来的板形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武钢轧板厂开坯轧机工作辊辊身长度为2800mm,辊径为1160mm,(报废辊径为1070mm),轧辊材质为60CRMNMO铸钢,轧制压力为1500~2000t,轧制温度为1000~1200℃,为往返多道次轧制。多年生产实践中发现此开坯轧辊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轧辊高温硬度低,磨损大;2.轧辊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超高强钢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国内某钢厂新建了5+1型冷连轧机组。该机组第4机架为小辊径机架,可以采用5道次和6道次两种轧制模式。针对不同钢种应该采用哪种轧制模式?而5道次模式下应该停用哪个机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对小辊径轧机和常规轧机的轧制能力进行了对比,确定了5道次模式下2种机架组合,在保证轧制稳定性和各机架出口板形的基础上,给出了5道次模式和6道次模式的张力优化制度,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给出了针对不同来料的道次选择方法。通过5+1型冷连轧机组工作道次模式及其工作机架的优化,既保证了轧制的稳定性,又因为合理选择了道次工作模式,从而大大降低了机组的能耗,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针对燕山大学设计研发的一种新型十二辊冷轧板带轧机,利用MSC.MARC软件对这种新型十二辊轧机的刚度进行有限元分析。绘制轧制力一变形曲线,计算轧机整体刚度,并对轧机的整体变形进行了细分,分析了各部分变形对工作辊辊缝的影响,为板形和板厚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君  张岩岩  兴百宪  杜江城  邢雨  钱承 《轧钢》2017,34(5):41-45
针对CVC轧机辊型设计过程中个别辊型参数计算方法不完善的问题,根据CVC轧机的工作原理及板带凸度控制要求,在推导出辊缝函数的基础上,计算得到了辊缝等效凸度表达式,进一步对各个辊型参数的具体含义进行了阐释,首次定义了辊径方差新概念并推导出了其表达式,基于此提出了一种保证上下工作辊辊径方差最小的三次CVC辊型参数优化方法。应用本文提出的辊型参数设计方法,对国内某冷轧厂的CVC轧机辊型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在保证轧辊等效凸度控制能力的基础上,减小了上下工作辊的辊径方差,使轧辊磨损更加均匀,同时也保证了出口带钢的板形质量,为生产现场的辊型参数设计及辊型磨削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钟路  刘小东 《轧钢》2022,39(1):101-105
针对某厂DMS森吉米尔轧机生产无取向硅钢表面麻面缺陷的问题,根据生产实际,对其形成原因从乳化液及工作辊两方面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乳化液对麻面缺陷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原因是由于二十辊森吉米尔轧机工作辊辊径较小,轧制相同长度带钢轧辊运转周期较大,容易产生疲劳失效而导致。为此,提出通过调整冷轧工序成品轧制道次的压下率以减小轧制力,从而减小工作辊的磨损疲劳;通过对轧制乳化液浓度、温度的合理控制,以改善润滑效果、提高轧制速度,而进一步缓解轧辊疲劳的改进措施,使该钢厂无取向硅钢麻面缺陷发生率由原来的18%降至0.8%,带钢表面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陈金山  王君  韩武强  曹勇 《轧钢》2016,33(5):27-33
辊间接触对高速冷连轧过程有重要影响。针对1 750 mm冷连轧机组的设备与带钢轧制的工艺特点,通过对UCM轧机辊系的受力分析,采用离散化处理方法和影响函数法,建立了辊系弹性变形影响函数模型、轧辊压扁影响函数模型,并给出了辊系变形的基本物理方程,基于接触力学,最终提出了冷连轧过程中工作辊辊间接触判定准则,为精确计算工作辊间的压力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研究了工作辊辊间接触对单位宽度轧制力分布、工作辊与中间辊辊间单位压力分布、工作辊弯曲挠度和压扁量分布以及成品带钢横向厚度分布的影响。实践证明,建立的辊间接触和辊系变形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能充分反映轧后带钢的横向厚度分布和板形分布规律,适合于工业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20.
针对宝钢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3 450 mm中厚板轧机存在板凸度过大的问题,建立了3 450 mm机组辊系仿真计算模型,对该机组的板凸度调控能力进行了仿真分析,发现目前使用的工作辊辊型凸度过小,导致机组板凸度调控能力过低,同时弯辊力投用不合理和轧制负荷分配不合理加剧了机组板凸度过大的问题。为此,对机组的工作辊辊型进行了设计,并重新制定了弯辊力设定策略和机组轧制负荷分配制度,使成品平均板凸度由0.35 mm降至0.10 mm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