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限流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限流压裂各小层的流量分配、射孔参数与排量组合的计算方法.针对其低密度射孔特点,分析了压后对油井完善性的影响.经现场应用,限流压裂增产效果明显,是低渗透难动用储量开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堵老裂缝压新裂缝重复压裂技术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老井重复压裂是石油开采领域面临的重大技术课题。分析了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油田生产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重复压裂技术,即堵老缝压新缝重得压裂,阐述了其技术原理和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开发一种满足性能要求的老裂缝堵剂。该套技术在长庆油油田应用取得了十分显的经济效果,证明了重复压裂可以形成新裂缝。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重复压裂裂缝转向的扩展机理,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对储层原始水平地应力差、初始人工裂缝缝长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储层水平地应力差越大,重复压裂新裂缝的转向距离及半径越小;初始人工裂缝缝长越大,产生的诱导应力对井筒周围应力场分布影响越强,重复压裂裂缝的转向半径越大。  相似文献   

4.
商541低渗透砂岩地层压裂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商541低渗透砂岩地层,进行了压裂优化研究,分析了裂缝长度与增产倍比的关系,分析了不同地层厚度和地层渗透率情况下合理的前置液量、合理的携砂液量以及合理的支撑剂用量和砂比,为单井压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综合应用多种压裂软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各种压裂软件结果不一致性,提出了一种压裂设计和参数优化的实用方法,即通过对多种压裂设计方案与参数优化方法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优选出最佳的方案.通过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江汉油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裂缝性油藏分为张性天然裂缝油藏、闭合裂缝油藏、复杂裂缝油藏,由于裂缝的发育程度、裂缝产状、裂缝力学性质、裂缝充填性的不同,在压裂施工中所采取的工艺手段也不相同。经过对江汉油区新沟嘴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两次压裂施工,为江汉油区提供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压裂增产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江汉油区部分油井具有油层渗透率低、油水层之间隔层薄等地质特点。在油层压裂过程中,应用测井资料计算油层附近地层连续的应力剖面参数;用地应力剖面分析,确定压裂施工规模及施工工艺;用GOHFER2000压裂软件调整施工参数,能够优化压裂目的层裂缝几何型态,保证压裂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开发较早的大型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出油量下降,含水量大幅上升,开采难度增大。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大力开采低渗透油气藏成为增加产量的主要手段。而水平井分段压裂增产措施是开采低渗透油气藏的最佳方法,对提高单井产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针对油田开发中油井产量低、含水高、注水不见效等问题,对YJ油田采用整体建模,并根据单井的生产动态修正地质模型,在建模基础上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YJ油田平面以及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特点,总结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目前水驱状况,提出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区水驱采收率,应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系统地研究了油藏中剩余油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开发阶段油藏剩余油分布受不同因素的控制,在弹性开发阶段,油藏剩余油主要受储层物性的差异性所控制;在注水开发阶段,储层非均质分布以及井网方式对剩余油分布起到较大的控制作用,该区块目前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渗透率较低的区域、注采井网不完善的油层或油层中的不完善区、注水井非主流线区域.通过井网局部加密、层系调整、注水保持压力可以有效地改善Main Unity油藏的开发效果,但对Main Ghazal这类具有良好物性,连通性好,而且面积不太大的断块油藏,边缘注水开发方式比含油区内部注水开发方式更为优越.提出Main Unity油藏下一步开发调整的优化方案,与现有井网相比可提高采收率4.73%.  相似文献   

13.
空气泡沫驱油技术在中高渗透油藏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但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较少, 通过 文献调研对低渗透油藏空气泡沫驱增油机理和注入方式进行总结, 并结合室内实验以及现场试验对空气泡沫驱技 术在低渗透油藏中进行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 空气泡沫驱在高渗层的剩余油饱和度低于2 0%时, 泡沫液体系能够 很好地发挥作用, 封堵高渗层, 空气泡沫驱阶段驱替出大量低渗透层中的原油, 驱油效率由水驱阶段的8. 3 3% 升高 至5 0. 5 5%; 矿场井组含水率由9 8%下降至5 4%, 日产液量由3. 5m3 下降至1m3, 日产油量由0. 0 7m3 升高至0. 4 6 m3。空气泡沫驱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具有巨大潜力, 对同类油藏的增油控水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H油田延6段进行精细分层对比和沉积特征研究。采用基于Kozeny-Cayman方程的定量分析方法,选取储层岩石物性参数,利用SPSS13.0数学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获得流动单元分类特征和分布规律。同时根据流动单元的划分与储层特征确定剩余油分布,调整后期的挖潜对象。  相似文献   

15.
石南21井区为低孔低渗油藏,目前处于高速开发期,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了地下油水流动。为了能准确研究区块剩余油富集规律,应用相控地质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用已知的相模型约束属性模型的展布,得到的模型更符合地质实际。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拟合并分析区块剩余油分布可知,区块构造高部位及低渗透率区域为剩余油富集区,为区块的后续挖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全球能源紧缺迫使人们将注意力转移到潜力巨大的致密油上。但是其低孔、低渗的特点使其在开发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以毛管力为基础的静态渗吸作用成为开采这类储层的有效方式。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流体在致密岩心孔喉中的静态渗吸过程,将核磁共振可视化技术与静态渗吸实验相结合,阐述了核磁共振成像和T2 谱图测试致密岩心静态渗吸排驱效果的原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给出岩心孔隙中流体的二维空间分布,有助于直观了解不同时刻下各孔喉中的静态渗吸排驱效果。T2 谱图能量化体现出致密岩心的静态渗吸排驱效果与机理。T2谱图所预测的采收率与质量法渗吸实验所测的采收率一致,从而验证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致密储层静态渗吸采收率的可行性。该研究旨在为致密储层的开发和评价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新疆油田车510井区沙湾组浅层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PVT 高压物性室内实验方法分析了CO2 辅助蒸汽吞吐开采机理,并针对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蒸汽超覆及汽窜现象等问题,对该区块进行了CO2 辅助蒸汽吞吐技术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措施井平均单井增油量为206t;措施井平均含水率降低了23%,目前已累计增油6792t,实现增油收益1564万元。经过CO2 辅助蒸汽吞吐措施之后可以明显改变该区块的开发效果,并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裂缝水窜形成的剩余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缝水窜在注水开发的火山岩、变质岩类块状裂缝型油藏中相当普遍,位于裂缝发育带附近的高产井,常常就是裂缝水窜最严重的井.裂缝性油田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少数几口高产井控制着全油田多数的储量和产量,开发效果好坏决定全油田的开发成败.以克拉玛依及内蒙古注水开发的火山岩油田为例,研究发现,国内多个火山岩油田,存在相当数量快速水淹的高产井,当这些高产井水窜水淹以后,只要采取及时的停注强排措施,油井产能大部分就可顺利恢复.分析出现这种生产动态的原因,在于裂缝水窜水流形成连续相以后,运动粘度较低的水流形成"水锁"封闭流道中的可动油.据此提出了裂缝与大孔洞水窜机理以及水窜后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9.
经过长期注水开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高含水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总结目前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周期注水、降压开采等剩余油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子寿命求剩余油饱和度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子寿命测井在高矿化度地层中监测剩余油饱和度变化和寻找高剩余油、高含水油层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但作为定量评价其准确度受到泥质含量、岩石骨架的俘获截面值、孔晾度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利用中子寿命测井求剩余油饱和度就必须要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校正。本文针对轮南油田2井区已有中子寿命测井资料,对影响中子寿命测井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图版法进行校正,并与实际资料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更为精确的剩余油饱和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