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溶解析出法制备了适用于乙烯淤浆聚合工艺的催化剂BCLN,利用SEM和粒度分布仪研究了催化剂析出过程的变化。表征结果显示,BCLN催化剂析出时首先生成粒径均匀的纳米级次级微粒,最终聚集形成催化剂颗粒。将BCLN和进口参比催化剂Cat-r进行了性能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BCLN催化剂的形貌和粒径分布优于Cat-r,聚合活性和氢响应性也优于Cat-r。BCLN催化剂聚合所得聚合物粒径分布更集中,粒径在850μm以上的颗粒明显少于Cat-r制备的聚合物,粒径在75μm以下的细粉含量较低。两种催化剂的聚合动力学曲线均属于衰减型,在2 h聚合时间内,催化剂的活性较平稳,活性衰减速率较缓慢。  相似文献   

2.
以MgCl_2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采用析出法制备了溶解析出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利用粒径分布和溶体流动指数测定等方法,通过乙烯聚合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催化剂和聚合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镁钛配合物质量浓度为100~500 g/L时制备的催化剂的活性基本为(1.6~1.8)×10~4 g/g;镁钛配合物质量浓度为100~400 g/L时制备的催化剂平均粒径为14~16μm。适宜的催化剂颗粒成形温度为15~45℃,在该温度范围内,聚合物堆密度为0.35 g/cm~3左右。随颗粒成形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粒径分布变宽。随卤化剂用量的增大,催化剂平均粒径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搅拌转速550 r/min下制备的催化剂聚合所得聚合物粒径分布最优。随卤化剂滴加速度的加快,制备的催化剂聚合所得聚合物粒径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3.
以MgCl_2和TiCl_4为主要原料制备了BCE催化剂,通过乙烯淤浆聚合考察了聚合温度对BCE催化剂的聚合反应动力学和聚合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温度越高,乙烯聚合的初始反应越强烈,但随聚合时间的延长,催化剂的活性衰减速率也越快。随聚合温度的升高,聚合活性增大,聚合物的熔体流动速率增大,聚合温度为95℃时,BCE催化剂的聚合活性接近32 kg/g。聚合温度升高有利于乙烯和己烯共聚。随聚合温度的升高,聚合物的粒径分布变宽,粒径大于830μm的大颗粒和小于75μm的细粉含量均升高。  相似文献   

4.
以氯化镁为载体,通过溶解析出体系制备粒径分布较窄的含镁/钛固体物粒子,使用不同取代基的烷基铝对含镁/钛固体物粒子进行优化处理,得到新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将催化剂用于乙烯淤浆聚合制备聚乙烯粉料。利用元素分析、熔体流动指数(MI)、SEM和粒径分布等研究了不同烷基铝对催化剂及其聚合粉料性能的影响,并与参比催化剂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二乙基氯化铝优化的催化剂聚合活性较参比催化剂提高12.5%,制备的聚合物堆密度明显提高;在保持优异共聚性能的同时,氢调性能明显提升;而且可生产高MI聚合物,聚合粉料颗粒形态规整,异形料粒子较少。乙基二氯化铝优化后的催化剂制备的聚合物粉料粒径分布更集中,粒径在105~500μm之间的聚合物占比达到88%(w)。  相似文献   

5.
采用基于溶液结晶法得到的全新球形丙烯聚合BHC催化剂,通过间歇本体聚合法制备了丙烯聚合物,利用粒径分布测试、显微镜观察、聚合物等规指数测定及熔体流动速率测定等方法考察了BHC催化剂的性能,并与参比催化剂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工艺配方,可灵活制备粒径范围为3~80μm的球形BHC催化剂。BHC催化剂粒子呈球形,粒子强度高、不易破碎,细粉含量低,所得聚合物粉料中几乎没有细粉。BHC催化剂具有活性高、活性衰减慢、氢调敏感性好等特点,在多釜串联的工业聚合装置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取代基的环三藜芦烃为内给电子体,通过溶解析出制备了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Ziegler-Natta聚乙烯催化剂,并以甲氧基环三藜芦烃(MGC3)为代表考察了催化剂的粒径大小及分布、催化剂的乙烯-己烯共聚性能。采用DSC、13C NMR、熔体流动指数测试、激光粒度测试等方法表征了MGC3对催化剂及其聚合物粉料性能的影响,并与参比催化剂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添加MGC3,催化剂聚合活性较参比催化剂提高16.1%;催化剂的平均粒径在5~16μm之间易于调控;在聚合压力和共聚单体加入量相同的聚合条件下,MGC3-聚合物的共聚单体单元含量较参比聚合物提高10%以上;MGC3-聚合物母液中低聚物含量较参比聚合物降低30%(w)。  相似文献   

7.
北京化工研究院独立开发了一种新型颗粒型丙烯聚合催化剂,该催化剂颗粒形态好,粒径大小均一,表面光洁,催化剂D50为19.8μm,Span值为0.96,分布较窄。小试本体聚合评价显示该催化剂2h活性达83.0kgPP/gcat,堆密度为0.46 g/cm~3,等规指数98.5%,聚合物细粉和超细粉较少,粒径分布集中在600~850μm之间。该催化剂在连续气相中试装置制备抗冲共聚聚丙烯时同样表现出较高的活性(49.0kgPP/gcat),并且装置运行平稳,第一反应器得到的均聚物等规指数高,最终产品中乙烯单元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8.
阳永荣  叶志斌  任晓红 《石油化工》2001,30(12):916-920
通过控制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的反应结晶条件 ,制备了 5种具有不同微观特征形态结构的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微观物理形态对聚合活性、动力学衰减规律、聚合物颗粒形态的影响。发现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或孔隙率与聚合活性及活性衰减模式有关 ,利用SEM分析总结了三种典型的聚合物颗粒特征形态结构。其中线团状形态结构属首次发现 ,并剖析了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乙氧基镁为载体,烷氧基硅烷为给电子体,制备出Mg-Ti系乙烯聚合Ziegler-Natta催化剂PGC-01。研究了该催化剂的聚合反应动力学、氢调敏感性和共聚性能,考察了催化体系Al/Ti摩尔比、聚合温度等工艺条件对催化剂聚合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EM,DSC等分析方法对催化剂和聚合产物的颗粒形态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颗粒形态好,粒径分布窄,活性高,聚合产物堆密度高,反应平稳,氢调敏感性良好的特点;以AlEt3为助催化剂,在n(Al)/n(Ti)为120、压力为0.8 MPa、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2 h的条件下,催化剂PCG-01的乙烯聚合活性达37.2 kg/g;聚合产物具有近球形结构,粒径主要分布在180~425μm。  相似文献   

10.
以喷雾干燥法制备了球形介孔材料,并以该球形介孔材料为载体制备了乙烯聚合催化剂。利用N_2吸附-脱附、XRD、SEM等方法对介孔材料进行了表征,并通过乙烯淤浆聚合考察了催化剂的聚合性能。表征结果显示,自制的球形介孔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孔径呈双峰分布,存在典型的介孔结构。球形介孔材料制备的催化剂的球形度略好于参比载体制备的催化剂,粒径分布略宽。球形介孔材料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和氢调性能优于相同条件下参比载体制备的催化剂,聚合过程平稳,催化活性高,制备的聚乙烯产品形态好,聚合物中粒径在75μm以下的细粉含量低。  相似文献   

11.
对烯烃配位聚合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评述,主要内容包括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和聚合反应,并对过去在此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简单介绍。涉及的催化剂有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金属催化剂;介绍的聚合反应有功能化聚烯烃的制备,原位共聚合反应制备线型低密度聚乙烯,链穿梭聚合反应制备烯烃嵌段共聚物,配位链转移聚合反应制备端基功能化聚烯烃。最后,对聚烯烃的研发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从工艺流程、聚合反应器以及消耗定额等方面分析介绍了聚氯乙烯的本体聚合及悬浮聚合生产技术。结果表明,尽管目前本体聚合聚氯乙烯产品产量只占总产量的约10%,悬浮聚合聚氯乙烯产量比例高达约80%,但本体聚合聚氯乙烯在产品质量、消耗定额、装置投资、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显示出较强优势,发展前景比较广阔。  相似文献   

15.
16.
对无规聚a-烯烃(APAO)的聚合催化剂的组成及APAO的聚合工艺进行了综述,指出工业上生产APAO所用的催化剂主要为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包括主催化剂、助催化剂、内给电子体或外给电子体以及载体,生产APAO可采用间歇或连续的淤浆法或溶液法聚合工艺,提出了开发适合小型本体聚丙烯工艺的无规聚丙烯(APP)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控制白板纸面涂胶乳在一段聚合过程中的聚合速率,研究了聚合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中和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聚合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中和度,并应用到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我厂原有 4台 12m3 聚合釜 ,其搅拌轴密封采用PN4 0、DN15 0双端面多弹簧外装式机械密封。由于该密封设计上存在不足以及使用环境恶劣 ,经多次改进 ,其平均寿命才超过 0 5a ,但无法满足 1a以上的运行周期 ,因此 ,我们总结了对该密封的几次改造经验 ,重新对其进行了改造设计。原密封结构见图 1。随轴运转的轴套经定位销钉与弹簧盒连接在一起 ,弹簧盒经传动销带动上、下动环一起运转。静环被压环压紧在上、下箱体上 ,依靠摩擦力防转。动环在密封油液压力和弹簧压力的共同作用下 ,其密封面紧压在静环面上 ,构成摩擦副并起密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彬  杜敏 《炼油与化工》2005,16(2):22-24
分析了大庆SAN装置54m^3大型聚合釜的工艺过程,重点讨论了聚合传质、传热的特点,介绍了大庆SAN装置聚合釜运行情况及超负荷生产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表面引发聚合反应(SIP)引发剂的制备方法。纳米二氧化硅通过与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反应,再经过水化、溴化等步骤可以合成一种含有活性Br端基的SIP引发剂,FTIR表征验证了引发剂能够成功地键合到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此SIP引发剂可广泛的应用于无机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与改性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