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流河点坝、废弃河道级次构型表征对丰富曲流河储层构型模式、指导油气田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渤海湾盆地孤岛油田中12—斜检3011井区馆陶组为例,基于分频智能反演技术识别曲流河点坝与废弃河道。首先,通过地震资料分频处理,依据振幅与砂体厚度之间的关系优选最佳频段地震资料,采用支持向量回归(SVR)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频反演;其次,在利用反演数据体平面属性刻画复合河道砂体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河道边界的地震、测井等响应特征预测单一曲流带;最后,以废弃河道泥质半充填的样式为指导,选取目的层上、中、下部的反演属性切片进行RGB融合,建立废弃河道识别模板,并在定量模式约束下识别点坝和废弃河道。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机器学习的分频反演技术能够充分利用不同频段地震信息与测井信息,提高了反演结果的分辨率,可指导河道边界识别;(2)采用RGB融合技术融合河道不同位置的反演属性切片,能够辅助判别砂体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有助于井间废弃河道识别;(3)在地震资料主频为38 Hz的情况下,利用基于分频智能反演的曲流河点坝与废弃河道识别技术在研究区目的层复合曲流带中共识别了4个单一曲流带、13个废弃河道和...  相似文献   

2.
南堡35-2油田储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反演和地质统计是表征储层空间分布的两种方法.地震反演能较好地描述厚砂层的横向分布规律,地质统计则能较好地描述薄砂层的垂向变化,利用这两种相结合的方法对南堡35-2油田储层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后认为,本区河流相砂体有砂体和砂体直接接触、砂体上下叠置及砂体相互切割三种接触关系;储层空间分布有单砂体厚度大、连续性强、平面分布广及单砂体厚度小、垂向"泥包砂"、呈窄条状二种模式.较厚砂体横向连通性好、分布范围广,反映了河道的侧向迁移、砂体叠加的特征;砂层薄、横向分布范围小、连续性差、多呈孤立状,是曲流河截弯取直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南堡凹陷马头营凸起馆陶组二段(Ng2)河道砂体单砂层厚度薄、宽度窄,河道砂体地震识别难度大。综合运用面元小网格化叠前偏移处理、古地貌恢复、高频等时地层划分与对比及岩心-测井相分析技术、“地震线描”河道砂体追踪、层控波阻抗反演和振幅地层切片等技术对马头营凸起Ng2 Ⅴ砂层组窄薄河道砂体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地震资料面元尺度由15 m×30 m缩小为7.5 m×7.5 m,提高了地震资料垂向和横向分辨率,增强了曲流河窄薄河道砂体边界识别能力;馆二段为明显的曲流河“二元结构”沉积,岩性具河道沉积与泛滥平原沉积“砂泥间互”的特征;短期沉积旋回控制着不同沉积砂体的分布,上升半旋回中下部和下降半旋回上部河道砂体较发育;Ng2 Ⅴ砂层组地震相分析揭示河道状、不规则圆弧状振幅或波阻抗异常体为曲流河河道沉积和点坝砂复合体,预测河道总体上呈北东—南西和近南北向展布。预测结果与钻井实测结果吻合度高,表明窄薄河道砂体地震识别结果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4.
以曲流河定量构型模式为指导,采用地震正演、分频地震属性分析与分频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在海上大井距条件下,对渤海秦皇岛32-6油田明化镇组曲流河储层进行了多级次精细构型解剖。首先,提出了先优选地震数据频段,再优选地震属性的分频属性优选方法,精细刻画了复合曲流带的分布;其次,采用"井震结合""规模控制""动态验证"的方法,在复合曲流带内部识别了单一曲流带和单一点坝。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河道边界砂体叠合方式均表现为在叠合部位振幅减弱的特征,正演响应规律为应用波形预测井间砂体分布提供了可靠依据;(2)分频地震属性优选方法明显提高了地震属性与砂体厚度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了复合曲流带预测精度;(3)在研究区目的层地震数据中心频率55Hz的情况下,采用分频地震属性分析、分频反演和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在大井距条件下精确刻画了单一曲流带及内部点坝分布,在研究区识别出了5个单一曲流带与19个保存完整的点坝,将对秦皇岛32-6油田下一步高效开发与剩余油挖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相似沉积特征和资料基础的油田构型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A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曲流河发育,为了精确和高效挖潜剩余油,需要精细刻画储层构型.在海域稀井网条件下,充分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及水平井资料,采用储层构型层次分析法,对曲流河储层复合曲流带S砂体进行解释追踪,然后进行单一曲流带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解剖河道内部点坝,对侧积体进行定量表征.研究认为:S砂体发育4条单一曲流...  相似文献   

6.
曲流河摆动频繁,储层横向变化快,海上油田主要采用单砂体大井距水平井开发,受限于水平井轨迹、噪音影响,水平井测井相识别存在多解性,有必要建立适合海上油田的识别标准。以渤海海域地震品质较好的L油田为例,利用相干切片及振幅属性融合技术形成了砂、泥相属性信息,结合钻井资料标定确定沉积微相;其次,在测井资料归一化处理基础上,通过平剖、井震结合采用常规测井系列和AziTrak探边资料确定水平井测井相。根据这套技术,形成地质–测井沉积模式,建立了适合海上油田曲流河沉积废弃河道、末期古河道、侧积夹层及点坝识别定量标准,为油气藏精细管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前曲流河储层构型研究的关键及难点在于准确识别废弃河道及其分布.废弃河道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废弃河道识别及其沉积时期划分具有不确定性.根据储层层次分析原理,结合曲流河沉积周期性变化的特征,以孤岛油田馆上段典型曲流河储层为例,依据废弃河道在单砂层沉积时期废弃的时间,将其划分为4种分布模式:主河道周边型、复合点砂坝内部型、紧贴曲流带凸岸型及孤立型.剖面上,对于1个砂层组而言,废弃河道的4种分布模式通常自下而上依次出现,代表了曲流河沉积体系的水进过程,与其正旋回的沉积特征相符.根据层次分析的精细程度,每个小层通常可细分为若干个单砂层,有时同一小层自下而上也会出现4种分布模式的废弃河道.  相似文献   

8.
渤海海域曹妃甸11-1油田主力产层为高弯度曲流河沉积,采用350~400 m的大井距进行开发时储层构型表征存在困难。以该油田主力砂体Lm943为例,对储层构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刻画。首先进行小层对比,即利用井震资料,以任意井为基准面向一个方向,逐井对比、相互交织,通过沉积相相控手段分析砂体之间的展布和叠置关系;然后在"弃砂找河"思路指导下利用多属性融合地层切片方法对储层构型界面进行刻画,识别废弃河道与单一点坝;最后充分利用水平井资料对侧积夹层进行刻画。应用Lm943砂体储层构型表征成果指导了该砂体剩余油挖潜,效果显著,预计采收率可提高15%。本文方法可为海上类似油田储层表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于曲流河点坝构型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结果"的分析和描述,而对于点坝内部侧积体"成因"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鉴于此,通过充分利用岩心、测井、密井网等资料,在废弃河道和点坝砂体的识别以及多种构型参数估算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采用"相邻相似"原则对单一河道相邻点坝侧积体进行组合,然后按先后发育顺序揭示曲流河道横向迁移、摆动与演化规律,再现曲流河道沉积演化过程。这种方法重建了曲流河道水动力学演化过程,解析了曲流河点坝砂体的层次建筑结构。该研究成果不仅使曲流河点坝内部砂体建筑结构解剖结果更合理、更可信,而且还丰富了地下河流相储层构型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刻画海上油田复合曲流带砂体储层结构,分析生产井组平面注水受效不均的地质因素,提出有效增产措施。以渤海Q油田北区NmⅢ2含油砂体为目标砂体,首先基于井间剖面相分析,建立9种单河道间切叠类型,通过正演模拟识别不同切叠类型的地震响应特征;再依据地震响应强度,采用单一振幅属性和双属性融合技术,对地震响应强度的切叠界面进行准确定位;最后结合井间剖面相分析定微相、古地貌特征定走向、单砂体厚度分布及构型定量方法定规模等,完成对复合曲流带内部不同单河道间切叠界面(内部构型界面)的识别与刻画。结果表明:曲流带内部单河道间的切叠界面将片状砂体分割为多个不同的连通体或半连通体,不同的切叠类型渗流能力有所不同。该研究成果能够对复合曲流带砂体注采结构优化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曲流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应用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单一河道砂体、单一河道内部点坝砂体以及点坝内部构型进行了分级描述,精细研究了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建立了点坝砂体侧积夹层的规模、产状定量分布模式,确定了描述侧积夹层产状的倾向、倾角、延伸和水平间距4个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结合再处理的方法建立了小网格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进行了实际区块的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三维地质模型油藏数值模拟。根据层内数值模拟的结果总结出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内部4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层内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萨北油田主力油层曲流河砂体单一河道宽度为200~800m,点坝长度为120~500m,侧积夹层倾角为7°~10°,可延伸至河道砂体的2/3左右。采用完善单一河道内部注采关系及挖潜点坝之间剩余油的方式设计的北X-4-144井取得了较好挖潜效果,为油田开发后期层内剩余油精细挖潜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低可容纳空间下,曲流河常形成厚层连片状砂体,在开发中后期,需揭示其内部砂体的结构关系.以羊二庄油田明化镇组Ⅲ-5(Nm Ⅲ-5)小层厚层曲流河河道砂体为例,通过平面与剖面识别标志相结合确定复合河道边界.利用平面识别标志识别出可能的河道主体和废弃河道,再利用河道边界的4种剖面特征确定复合河道的边界位置.在复合河道内部,泥岩夹层、底部的滞留沉积和砂体间的钙质胶结带是单期河道的划分标志.在羊二庄油田Nm Ⅲ-5小层识别出4期复合河道、12期单期河道,建立了厚油层网格间距为10mx10mx0.25m的精细三维构型模型.  相似文献   

13.
海上油田开发井距大、井网稀,早期以小层为单元的构型研究已无法满足浅水三角洲储层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精度要求。以渤海歧口油田明下段地层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对海上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砂体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浅水三角洲砂体构型级次划分、界面识别标准及空间结构模式。研究区浅水三角洲砂体可划分为三角洲体、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复合河道及单一分流河道等4级构型级次,其中单一分流河道纵向界面包括沉积成因的泥岩界面、碳酸盐胶结成因的钙质界面及冲刷切割成因的物性界面等3种类型,侧向界面识别包括漫溢沉积、湖相泥岩及废弃河道等3种定性识别方法和相似油田类比及厚度模型2种定量确定方法;空间上,受湖平面下降影响,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复合河道砂体多呈进积序列,砂体平面形态由片状向条带状转变,储层连通性逐渐变差,从而导致剩余油多分布在复合河道砂体顶部。  相似文献   

14.
海上油田开发井距大、井网稀,早期以小层为单元的构型研究已无法满足浅水三角洲储层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精度要求。以渤海歧口油田明下段地层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对海上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砂体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浅水三角洲砂体构型级次划分、界面识别标准及空间结构模式。研究区浅水三角洲砂体可划分为三角洲体、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复合河道及单一分流河道等4级构型级次,其中单一分流河道纵向界面包括沉积成因的泥岩界面、碳酸盐胶结成因的钙质界面及冲刷切割成因的物性界面等3种类型,侧向界面识别包括漫溢沉积、湖相泥岩及废弃河道等3种定性识别方法和相似油田类比及厚度模型2种定量确定方法;空间上,受湖平面下降影响,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复合河道砂体多呈进积序列,砂体平面形态由片状向条带状转变,储层连通性逐渐变差,从而导致剩余油多分布在复合河道砂体顶部。  相似文献   

15.
海上油田复合砂体构型解剖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内,成因相联系的多期单砂体在空间叠置形成复合砂体,其内部结构复杂,具有强非均质性。进入油田开发中后期,砂组或小层级别的复合砂体构型成为储层研究的重点。根据砂体的复合程度以及对流体的控制作用,将其内部的结构关系分为尖灭型、接触型、切叠型和叠加型四类。在海上油田少井条件下,基于沉积成因与结构类型,总结了砂体结构的井震响应特征,形成了"地震导向、井震联合"的构型解剖思路,建立了一套从单井到剖面再到平面的解剖与表征方法:根据测井曲线形态、厚度等分析井点处砂体的期次和组合关系,并预测井间的砂体结构;利用垂向高程差异和横向结构类敏感地震属性的约束,识别骨干剖面上砂体的期次与边界;利用井点和骨干剖面对构型单元的控制,以平面地震属性为导向,进行砂体空间组合,融合多信息,实现复合砂体构型的平面表征。渤海BZ油田新近系明下段的典型实例研究表明,复合砂体构型解剖成果能够有效指导储层连通性分析、剩余油分布预测以及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开发调整策略等。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盆地歧口18-1沙河街组浊积扇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砂体横向变化快。采用地震属性分析、测井约束反演和地质统计反演等方法,对稀井网条件下歧口18-1沙河街组浊积扇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进行预测,为该油田开发方案编制井位的部署提供了地质依据。通过优选的地震属性均方根振幅的空间分布确定有利的储集相带浊积扇的分布及其几何形态;应用基于模型的测井约束反演获取的三维波阻抗数据体预测浊积扇内部复合储层砂体的分布范围;引入地质统计反演,通过波阻抗与泥质含量的协同模拟,精细刻画储集砂体的内部结构,提高优质储层的预测精度。这种应用三维地震资料从有利的沉积相带经复合储集砂体到内部储层结构、预测精度逐级提高的储层地震预测方法尤其适合稀井网条件下横向变化快的浊积扇储层砂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庆长垣油田特高含水后期辫状河、曲流河和分流河道3种典型河道砂体,依据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和密井网丰富的岩心、测井和动态资料,应用层次和成因分析的基本思想,精细研究典型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及其地下储层分布模式,形成了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定量描述方法.依据大量岩心分析资料,发现了不同类型河道砂体层内水淹厚度动态变化特征及水淹厚度随开发时间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受砂体内部构型控制的辫状河“零散薄层状”、曲流河“叠瓦状”和分流河道砂体“窄条状”的层内剩余油分布模式,并针对不同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挖潜措施,为特高含水期河流三角洲储层精细挖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惠州油田文昌组砂泥岩薄互层的精细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将随机模拟理论与地震反演技术相结合的反演方法,其特点在于充分利用地震数据横向密集和测井数据垂向分辨率高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对砂泥薄互层的识别能力。反演结果能明显反映出薄砂层的横向变化,并成功将三维地震网格转换成了静态地质模型的角点网格,保全了来自地震反演的属性信息。所建立的地质模型符合油藏的实际情况,并制定了文昌组3口补充井的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19.
由于河道储层相变快,且砂体横向稳定性差,利用密井网预测河道砂体空间展布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剩余油挖潜的需要。文中针对朝阳沟油田河道储层的地质特征,对适用于河道砂体的井控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的关键环节开展研究。研究表明,测井曲线标准化及高精度地层格架是保证反演精度的前提,曲线重构是提高波阻抗体对岩性识别能力的有效手段,合理的变差函数及井控数目是充分发挥地震资料预测能力、提高储层预测可靠性的关键。井控地质统计学反演对厚度大于2.0 m的河道砂体识别精度较高,吻合率高达85%。反演结果在刻画井间窄小河道砂体、认清河道砂体的连通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该区河道储层的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20.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在杜坡油田核三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义  尹艳树 《岩性油气藏》2015,27(3):103-107
杜坡油田储层受构造和河道砂体的双重控制,断裂极为发育,储层横向变化快,阻碍了油田后期的开发生产。 为了更加清楚地认识储层平面展布特征,亟需通过地震反演技术来刻画储层砂体的发育和分布情况。通过分析研究区地质、地震及测井等资料,对核三段Ⅱ-Ⅵ油组进行储层预测。 根据约束稀疏脉冲反演的基本原理,首先对数据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进行井震联合标定、子波提取;然后利用解释的层位、断层构建框架模型;最后在低频模型基础上通过设置重要的反演参数完成约束稀疏脉冲反演研究。利用反演成果分析了杜坡油田核三段砂体的发育和分布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储层的展布特征,为杜坡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