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区多线地震采集技术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鄂尔多斯南部的黄土高原,黄土巨厚,干燥疏松,厚度横向变化剧烈,对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且相干干扰、次生干扰、黄土谐振干扰极其严重,加之地形复杂,黄土塬区一直被视为地震勘探的“禁区”。黄土塬区多线地震采集技术,即采用二维测线三维观测方法采集,利用相邻道面元叠加处理,增加了优选炮点的条件,保证了全线均匀的高覆盖次数,有效地压制了干扰,剖面质量大幅度提高。该项技术已可在黄土复杂区做正规测网,与黄土塬区高分辨率沟中弯线、黄土塬山地网状三维共同组成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技术系列,服务于黄土塬不同的勘探目标。黄土塬区多线地震采集方法,是压制干扰,提高剖面信噪比的有效方法,可在地表复杂区、低信噪比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为黄土塬区,地表条件复杂,黄土巨厚,干燥疏松,静校正问题严重,资料信噪比低,给地震资料处理带来很大难度。应用了非线性层析反演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黄土塬区静校正问题,将加密速度分析与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多次迭代相结合,提高了剖面的质量。实际资料的处理表明,在黄土塬区该方法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4.
黄土塬地区静校正问题严重,一直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难题。针对黄土塬地区的近地表特征,基于地震资料分析,提出了联合应用多种静校正方法解决静校正问题的思路。首先应用模型初至反演静校正方法建立低、降速带结构,进行长波长静校正;然后利用折射初至交互迭代静校正方法求取中、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最后应用最大能量法、模拟退火法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综合寻优方法,利用连续稳定强反射层的反射信息,求取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3种静校正方法的联合使用,有效地解决了黄土塬地区的静校正问题,剖面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信噪比和振幅保真度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区,地震地表条件复杂,由于地表广泛被黄土覆盖,使得地震激发接收条件极差。本文对该地区使用震采集激发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黄土塬区综合物探技术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不仅地表起伏大,地下构造复杂,而且黄土层厚度变化也很大,导致地震勘探效果较差。该区重力和CEMP勘探效果好坏的关键是能否消除巨厚黄土层和地形起伏对重力异常的影响,以及减小或压制地形和随机噪声对CEMP资料的静态位移影响。对此提出了一套针对黄土覆盖区的重力异常校正方法和压制黄土塬区CEMP静态位移的方法,通过在该区进行CEMP和高精度重力资料综合处理解释及分析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对优选勘探有利目标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江汉盆地下第三系砂泥岩中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有序伊/蒙间层和绿泥石。粘土矿物的分布与有机质成熟度、埋深关系不密切,而与含盐度有关。伊利石以反映成岩后生特征的2M型为主,绿泥石以Mg-绿泥石为主,部分地区含Mg—Fe—绿泥石。储层胶结物中盐类矿物以碳酸盐和硫酸盐为主,还可见到大量次生石膏及黄铁矿、氧化铁和方沸石,偶见钙芒硝,扫描电镜下,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地表地震条件非常复杂,对地震采集技术的要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对近年该地区地震采集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地表条件复杂,地形高差大,黄土巨厚,地震激发和接收条件很差;地层对地震激发能量吸收和衰减严重,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针对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开展了两步法静校正方法的研究,应用结果表明,两步法静校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黄土塬地区的静校正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模型法静校正在黄土塬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羌塘盆地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羌塘盆地老地层出露,单炮记录,速度,微测井,小折射及冻土带等资料的分析,揭示了该区的表层结构,在此基础上,应用了多种不同的静校正方法,同时对其效果进行了对比,最后确定了适合该区特点的两种静校正方法,即模型法和连续介质折射法,通过在实际地震测线上的应用,效果非常明显。文章还强调指出该区老地层出露主要是高程静校正,且第四系静校正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2.
层析静校正在黄土塬弯宽线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林伯香  肖万富  李博 《石油物探》2007,46(4):417-420
常规层析静校正技术用于黄土塬地区弯宽线资料处理难以达到合理的精度。为此,在假设垂直测线方向上表层速度是随地形起伏的稳定速度结构的情况下,引入"广义速度单元"概念,对三维层析静校正速度反演过程加以改进,使其适合宽、弯线资料观测系统。将采用广义速度单元策略的层析静校正技术用于实际资料处理,并将结果与某处理系统的层析静校正处理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种处理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2001年非地震试验工区在盆地西缘和中南部地区,根据所提交的初步成果,结合盆地实际地质情况,对试验效果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下步非地震方法勘探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刘宝国 《石油物探》2014,(3):330-337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表覆盖巨厚黄土层,黄土厚度差异较大,对于地震激发/接收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经过多年黄土塬地震勘探技术攻关与应用研究,提出并形成了针对巨厚弱弹性黄土介质的小药量多井组合分散激发关键技术,以及"阶梯式"表层岩性结构调查、基于地表结构精细调查的三维采集设计优化、模型约束等效层析结构"三步法"静校正等3项配套技术。通过近年来镇泾等区块数千平方公里三维地震勘探实践,证实了以上关键技术系列的有效性,极大地提高了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处理巨厚黄土塬地区的地震资料时,常规静校正方法难以解决复杂的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给地震资料处理成果的构造形态和信噪比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分析了常规静校正方法效果不佳的原因;开展了针对巨厚黄土塬地区的静校正处理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标志层控制的静校正方法。该方法包括基于标志层构造形态控制的高程静校正、基于初至波叠加的中波长静校正和基于标志层修正的剩余静校正3个递进式的步骤,依次用于消除长波长静校正量、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和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探讨了上述递进式静校正方法的技术流程和关键环节;参照巨厚黄土塬地区地震勘探实际情况,正演模拟含水平层和不含水平层的二维数值模型数据;分别采用标志层控制的静校正方法、层析静校正等方法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标志层控制的静校正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巨厚黄土塬地区中、长波长静校正不准确的问题。对鄂尔多斯盆地某巨厚黄土塬地区的实际地震资料分别采用标志层控制的静校正方法和层析静校正方法进行试处理,结果显示采用标志层控制的静校正方法得到的处理成果可靠性和品质明显更高,弥补了常规静校正处理技术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敦煌盆地库姆塔格沙漠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敦煌盆地库姆塔格沙漠复杂的地表条件,选用小折射和大炮初至并经地形校正联合求取表层结构数据的方法。对小折射模型法,扩展广义互换法(EGRM),初至回折波和折射波连续速度模型反演法(FCVI)等三种静校正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试验。  相似文献   

17.
层析成像技术在静校正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调研了层析成像技术在静校正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回转射线层析成像静校正找术,然后又介绍了层析拉平法(即在层析静校正后进行叠前皮动方程拉平)通过实例分析证实,层析成像静校正法优于射静校正,层析平平法优于层析静校正法。  相似文献   

18.
黄土塬地区沟壑交错,地表起伏频繁,高差变化大,地表高程差有时可达几百甚至上千米,低降速层速度极不稳定,导致原始地震资料中存在严重的静校正问题。为实现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处理,研究出一套适用于黄土塬地区表层地震地质特征的静校正方法。利用GMSeis静校正软件中的折射模型法静校正和层析反演法静校正对黄土塬地区静校正问题进行处理,效果比常规静校正要好,相比来说层析反演法静校正效果最为理想,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巨厚黄土塬区,地表条件复杂,直测线资料的品质较差,而沿沟布置的弯线,测网稀疏,地震勘探的精度受到很大制约。在鄂尔多斯盆地JY地区开展了非纵测线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对非纵测线资料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纵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主要技术包括:①具有黄土塬特色的静校正技术;②合理的噪声压制技术;③拓宽频带的组合反褶积技术;④高精度非纵速度分析技术。经过非纵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处理的地震剖面,品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可以满足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多井VSP资料在复杂地表区静校正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YKB地区地形起伏大、浅层速度纵横向变化大,用恒定替换速度静校正方法不能解决该区的静校正问题,构造圈闭难以落实。首先分析了恒定替换速度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和层析折射静校正等方法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替换速度不准确对资料处理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井VSP联合控制替换速度的静校正处理技术,利用实测的初至时间对静校正量进行约束,以控制静校正量的长波长趋势,提高静校正量的可靠性。利用实际资料对比分析了多井VSP联合控制替换速度与恒定替换速度高程静校正方法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前者比后者能更有效地提高构造的可靠性和剖面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