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复杂多样,针对该区构造演化规律不清的问题,运用构造解析、层序地层学等研究方法,通过地震剖面分析和相干体切片技术,明确了陆西凹陷早白垩世断裂体系与构造演化过程及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早白垩世以来,陆西凹陷构造样式主要包括半地堑构造样式、滚动背斜构造样式、断块构造样式。依据构造样式形成时间可划分出4个构造演化时期:初始裂陷期(九佛堂下段沉积期)、沉降拗陷期(九佛堂上段沉积期)、稳定沉降期(沙海组沉积期)、回返萎缩期(阜新组沉积期)。研究结果认为,早期形成的断块型圈闭和晚期压扭性构造运动为构造圈闭成藏的主控因素,沉降坳陷期发育的多期扇体为油气成藏提供储集空间,多期次构造运动有利于油气运移和大规模构造油气藏的形成。研究结果为确定陆西凹陷东陡坡的有利勘探方向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印度河盆地是巴基斯坦境内最大的沉积盆地,油气主要富集在白垩系受断裂控制的构造圈闭内,确定构造及演化特征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依据地震资料,通过研究印度河盆地A区块白垩系的断裂及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圈闭成藏后的构造运动对油气藏保存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A区块经历了冈瓦纳大陆解体裂谷期、印度板块漂移期和板块碰撞期等3个主要演化时期,其中板块漂移期的拉张—走滑阶段是圈闭形成的主要时期;圈闭成藏后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整体抬升和沉降,上升盘同向断阶油气藏部分受到破坏,而上升盘反向断阶圈闭油气藏受构造活动影响不大,因此呈现出前者闭合度大、油气藏高度小,而后者油气充注度高的特点。新的地质认识为评价有利勘探目标指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3.
在裂谷盆地油气构造圈闭研究中,盐岩的沉积使得构造圈闭类型复杂多样化,同时也增加了油气勘探的难度,尤其是盐下油气勘探的难度。以苏丹红海裂谷盆地作为研究实例,利用比例化物理模拟实验探讨含盐裂谷盆地盐相关构造演化机制和影响因素,并结合研究区地震剖面和地层岩性特征讨论其对油气构造圈闭形成和油气成藏的影响。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同裂谷沉积及基底断裂作用是影响苏丹红海盆地内盐构造演化的2个主要控制因素。同时,原始盐岩沉积厚度对盐构造演化及样式也有重要的影响。综合实验模拟结果和研究区地震剖面分析认为苏丹红海裂谷盆地盐上构造圈闭主要类型有盐构造相关的遮挡圈闭、滚动背斜圈闭和披覆构造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为断背斜等基底断块相关的构造圈闭。此外,受地层岩性特征和盐岩沉积及构造分布等影响,盆地形成盐上自生自储、盐下下生上储2套油气成藏模式。对比分析显示盐上、盐下储集层性能相当,但盐下油源条件较盐上好,且存在致密的盐岩层盖层和丰富的基底断裂油气运移通道。因此,综合分析认为苏丹红海裂谷盆地盐下断块油气成藏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作为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迈陈凹陷东部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对新生代断裂几何学特征、活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断陷、断坳过渡、坳陷等演化过程,受到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分层差异变形,发育了上、下两套断裂体系,分别为早期张性断裂和晚期张扭性断裂,这些断裂既具有新生性,也具有对早期断裂的继承性、改造性。因此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样式。不同断裂类型及组合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也存在差异,边界断层控制了该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及烃源岩的形成分布;断裂组合的多样性使得圈闭类型多样;早期消亡的断裂可起到良好的遮挡作用,继承性活动断裂或向下断至源岩层的晚期断裂可起到油气向浅层圈闭运移的通道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达班湾盆地位于安达曼海域,属于典型的弧后走滑拉张盆地,其构造演化与印度板块向缅甸微板块斜向俯冲密切相关。盆地沉积中心受实皆和墨干走滑断层控制,沉积物来源于北部的伊洛瓦底江和东北部的萨尔温江。从石油地质特征分析,研究区主要发育2套成熟烃源岩和1套生物气源岩。中中新统半深海相泥岩直接覆盖于下中新统——渐新统生物礁灰岩和浅海相砂岩之上,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上新统——更新统三角洲前缘砂、泥岩互层是浅层生物气的主要储盖组合。圈闭类型以断背斜、断块、生物礁圈闭及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断层和不整合面提供了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具备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盆地沉积中心的断块和断垒是浅层生物气的主要勘探方向,而火山岛弧隆起带、盆地中央的继承性隆起以及东部斜坡带的构造次台阶是中深层热成因气的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6.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历史,在早白垩世阿普特期发育了区域性分布的盐岩。在对南大西洋中段两岸6个主要含盐盆地的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各盆地盐构造样式的地震剖面解析,将盐盆划分为伸展区、过渡区和挤压区3个盐构造带。巴西大陆边缘盆地发育的盐下烃源岩现今仍处于生油窗内,而西非盐上烃源岩的成熟速率高于盐下烃源岩,主要由于盐岩具有较高的热导率,能抑制盐下烃源岩的生烃,促进盐上烃源岩热成熟。盐流动产生多种样式的盐构造,为盐上油气聚集提供了构造圈闭条件。盐相关圈闭是盐上重要的圈闭类型,富集的油气储量占南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盐上油气总可采储量的84.8%。伸展区发育的盐窗作为输导通道,控制油气主要于盐上层系成藏。同时盐岩作为厚层的区域盖层控制了过渡区到挤压区的盐下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7.
巴西陆上Solimoes盆地属克拉通盆地,其沉积组合和油气成藏非常特殊。文中重点研究盆地的形成演化及构造特征、沉积地层特征、石油地质特征,分析盆地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确定成藏主控因素。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古生代经历了多次沉降,中生代抬升,新生代以挠曲沉降为主,构造样式以先正后逆的反转构造为特点。沉积地层以古生界为主,岩性组合复杂,包含了碎屑岩、碳酸盐岩、蒸发岩、冰碛岩及火山岩等多种岩石类型,层系之间均为不整合接触。主要烃源岩为上泥盆统页岩,总有机碳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高;主要储层为石炭系Jurua组砂岩;主要盖层为石炭系-二叠系蒸发岩,封盖能力强,生储盖配置好。盆地内构造圈闭发育,以背斜、断背斜为主。盆地成藏模式特殊,尽管烃源岩埋深较浅,却在火山岩侵入的烘烤作用下快速成熟并进入高成熟演化阶段--生气阶段;风成砂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储层孔隙由于埋藏深度小而保留,不整合面和复活的基底断裂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断层相关的构造圈闭控制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8.
陈官庄地区平面上主要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剖面上主要发育断阶、地堑和地垒等断层组合。断裂演化受扭张作用的控制,根据断裂特征,将断裂带的演化分为前第三系沉积期、孔店—沙四段沉积期和沙三段沉积期3个阶段。断裂是研究区的主要构造现象,不同断裂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构造样式,构造样式决定了不同的圈闭类型,而断裂起到了沟通油源、控制油气运聚及富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济源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含油气远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济源凹陷是在早一中三叠世克拉通盆地萎缩期后,经多期构造运动改造成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上古生界(C—P)和中生界(T3、J1-2)为主要烃源层,多期构造、断块活动产生多期生烃和多个油气运聚成藏期,燕山中一喜马拉雅期二次生烃为主要的成藏期。断鼻、断块为主的构造面貌,交叉断层型断块为成藏主要圈闭类型。深部储层发育次生孔隙或构造裂隙带是成藏关键因素。晚期断裂活动沟通了多套成藏组合,形成了断层、断层岩性及古潜山等油气藏呈叠合分布的模式,也成为油气藏形成保存的主控因素。独特的二次生烃作用造就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含气远景可观。勘探多年未获突破,说明需用新的地质理论和评价方法方可认识复杂叠合盆地多期成藏和保存等诸多难点。  相似文献   

10.
辽东湾地区走滑断裂系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郯庐断裂带的影响,辽东湾地区发育多条大型走滑断裂,主断裂与伴生构造形成多种构造样式,已探明的油气藏大多沿着走滑断裂带分布。利用最新的地震剖面资料,分析辽东湾地区走滑断裂系统的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走滑断裂不仅能直接形成断块、背斜、断背斜等圈闭,还能间接诱发泥底辟构造,影响烃源岩的成熟演化、储层发育、油气运移及保存。  相似文献   

11.
侏罗─白垩纪盆地,在北方板内是以同裂谷期(后裂谷期)伸展断陷或坳陷盆地和同造山期(后造山期)走滑前陆或走滑拉分盆地形式,在中生代构造运动控制产生的。盆内发育与暖湿古气候相适应的湖沼相沉积,为油气盆地提供物质基础。相对晚期的板内造山作用,导致烃类的排运聚并被捕获形成诸如现今被发现的油气构造带,这类中小盆地油气勘探靶区应为由侏罗─白垩系地层构成的油气成藏组合以及毗邻生油坳陷区相对隆起或低幅度凸起部位上的构造圈闭(如背冲背斜,断块挠曲或块断滚动背斜等)。  相似文献   

12.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宝南断阶带断裂特征及天然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相干切片等技术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宝南断阶带断裂进行了精细解释;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对宝南断阶带断裂形态、断裂活动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断裂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了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宝南断阶带断裂平面上以NWW—SEE向为主,主要呈平行状或网状,剖面上共发育3组构造断裂,主要呈顺向断阶状样式;断裂主要为3期活动:(1)始新世—早渐新世、(2)晚渐新世早中期、(3)早中新世;宝南断阶带断裂控制了宝岛凹陷南部烃源岩的形成与演化,控制了陵水组、三亚组砂体空间展布和构造圈闭的形成,同时为主要的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并结合油气生排烃史、圈闭形成史,认为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的匹配关系良好。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2个有利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13.
侏罗─白垩纪盆地,在北方板内是以同裂谷期(后裂谷期)伸展断陷或坳陷盆地和同造山期(后造山期)走滑前陆或走滑拉分盆地形式,在中生代构造运动控制产生的。盆内发育与暖湿古气候相适应的湖沼相沉积,为油气盆地提供物质基础。相对晚期的板内造山作用,导致烃类的排运聚并被捕获形成诸如现今被发现的油气构造带,这类中小盆地油气勘探靶区应为由侏罗─白垩系地层构成的油气成藏组合以及毗邻生油坳陷区相对隆起或低幅度凸起部位上的构造圈闭(如背冲背斜,断块挠曲或块断滚动背斜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分析,开展苏北盆地成盆成烃成藏研究。苏北盆地经历了断拗、断陷、拗陷3个演化阶段,在中国东部喜马拉雅期以伸展拉张为主的构造发育过程中,盆地内发育雁列、羽状、帚状等具有走滑作用的断层组合,并且已发现油藏和圈闭呈定向排列特征,也与走滑作用密切相关。伸展—走滑作用控制了盆地的成盆演化,造成了各凹陷呈多字形斜列,并且每个凹陷内部形成了多个生烃次凹;控盆控凹断裂差异发育特征控制了不同的油气主要运移方向,形成3种运移模式,雁列、羽状控凹断裂控制下的油气运移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次级断层组合和地层形变造就的断层转换带和构造高带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场所,并形成多种类型的断鼻断块油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多期构造变形特征与沉积充填类型、烃源岩发育特征、圈闭类型、输导体系等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间的相互响应配置关系研究,从盆地及凹陷内部2个层次分析了构造样式的控油作用。指出从盆地级别角度来看,南贝尔凹陷多期构造演化过程塑造了非旋转地堑/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走滑半地堑等多种凹陷结构变形。不同凹陷结构决定了沉积体系充填类型及砂体展布特征,并影响了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形成了垂向上不同层位的多样生储盖组合,进而控制了多层位不同油藏类型的叠置复式成藏组合。而从凹陷内部构造变形分析得出发育的构造样式可划分为裂陷期断陷型、断拗期张扭型、反转期扭压反转型3期3大类18种类型,裂陷期发育的断陷型构造样式控制下形成的圈闭是原生油藏油气聚集最有利的场所;反转期发育的挤压构造是形成次生油藏的有利指向;断拗期及反转期发育的构造样式构建了多种类型断—砂输导体系。总体上断陷盆地多期构造变形特征对生、储、圈、运等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具有控制作用,从而决定了油气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主要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中下扬子区及滇黔桂地区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成藏系统特征进行了讨论,据此总结出中国主要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的诸要素与盆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所经历的构造演化历史密切相关,具有以下特征:原型盆地的构造沉降作用控制主力烃源岩的类型与分布;受原型盆地构造演化旋回控制形成三类有效生储盖组合;后期构造作用控制残留盆地晚期生烃中心;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形成的继承性大型古隆起是主要油气运移指向区;古生界生烃区的生烃高峰期与圈闭形成期必须形成有机的配置;后期构造改造适中,既要有适当挤压隆升,形成必要的储集空间、圈闭和运移动力,使油气富集,又要不破坏油气藏;在经历后期构造改造后,盆地的晚期生烃及晚期油气运移受改造后的构造格局控制。  相似文献   

17.
构造运动对中亚地区阿姆河盆地别什肯特坳陷及其邻区油气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过去对该区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较少,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为此,通过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与区域平衡剖面分析,结合钻井与油气藏特征,研究了该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构造变形具有东强西弱的分带性和盐膏岩层上下构造的分层性特征,二叠纪-三叠纪的伸展构造运动发育了基底断块和古隆起,古近纪以来的挤压构造运动形成了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和别什肯特前陆坳陷,挤压应力场自基萨尔山向前陆坳陷方向逐渐减弱,并具有右旋压扭特征。挤压构造运动使别什肯特坳陷和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发育了以挤压背斜、逆冲断裂背斜和断鼻为主的构造圈闭,形成的大量构造裂缝改造了碳酸盐岩储层,使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北部盖层遭到破坏。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该区的油气勘探方向,认为在别什肯特坳陷与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应以寻找断背斜构造圈闭为主,被改造的古隆起区及两期断裂相交部位则是最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8.
Melut盆地Ruman潜山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导致该区油气成藏规律复杂.为落实Ruman潜山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一步探索油气勘探潜力,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及区域构造资料,开展基于平衡剖面技术的构造演化分析,并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对Ruman潜山周缘油藏动态成藏过程进行剖析.结果表明:Ruman潜山自白垩纪以...  相似文献   

19.
为厘清本区油气成藏差异性的主控因素,基于钻井、三维地震及地质资料对渤中34-A含油气构造区域构造、储层展布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剖析,系统性分析了断裂组合样式、断裂活动性及断砂耦合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首先,断裂组合样式和活动性控制圈闭演化特征;其次,断裂系统活动性与油气成藏“时-空-源”耦合控制油气运聚;断-砂耦合控制油气差异分布;最后,该认识对黄河口凹陷斜坡带及同类构造油气成藏规律和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质、地震和钻井资料,对东非阿尔伯特盆地(Lake Albert Basin)的形成演化及构造-沉积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盆地石油地质特征,总结其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条件。盆地主要受东非裂谷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两侧以深大断裂为界、狭长(半)地堑的构造格局。沉积地层以新近系碎屑岩为主,岩性多为泥岩、砂岩和砾岩。河流-(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发育,主要烃源岩为中新统上部富有机质页岩,中新统-上新统河流相、(扇)三角洲相砂岩为主要储层,与细粒湖相泥岩在纵向上形成良好的生储盖匹配。盆地发育大量断块、断背斜等构造圈闭。盆地成藏模式为"凹陷供烃、侧向与垂向复合运移、下生上储",生储盖匹配良好控制垂向上形成多套成藏组合,优质砂体与垂向断层控制油气有效运移,断层控制的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